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不是任何一個成年人都能順利地談戀愛的。按精神分析的觀點,一個人只有克服了口腔固結和肛門固結、解決了俄狄浦斯情結、消除了性壓抑和性恐懼、完成了自我同一性,才能健康、正常地談戀愛。
口腔固結的人依賴性太強,人際界線不清。這樣的人談戀愛,很容易把對方當成自己的一部分來使用,利用對方實現自己的願望,把自己的未來寄託在對方身上,所以非常糾結,喜歡折騰。
肛門固結的人“獨立性”太強,抗拒依賴,刻意把人際界線弄得很清,生怕與別人有什麼瓜葛。這樣的人談戀愛,不可能真正投入。關係一近,就會恐慌,很難建立真正的親密關係。
處於俄狄浦斯期的人深受父母的影響,只對父母式的異性感興趣,並把親子關係投射到戀愛關係中去,像要求父母那樣要求戀人。更可怕的是,還可能會把同性父母投射給某個人,把他或她當成假想敵,產生病理性嫉妒。
處於潛伏期的人有強烈的性壓抑,甚至性恐懼,對異性沒興趣,喜歡跟同性混在一起。這樣的人是無法進入異性戀的。
處於青春期的人都有同一性的混亂,或“身份危機”,不知道自己是誰,將來做什麼樣的人。這樣的人朝三暮四,也不適合談戀愛。
那麼,什麼樣的人可以談戀愛呢?談戀愛需要哪些心理準備呢?
一、獨立自主
瑪勒把0-1個月稱為“自閉期”,把2-5個月稱為“共生期”,把6個月以後稱為“分離-個體化期”。自閉期是胎兒期的延續,嬰兒自我封閉,完全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尚未與外辦建立聯絡。共生期的孩子與母親建立了聯絡,但人我不分、母子一體,完全沒有人際界線,沒有“獨立性”。分離-個體化期是逐漸建立人際界線、成為獨立自主的個體的過程,通常持續到3歲。
完成了分離-個體化的人,人際界線清晰,你是你,我是我,不會過分捲入別人的事,不會把別人當成自己的一部分,不會利用別人實現自己的願望,不會把自己的未來寄託在別人身上,也不會胡亂猜測別人的心思,不會要求別人具有心靈感應的能力,不會要求別人對自己的情緒負責。
他獨立自主,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他尊重對方,不會隨意侵犯對方的自我邊界。
二、完整客體
克萊因把0-6個月稱為“分裂-偏執期”,這個時期的嬰兒還沒有“知覺”的能力,它所“感知到”的世界是支離破碎的,呈碎片狀,這叫“部分客體”。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覺”能力漸漸發展起來,世界也漸漸地被“組織”起來,變成一個整體。在這個過程的某個階段,世界被分為好客體和壞客體,媽媽也被分為好媽媽和壞媽媽,這叫“分裂”。人有避苦趨樂、避壞趨好的本能,所以好客體被保留下來,壞客體受到壓抑,或者“投射”到外界,從而認為媽媽是好的,陌生人是壞的,把所有的陌生人都當成假想敵,這叫“偏執”。
6個月後,隨著“知覺”能力的進一步發展,孩子終於知道,媽媽只有一個,既好又壞。於是,他對媽媽產生矛盾情感,既愛又恨。當我們愛一個人的時候,往往不允許自己恨他。如果恨他,就會產生內疚感,甚至陷入抑鬱狀態。所以,克萊因把這個時期稱為“抑鬱期”。
矛盾情感是“整合”的產物。有了矛盾情感,說明整合已經開始。如果整合得更好一些,內心衝突會漸漸減少。到了那個時候,孩子會放棄好壞的評判,客觀、中立、整體、全面地看待媽媽。
處於分裂-偏執狀態的人會把別人理想化,或者妖魔化,或者兩極分化。理想化使他容易愛上別人,但是,他所愛的不是真實的人,而是心中的幻影,這叫“投射”。有朝一日,當他發現對方並不是自己想象的樣子,就會認為自己上當受騙了,於是就把對方妖魔化。而處於抑鬱狀態的人會集天使和魔鬼於一身,一會兒把對方理想化,一會兒把對方妖魔化,或者同時把對方理想化和妖魔化,又愛又恨,愛恨交加。
而整合得比較好的人能夠如實地看待對方,知道對方有優點,也有缺點,不會太好,也不會太壞,所以,不會愛得發狂,也不會恨之入骨,更不會愛恨交加、反覆無常。他的愛是含蓄的、適度的、穩定的。
把對方當作完整客體,必然就會完整接納。每個人都是有缺點的,缺點是他的人格的固有成分,是他的特點之一。如果接納他這個人,就要連同他的缺點一起接納。如果只接納他的優點,不接納他的缺點,老想改正他的缺點,說明還沒有把他當成完整客體,說明整合尚未完成。
三、整體性愛
人際界線不清的人會把性當成控制別人的手段,這叫“情慾的投射性認同”,簡稱“色誘”;或者把性當成交易、討好、報答的手段。整合不良的人會把性物件分解為一個一個的器官或部位,例如胸、腿、臀、生殖器,熱衷於其一而排斥其它;或者把性行為分解為一個一個的孤立動作,例如窺視、摩擦、口交、生殖器交,熱衷於其一而不能兼顧其它。他們連身體和動作都不能整合,更沒有能力把精神和肉體整合起來,因而也不可能真正尊重對方。
處於俄狄浦斯期的人容易亂交,甚至濫交,因為他們不是談戀愛,而是尋找父母的替身。由於任何人都不能完全替代父母,所以只能不停地找下去。處於潛伏期的人則有強烈的性壓抑或性恐懼,他們無法真正談戀愛,即使會談戀愛,也只能是精神戀愛,俗稱“意淫”。
性是深度的人際關係,缺乏自我同一性的人害怕進入這種關係,以免“迷失自我”。即使進入這種關係,也是身、心分離的。換句話說,身體進入了,但精神還在外面冷眼旁觀。
相反,整合良好的人既不會對性過分著迷,也沒有明顯的性壓抑或性恐懼。他對性的態度是積極的、投入的,也是相對比較專一的。
對他來說,性不是某一個器官,或者某一個動作,而是整個人和一系列的動作。這個人由精神和肉體兩個部分組成,兩者都得到尊重。性行為包括邊緣性行為、過程性行為、目的性行為,一個也不能少,不能簡化過程,直奔主題。
四、現實檢驗
談戀愛沒有固定的模式。所謂戀愛模式,其實就是俄狄浦斯情結的強迫性重複,也就是把童年的親子關係投射到戀愛關係中去,屬於神經症性反應。然而,戀愛物件畢竟不是父母,舊的模式常常是行不通的,必須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自己的行為。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具備“現實檢驗”的能力。
有的人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把幻想當成現實,對真相視而不見,或者予以歪曲。他沒有與對方互動,沒有真正進入戀愛,而是自編自演了一出愛情悲喜劇。他沒有愛上什麼人,只是愛上了愛情。
如果他人際界線不清,還會突破別人的邊界,逼迫別人配合他,做他的配角。
真正的愛情產生於互動,根據對方的行為調整自己的行為,沒有固定模式,完全取決於“實際”情況。如果沒有現實檢驗的能力,不會變通,不能隨緣,過分“自我”,那是不可能得到真愛的。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