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耳鼻喉科 住院醫師 劉國強

  一乳蛾的中醫診療方案

  一、別名 西醫:扁桃體炎。

  二、西醫疾病分類程式碼:咽喉科疾病

  三、中醫疾病分類程式碼:中醫病證

  四、病名定義:扁桃體炎是指顎扁桃體的炎症。為咽部常見病。根據其病理性質,一般分急性、慢性兩類。詳見具體疾病介紹。

  五、中醫釋名:本病是以發熱,咽痛,喉核紅腫脹大,形如乳頭或蠶蛾,或表面有黃白色膿點,或喉核肥大、質硬、暗紅等為主要表現的咽喉疾病。乳蛾臨床主要分為急乳蛾、慢乳蛾和石蛾。

  六、中醫病因病機:起病急驟者,多為風熱之邪乘虛外襲,火熱邪毒搏結咽喉所致。若病久體弱,臟腑失調,邪毒久滯喉核,易致病程遷延,反覆發作。

  七、診斷要點

  1、病史 常有受涼、疲勞、外感病史或咽痛反覆發作史。

  2、臨床症狀
急驟發作者,咽痛劇烈,吞嚥困難,痛連耳竅。全身可伴有畏寒、高熱、頭痛、納差、乏力、周身不適等。小兒可有高熱、抽搐、嘔吐、昏睡等症。遷延日久者,咽乾癢不適,哽哽不利,或咽痛、發熱反覆發作。

  3、檢查

  八、鑑別診斷

  可與喉痺、白喉、扁桃體腫瘤等疾病鑑別。

  九、分型論治

  十、外治法

  十一、鍼灸療法

  十二、其他療法

  十三、西醫療法

  急性期抗炎治療為原則,首選青黴素。慢性遷延者,保守治療無效者可考慮手術摘除扁桃體。

  十四、療效評定標準

  十五、併發症 可以發展成病灶性扁桃體炎,併發心癉、心痺、皮水、三痺及其他一些全身性疾病。

  二鼻淵的中醫診療方案

  一、別名 西醫: 急性、慢性化膿性鼻竇炎。

  二、西醫疾病分類程式碼 鼻科疾病

  三、中醫疾病分類程式碼 中醫病證

  四、西醫病名定義 鼻竇粘膜化膿性炎症。

  五、中醫釋名 本病是以鼻流濁涕量多,鼻塞,嗅覺減退,頭暈脹悶,鼻道有膿等為主要表現的鼻病。

  六、西醫病因

  七、中醫病因病機 多以“感冒”為發病誘因。鼻淵指因外邪侵襲,或臟腑蘊熱,蒸灼鼻竅,或因臟腑虛損,邪留鼻竇所致。

  八、人群 兒童患者居多。

  九、中醫診斷標準

  中醫診斷

  1、風熱犯鼻證:鼻塞,涕多,色白或為黃粘涕,嗅覺減退,或出現頭面部疼痛,鼻粘膜紅腫,中鼻甲腫脹,中鼻道或嗅裂有粘液膿性分泌物,區域性可有壓痛或叩痛,可有發熱惡寒,頭痛,咳嗽,口乾,舌尖紅,苔薄黃,脈浮數。

  2、膽經鬱熱證:涕黃濁而量多,有臭味,鼻塞甚,頭痛較甚,鼻粘膜紅赤腫脹,中鼻甲尤甚,鼻腔積留黃綠膿,源於中鼻道或嗅裂,患竇區域性壓痛明顯,發熱,口苦咽乾,頭昏目眩,舌紅,苔黃,脈弦數或滑數。

  3、溼熱蒸鼻證:涕黃濁,常流不止,鼻塞,嗅覺不敏,鼻粘膜紅腫,中鼻道或嗅裂有多量膿性或粘液膿性分泌物,頭暈重脹,體倦不適,納差腹脹,舌質紅,苔黃或黃膩,脈數。

  4、氣虛鼻竅失充證:常流濁涕或粘濁涕,纏綿不愈,或反覆發作不已,鼻通氣不佳,嗅覺較差,鼻粘膜暗紅,鼻甲腫脹,尤以中甲水腫明顯,或有息肉樣變,頭暈不爽,體倦乏力,健忘,惡風自汗,咳吐痰稀,面色萎黃或白,舌質淡,苔薄白,脈濡弱。

