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眼科顯微手術技術的進步白內障手術的手術量越來越多,白內障術後眼內炎是一極具破壞性的併發症,一旦發生對實力影響極大,在臨床上已經引起了充分的重視,白內障術後眼內炎的發生率約為0.042%-0.2%。
1、資料和方法:
2003年到2009年在院住院手術的白內障人工晶體植入術後發生眼內炎的病人12例(12隻眼),其中男8例,女4例,年齡29到77歲,平均為66.37歲。有8例是亞急性眼內炎,2例是急性眼內炎,2例是遲發性眼內炎。均行三切口玻璃體切割術,並取出人工晶體,行玻璃體培養加藥敏,眼內注藥沖洗。術後均行矽油注入。
2、結果:
術後炎症控制良好。其中7例病人視力達到0.3最好視力達0.5(佔58%),3例病人視力沒有提高,眼前指數,(佔25%)。兩例病人視力無光感。(佔17%)。全部病人均保留眼球。玻璃體細菌培養微生物檢查陽性9例(陽性率75%)
3、討論:
白內障術後眼內炎常常對患者的視力帶來致命的後果,由於其不可接受性,眼科醫師在不斷的努力,以期降低它的發生率,並將其危害減少到最小程度。美國眼內炎玻璃體切割研究組(endoph-than itisvitrectcm y study groin EV S[3])在一個臨床研究中報道,導致眼內炎的病原體主要來源於患者的眼 瞼和結膜。其中最常見的是G+球菌感染,而桿菌和真菌少見。
一般認為,眼內炎的病原體是通過穿透的手術切口帶入眼內的,有報道[4-5]顯示,白內障手術中前房水培養的陽性率平均在20%。很顯然,這些汙染絕大多數沒有引起眼內炎,但卻是觀察預防效果的一個重要指標。Thomas等的一份研究報告[6]表明,對於術後眼內炎的預防沒有關鍵步驟,只有術前的碘付消毒對預防有一定的作用,而其他報道的預防措施包括術前剪睫毛、鹽水沖洗結膜囊、術前抗生素點眼、術中用含抗生素的灌注液和術後結膜下注射,都收效甚微。日前對於術前抗生素點眼和含抗生素的灌注液術中應用的預防效果尚有爭議。
引發白內障術後眼內炎的危險因素很多,包括年齡、系統疾病、眼部疾病、皮質類固醇激素的使用、手術方式、切日位置、囊膜的完整性、植入材料及切口的癒合情況等等。在多項研究[5-8]顯示術中後囊膜破裂是術後眼內炎的重要的危險因素之一。手術切口的形式與閉合是防止術後眼內炎的重要因素[9]。Sherwoocl等[10]指出囊外手術期間,應用熒光素於球結膜,可見其沿著抽吸管和切口隨眼內灌注液進入前房,推測切日結構的根本不同可能是阻止細菌進入前房的重要因素,並使用x2檢驗證實5-7mm切口較12mm長切口的前房汙染率明顯低。Oshima[11]和Koch[12]報道,顳側透明角膜切口和自行閉合的上方鞏膜隧道切日都提供了滿意的臨床效果。透明角膜切口相對於其它一些技術的優點為乎術時間縮短和結膜切口瘢痕的消除,但也存在術中切口的破壞、術後傷口不穩定、角膜內皮細胞喪失和感染的危險性。而隧道式設計創造了一個自行閉合的瓣,從而阻止了前房消失和隨後周圍灌注液進入的可能,故被認為能增進術中的安全性和減少術後感染及併發症。
玻璃體切割術聯合玻璃體注藥[3],是目前公認的處理白內障術後眼內炎有效的方法。白內障人工晶體術後眼內炎,一經診斷,按眼科急症處理,立即行玻璃體切割術,可清除感染的病原體及其毒素、去除滲出斑並送檢(提高微生物檢查的陽性率,並降低術後牽拉性視網膜脫離的發生)。我們研究認為白內障人工晶體植入術後眼內炎的治療,一旦確診,應該立即行玻璃體切割,並取出人工晶體,行玻璃體腔注藥和沖洗,並在眼內注入矽油,眼內注入矽油,隔離了眼內細菌的傳播途徑。我們這組病人通過我們的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100%的病人保留了眼球。58%的病人視力達到了0.3以上。因此我們認為白內障人工晶體術後眼內炎應儘早進行玻璃體切割手術,並眼內注入矽油。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