在上個專題,我和廣大病友們科普了什麼是肝癌介入治療,這次的專題中,我要和大家談一談臨床常用的肝癌介入治療的四種類型。
一、傳統肝動脈化療栓塞術(c-TACE)
傳統介入治療在臨床中應用最為廣泛,採用的栓塞藥物主要為超液化碘油以及明膠海綿顆粒。手術過程中醫生將導管從股動脈或橈動脈插入到肝動脈,先進行動脈造影,清晰顯示肝臟病灶及其血供情況,再選擇性插入腫瘤供血動脈後,灌注一部分化療藥物如氟尿嘧啶,奧沙利鉑,再將另一部分化療藥物與超液化碘油混合成乳劑進行栓塞,達到誘導腫瘤缺血壞死的效果。
二、DC-Bead載藥微球介入術(DEB-TACE)
載藥微球栓塞化療(DEB-TACE)治療肝臟原發及轉移性腫瘤,包括原發性肝癌和各種肝轉移性腫瘤。DC-Bead載藥微球介入與傳統介入治療手術方式類似,醫生通過肝動脈造影造影仔細地辨別腫瘤的每一條供養動脈,予以精準定位,將表阿黴素(原發性肝癌)或伊利替康(結腸癌肝轉移)載入DC-Bead微球之中,緩慢注射推送,確保微球顆粒精準阻塞每一條供養動脈。進入腫瘤血管的微球顆粒在腫瘤內部緩慢釋放化療藥物,使癌細胞受到精準打擊,而非癌細胞組織受化療藥物的影響則降到最低,能夠保持術後良好的肝功能。DEB-TACE需要標準化的緩慢注射治療,對手術者的耐心與細緻要求比較高,手術時間也長於傳統TACE,通常需要1-2小時。
三、肝動脈化療灌注術(HAIC)
肝動脈灌注化療並不是一項肝癌介入治療的新技術,實際上,它最初主要用於腸癌肝轉移患者,近兩年來,肝動脈化療灌注治療晚期肝癌患者在全國各地得到廣泛開展。腫瘤病友們最常接觸的化療,是靜脈化療,藥物從胳膊上的靜脈血管滴入。化療藥物會先會從外周靜脈進入心臟,再被心臟泵到主動脈裡,然後經由主動脈分流到全身各個臟器、各個組織中,包括腫瘤組織。我們可以看到,為了讓化療藥物從靜脈進入心臟最後分佈到各個器官最後進入腫瘤裡,繞了一個大彎,路途中化療藥物的濃度也被層層稀釋,給其他沒有腫瘤的器官和組織帶來了不可避免的傷害。肝動脈灌注化療直接避免了繞彎路,將化療藥物緩慢泵入供應腫瘤組織的血管裡,病灶區域性藥物濃度最高可達外周靜脈化療的數十甚至上百倍,使其具有腫瘤區域性控制率高,全身副反應小的優勢。
四、經動脈導管放療栓塞術(TARE)
動脈導管放療栓塞術也稱為選擇性內放射治療(SIRT),是一種通過向肝臟腫瘤血管注入放射性微粒球(如釔-90),以達到在腫瘤區域性實現內放射性的新療法。放療栓塞術一方面通過微球顆粒實現了對腫瘤血管的栓塞,另一方面通過進入腫瘤內部的微球,慢慢地釋放出輻射能量,殺滅附近的癌細胞,使腫瘤組織接收較高的放射劑量,而正常肝組織和身體的其他器官只接受到較低的放射劑量,達到療效高、副作用少的治療功效。選擇性內放射治療治療價格非常昂貴,國外部分國家及香港雖然有開展,但尚未得到FDA批准,國內目前還尚未開展。
近年來,肝癌介入治療技術日新月異,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改變。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肝腫瘤內科自1978年就在全國率先開展肝癌介入治療,累積了數萬例的原發性肝癌、肝轉移瘤的介入治療經驗,每年開展介入治療5000例次,積累了大量肝癌介入治療經驗,療效及安全性得到了國內外同的廣泛認可,希望能為更多的肝癌患者提供個體化精準治療,改善肝癌患者的預後。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