  十、西醫診斷標準

  十一、西醫診斷依據

  發病

  病史

  症狀

  體徵

  1、有急性與慢性兩種型別。急性者常為單個鼻竇患病,慢性者多為數竇或全鼻竇同時患病。

  2、急性者發病迅速,病程較短。急起發熱,頭痛、全身不適及患竇區域性疼痛,鼻塞,流膿涕,嗅覺障礙等症。

  3、慢性者以長期流膿涕不止或反覆發作為主要特徵,常有鼻塞。或有頭暈,頭痛,失眠,健忘等症。

  體檢
急性者:檢查見鼻粘膜充血腫脹明顯,患鼻竇開口所在鼻道有多量膿性分泌物,患竇區域性壓痛明顯。慢性者:檢查見鼻粘膜暗紅腫脹,中甲水腫,中道及/或嗅裂有膿。

  電診斷

  影像診斷 X線、CT掃描可協助診斷。

  實驗室診斷 1.體位引流法可助判斷膿液來自何竇。 2.上頜竇穿刺有利於上頜竇炎的確診

  血液 急性發作期血白細胞可升高。

  十二、西醫鑑別診斷

  十三、中醫類證鑑別

  1、鼻竇痰包:患竇區域性可見無痛性膨隆,鼻竇x線片或CT掃描可確診。

  2、鼻竇良勝與惡性腫瘤:診斷有懷疑時,及早行鼻竇x線片或CT掃描,有助於早期診斷。

  3、鼻窒:以長期鼻塞為主症,鼻甲肥大,有時有少量粘液性或膿性濁涕。

  十四、療效評定標準

  十五、預後與併發症 可以發展成嚴重的顱內併發症。

  十六、西醫治療

  十七、中醫治療 辨證論治:

  1、風熱犯鼻證:解表清熱、疏風通鼻。銀翹散合蒼耳子散加減。

  2、膽經鬱熱證:清膽利鼻。龍膽瀉肝湯加減。

  3、溼熱蒸鼻證:清熱化溼通鼻。除溼湯合蒼耳子散加減。

  4、氣虛鼻竅失充證:益氣煦鼻。補中益氣湯合蒼耳子散加減。

  十八、外治法

  十九、鍼灸治療

  二十、中西醫結合治療

  1、急性期用廣譜抗生素,宜劑量大,療程長。牙源性者配合甲硝唑或替硝唑。

  2、鼻腔區域性用藥:1%麻黃素滴鼻,並配合應用抗菌消炎滴鼻液。或用複方鵝不食草液、50%魚腥草液交替滴鼻。滴鼻宜取仰臥垂頭或側頭位滴藥,以利藥液直達鼻竇開口處。慢性患者,不宜長期連續應用鼻粘膜收縮劑。或用魚石散吹鼻。

  3、急性或亞急性期可配合理療。

  4、慢性上頜竇炎或感染症狀得到控制的急性上頜竇炎,可行上頜竇穿刺沖洗灌藥術。

  5、負壓置換療法適用於同時存在多竇慢性炎症患者。

  6、常服鼻炎片配補中益氣湯,或服藿膽丸。

  7、穴位注射療法:取迎香、合谷,1穴/次,用複方維生素B注射液0.2~0.5m穴位注射,隔日1次。

  8、手術治療:經保守治療無效者,必要時據病情行手術治療。

  三耳鳴耳聾的中醫診療方案

  暴聾診療方案

  暴聾是指突然發生的明顯的聽力減退,稱為暴聾,又稱卒聾,風聾,火聾,厥聾等。本病為起病迅速的感音神經性聾,或伴有耳鳴、眩暈,相當於現代醫學的突發性耳聾,是耳鼻喉科常見多發病之一。

  一、診斷

  中醫診斷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耳鼻喉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ZY/T001.6―94)及國家十一五重點專科暴聾診療方案診斷依據進行診斷分型;西醫診斷參照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分會2005年制定的《突發性聾診斷和治療指南》進行診斷。

  1、診斷依據:

  ⑴突然發生的聽力損失,可在數分鐘、數小時或3天以內。

  ⑵非波動性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可為輕、中或重度,甚至全聾。至少在相連的兩個頻率聽力下降20dBHL以上。多為單側,偶有雙側同時或先後發生。

  ⑶病因不明(未發現明確原因包括全身或區域性因素)。

  ⑷可伴耳鳴、耳堵塞感。

  ⑸可伴眩暈、噁心、嘔吐,但不反覆發作。

  ⑹除第八顱神經外,無其它顱神經受損症狀。

  2、辨證分型

  ⑴風邪外犯證

  症狀:多因感冒或受寒之後,突發耳聾,伴鼻塞、流涕,或有頭痛、耳脹悶,或有惡寒、發熱、身痛。檢查:耳膜多無明顯變化,或有輕度潮紅,聽力檢查呈單側或雙側感音神經性聾。舌質紅,苔薄白,脈浮。

  ⑵血瘀耳竅證

  症狀:耳聾突然發生,並迅速發展,常伴耳脹悶感或耳痛,耳鳴不休,或有眩暈。檢查:耳膜多無明顯變化,或有輕度潮紅,聽力檢查呈單側或雙側感音神經性聾。舌質暗紅,脈澀。

  二、中醫治療方案

  1、風邪外犯證

  ⑴治法:宣肺解表,散邪通竅。

  ⑵推薦方:宣肺通竅湯

  麻黃、杏仁、防風、川芎、殭蠶、柴胡、路路通、石菖蒲、 蒼耳子、香附、甘草。每日1劑,分兩次服用,並根據病情變化情況隨證加減。

  風熱者,去川芎,加金銀花,連翹,蟬蛻,薄荷(後下),以疏風清熱。

  風寒者,加荊芥,桂枝,以驅散風寒。

  伴鼻塞流涕者,加辛夷、白芷以宣通鼻竅;咳嗽痰多者,加陳皮、法半夏、貝母以化痰止咳;耳內閉悶,如有物阻者,加白芥子、萊菔子以化痰通竅;伴咽乾、咽痛、痰黃者,加黃芩、菊花以清熱通竅。

  ⑶中成藥:推薦葛根素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等靜脈滴注。

  ⑷配合鍼灸治療:

  鍼灸治療耳聾的方法,有針刺、艾灸或熱敏灸。

  取穴以區域性為主配伍全身辨證取穴;主要區域性取穴有聽宮、聽會、翳風、耳門四穴,可輪流選用1~2穴。

  體針:耳門、聽宮、聽會、翳風等每次20分鐘,每日一次。

  腹針:主穴:引氣歸元(中脘、下脘、氣海、關元)、商曲、陰都、氣穴;每次30分鐘,每日一次。

  艾灸或熱敏灸:以灸感滲透為度,每次20分鐘,每日1次。

  辨證取穴:疏風解表――合谷、外關、風池、曲池。

  ⑸按摩治療

  ①耳膜按摩

  以手中指(或食指)置外耳道口,輕輕捺按,兩側各捺按15―30次,每天3次。

  ②除耳鳴功

  平坐伸一腿屈一腿,橫伸兩臂,直豎兩掌,向前若推門狀。扭頭項左右各7次。

  ③營治城郭法。

  兩手接耳輪,一上一下摩擦之,每次可作15分鐘左右,此法不僅可治療耳鳴,而且可作為防病保健。

  ⑹其他療法

  根據患者情況推薦中藥沐足等。

  中藥沐足方案:中藥煎劑(主要藥物組成:生薑、牛膝p當歸p磁石等)進行沐足,以達疏風通絡安神的作用,時間最好選在病人睡前1小時進行,每天1次,每次30分鐘為宜。將煎好的中藥(1000ml)加熱至70℃,倒入盆中,指導病人把腳擱置在腳盆邊薰,要注意防燙傷。待藥液溫度在38-42℃左右,指導患者把雙腳伸進盆中,雙腳來回搓洗,不斷按摩雙足底的湧泉穴,直至感到穴位酸脹為止,每次30分鐘;然後擦乾藥液。

  2、血瘀耳竅證

  ⑴治法:活血化瘀通竅。

  ⑵推薦方:通竅活血湯加減。

  川芎、當歸、赤芍藥、桃仁、紅花、柴胡、丹蔘、路路通、石菖蒲、黃芪、青皮。每日1劑,分兩次服用,並根據病情變化情況隨證加減。

  伴有氣虛者,症見體倦乏力,納少,食後腹脹,大便時溏,面色萎黃,脣色淡紅,去青皮、路路通、赤芍藥,加黨蔘、白朮、茯苓、葛根、升麻、木香、砂仁(後下)等以健脾益氣昇陽。

  伴有氣血虧虛者,症見面色蒼白,頭暈心悸,氣短乏力,加用黨蔘、白朮、茯苓、何首烏、桑椹子、益母草等以養血益氣。

  伴有腎虛者,症見虛煩失眠,頭暈目眩,腰膝痠軟,夜尿多,口乾咽燥,加熟地黃、淮山藥、山茱萸、枸杞子、龜甲、五味子、懷牛膝等以滋腎補腎,填精益髓。

  伴有氣滯者,症見耳內脹悶堵塞感或疼痛,加香附、延胡索以理氣行氣止痛。

  伴肝火者,症見口乾口苦,頭痛目眩,加龍膽草、黃芩、夏枯草以清肝瀉火;症見眩暈耳鳴、血壓較高者,加牡蠣 (先煎)、磁石
(先煎)、天麻以平肝潛陽。

  伴有心火者,症見心煩失眠,加黃連、淡竹葉、白茅根以清心瀉火。

  伴有痰溼者,症見頭昏沉重,胸悶脘滿,咳嗽痰多,口苦,大便結,小便黃,去青皮,加陳皮、法半夏、茯苓、竹茹、瓜蔞仁等以化痰通絡。

  ⑶中成藥:可選擇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藥注射液。推薦:丹蔘注射液、金納多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燈盞細辛注射液、脈絡寧注射液、三七總皁苷注射液(血塞通或血栓通)等靜脈滴注。

  (4)配合鍼灸治療:

  鍼灸治療耳聾的方法,有體針、腹針、熱敏灸等。

  鍼灸治療耳聾的取穴,以區域性為主配伍全身辨證取穴:主要區域性穴位有聽宮、聽會、翳風、耳門四穴,可輪流選用1~2穴。

  體針:耳門、聽宮、聽會、翳風等每次20分鐘,每日一次。

  腹針:主穴:引氣歸元(中脘、下脘、氣海、關元)、商曲、陰都、氣穴;每次30分鐘,每日一次。

  熱敏灸:以灸感滲透為度,每次20分鐘,每日1次。

  辨證取穴:

  清肝瀉火――太沖、太溪;

  化痰利溼――豐隆、水道;

  活血祛瘀――膈俞、血海。

  ⑸按摩治療

  ①耳膜按摩

  以手中指(或食指)置外耳道口,輕輕捺按,兩側各捺按15―30次,每天3次。

  ②鳴天鼓

  調整好呼吸,兩手掌心緊貼兩耳,兩手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對稱橫按在兩側枕部,兩中指相接觸到,再將兩食指翹起疊在中指上面,然後把食指從中指上用力滑下,重重地叩擊腦後枕部,此時聞及巨集亮清晰之聲如擊鼓。先左手24次,再右手24次,最後兩手同時叩擊48次。此法亦具有疏通經絡、執行氣血的作用。

  ③除耳鳴功

  平坐伸一腿屈一腿,橫伸兩臂,直豎兩掌,向前若推門狀。扭頭項左右各7次。

  ④營治城郭法。

  兩手接耳輪,一上一下摩擦之,每次可作15分鐘左右,此法不僅可治療耳鳴,而且可作為防病保健。

  ⑹其他療法

  根據患者症狀推薦中藥沐足等。

  中藥沐足方案:中藥煎劑(主要藥物組成:牛膝p當歸p磁石等)進行沐足,以達活血通絡安神的作用,時間最好選在病人睡前1小時進行,每天1次,每次30分鐘為宜。將煎好的中藥(1000ml)加熱至70℃,倒入盆中,指導病人把腳擱置在腳盆邊薰,要注意防燙傷。待藥液溫度在38-42℃左右,指導患者把雙腳伸進盆中,雙腳來回搓洗,不斷按摩雙足底的湧泉穴,直至感到穴位酸脹為止,每次30分鐘;然後擦乾藥液。

  三、中醫辨證施護

  1、風邪外犯證

  著重於生活調護,囑患者慎起居,避免冷風直吹,適當增減衣被,汗出後及時擦乾,以防復感外邪。飲食宜疏散風邪之品,如薄荷粥、公英粥、蘇葉粥,生薑湯等。中藥湯劑宜溫服,服後適當增加衣被以助微微汗出。同時,要及早治療感冒症狀,如有鼻塞可予滴鼻液滴鼻,以宣利鼻竅,開通耳竅;並指導病人以正確的方法擤鼻,以防涕液由咽鼓管逆行進入中耳腔,引發感染而加重病情。

  2、血瘀耳竅證

  指導病人自我按摩、按壓刺激耳穴,以達到疏通經脈、執行氣血的目的。飲食可用丹蔘、川芎、田七等作為藥膳,如田七煲雞或以丹蔘、田七磨成粉沖服等。同時,要注意情志護理,向病人說明情緒不佳對疾病的影響,避免憂鬱、焦慮等不良情緒刺激,以防影響血液執行。

  四、療效評定標準

  根據西醫突發性耳聾診斷標準(參照2005年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誌編輯委員會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分會制訂的突發性聾的診斷和治療指南)、中醫證候診斷標準(參照1994年6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ZY/T001.6―94))。

  1、痊癒:受損頻率聽閾恢復至正常,或達健耳水平,或達此次患病前水平。

  2、顯效:受損頻率平均聽力提高30 dB HL以上。

  3、有效:受損頻率平均聽力提高15~30 dB HL。

  4、無效:受損頻率平均聽力改善不足15 dB HL。

  中醫耳鼻喉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隱藏

  15乳蛾的診斷依據、證候分類、療效評定乳蛾是因邪客喉核(扁桃體),核內血肉腐敗所致,以咽痛、喉核紅腫或化膿為特徵的咽部疾病。分急乳蛾和慢乳蛾兩類,相當於急、慢性扁桃體炎。

  15.1 診斷依據

  15.1.1以咽痛、吞嚥困難為主要症狀。急乳蛾有發熱,慢乳蛾不發熱或有低熱。

  15.1.2急乳蛾起病較急,病程較短;反覆發作則轉化為慢乳蛾,病程較長。

  15.1.3 咽部檢查15.1.3.l急乳蛾:扁桃體充血呈鮮紅或深紅色、腫大、表面有膿點,嚴重者有小膿腫。

  15.1.3.2慢乳蛾:扁桃體腫大、充血呈暗紅色,或不充血,表面有膿點,或擠壓後有少許膿液溢位。

  15.1.4急乳蛾及部分慢乳蛾患者血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增高。

  15.1.5 應注意與爛喉痧(猩紅熱)、喉關癰相鑑別。

  15.2 證候分類

  15.2.1風熱外侵:急乳蛾初起,咽痛,輕度吞嚥困難。伴發熱、惡寒、咳嗽、咯痰等症。咽粘膜及扁桃體充血,未成膿。舌苔薄白,脈浮數。

  15.2.2胃火熾盛:咽痛較甚,吞嚥困難。身熱,口渴,大便祕結。咽部及扁桃體充血紅腫,上有膿點或小膿腫。舌紅,苔黃,脈滑數。

  15.2.3肺腎陰虛:咽部乾燥、灼熱,微痛不適。乾咳少痰,手足心熱,精神疲乏,或午後低熱,顴赤。扁桃體暗紅、腫大,或有少許膿液附於表面。舌紅,苔薄,脈細數。

  15.2.4脾氣虛弱:咽部不適,微癢或乾燥,或有異物感,咯痰色白,面色少華,聲音低怯,神疲乏力,食少,便溏。扁桃體腫大,充血較輕或不充血,擠壓時有少許膿液。舌質淡胖,苔白潤,脈細弱。

  15.3 療效評定

  15.3.1 治癒:咽部症狀消失,扁桃體不充血,無膿點,或被摘除。

  15.3.2好轉:咽部症狀減輕,扁桃體膿點消除。

  15.3.3 未愈:症狀和體徵無明顯改善。

  11鼻淵的診斷依據、證候分類、療效評定鼻淵是因邪犯鼻竇,竇內溼熱蘊積,釀成痰濁所致,以鼻流濁涕量多為特徵的鼻病。主要指急、慢性鼻竇炎。

  11.1 診斷依據

  11.1.1以大量粘性或膿性鼻涕,鼻塞,頭痛或頭昏為主要症狀。急性鼻淵伴發熱及全身不適。

  11.1.2急性鼻淵發病迅速,病程較短。若治療不徹底,則遷延為慢性鼻淵,病程較長。

  11.1.3鼻腔檢查粘膜充血、腫脹,鼻腔或後鼻孔有較多的粘性或膿性分泌物。

  11.1.4X線鼻竇攝片有陽性表現。急性發作時血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增高。

  11.1.5 應與鼻窒相鑑別。

  11.2 證候分類

  11.2.l肺經風熱:多見於發病初期,或慢性鼻淵因外感而急性發作。鼻塞,涕多色白或微黃,頭痛,咳嗽,咯痰。鼻粘膜充血,鼻甲腫大。舌苔薄白,脈浮數。。

  11.2.2膽經鬱熱:多見於急性鼻淵,或慢性鼻淵急性發作。鼻塞、頭痛較甚,涕多色黃而濁。身熱,口渴,大便乾燥。鼻粘膜充血明顯,且腫脹,鼻腔內可見較多膿性分泌物。舌紅,苔黃膩,脈弦數。

  11.2.3脾胃溼熱:多見於急性鼻淵後期。鼻塞,流涕纏綿不愈。伴頭昏,食慾不振,大便溏薄。鼻粘膜充血腫脹,鼻腔內有較多黃濁分泌物。舌苔黃膩,脈濡數。

  11.2.4肺脾氣虛:多見於慢性鼻淵。鼻塞,頭昏,記憶力減退,鼻涕混濁,時多時少。面色萎黃或白,少氣乏力,大便溏薄。鼻腔粘膜不充血,但腫脹,並有粘性或膿性分泌物。舌淡,苔白,脈細弱。

  11.3 療效評定

  11.3.1 治癒:症狀消失,X線鼻竇片無異常。

  11.3.2好轉:症狀明顯改善,鼻腔檢查見充血、粘膜腫脹等表現減輕。X線鼻竇攝片有明顯改壽。

  11.3.3未愈:症狀和體徵無改善。

  4暴聾的診斷依據、證候分類、療效評定暴聾是因邪犯耳竅、起病迅速的感音神經性聾,主要指特發性暴聾(突發性聾)。

  4.1 診斷依據

  4.1.1聽力突然下降,1~2天內聽力下降達到高峰,多為單耳發病。或伴耳鳴、眩暈。

  4.1.2常有惱怒、勞累、感寒等誘因。

  4.1.3 耳部檢查:鼓膜多無明顯變化,或有鼓膜混濁。

  4.1.4聽力檢查呈感音神經性聾。

  4.1.5 應與耳眩暈、耳脹相鑑別。

  4.2 證候分類

  4.2.I風邪外犯:突發耳聾,伴鼻塞、流涕,或有頭痛、耳脹悶,或有惡寒、發熱、身疼。舌苔薄白,脈浮。

  4.2.2肝火上炎:情志抑鬱或惱怒之後,突發耳聾,伴口苦口乾,便祕尿黃,面紅,目赤。舌紅,苔黃,脈弦數。

  4.2.3肝陽上亢:突聾發於惱怒之後,頭暈、頭痛、口苦,煩躁易怒。舌苔薄白,脈弦。

  4.2.4氣滯血瘀:耳聾伴耳脹悶感,耳鳴不休,或耳聾因強大聲音震擊而成。舌質暗紅,脈澀。

  4.2.5氣血虧虛:素體虛弱,面色無華,突發耳聾;或暴聾數日後頭痛、耳脹悶等症消除,而面色無華、頭暈眼花、語聲無力、四肢倦怠等症仍在,舌淡,苔薄...

  4.3 療效評定

  4.3.1 治癒:聽力恢復正常。

  4.3.2好轉:聽方提高10分貝以上,耳中不適感減輕。

  4.3.3 未愈:聽力提高不足10分貝。

  5久聾的診斷依據、證候分類、療效評定久聾是因臟腑虧虛,耳竅失養,或經脈氣滯血瘀所致,以長期聽力下降為特徵的感音神經性聾。包括藥物中毒性聾、老年性聾等。

  5.1 診斷依據

  5.1.1 以持續日久的聽力下降為主要症狀,或伴耳鳴及輕度眩暈。

  5.1.2起病緩慢,耳聾程度逐漸加重。部分患者困暴聾後長期不恢復而成久聾。

  5.1.3常因使用耳毒性藥物、年老體衰、營養不良等因素致病。

  5.1.4耳部檢查:鼓膜少光澤,或有內陷、增厚、粘連、鈣質沉著等表現。

  5.1.5 聽力檢查呈感音神經性聾。

  5.1.6應與耳脹耳閉、聽神經瘤相鑑別。

  5.2 證候分類

  5.2.1腎精虧損:耳聾日久,耳鳴如聞蟬聲,頭暈眼花,腰膝痠軟。舌紅,苔少,脈細數。

  5.2.2氣血虧虛:耳聾耳鳴,時輕時重,勞累後加重,面色無華,食慾不振。舌苔薄白,脈細弱。

  5.2.3痰火鬱結:耳聾,頭重而暈,耳中脹悶,脘腹痞滿。舌苔黃膩,脈滑數。

  5.2.4氣滯血瘀:耳聾或重或輕,或伴耳鳴,鼓膜增厚,或有粘連、鈣質沉著。舌質紫暗,脈澀。

  5.3 療效評定

  5.3.1 治癒:聽力恢復正常。

  5.3.2 好轉:聽力提高10分貝以上。

  5.3.3未愈:聽力無明顯好轉。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