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呼吸道阻塞源頭性因素――鼻腔阻塞-
經過近20餘年的臨床實踐和相關研究發現:慢性鼻鼻竇炎鼻息肉、變應性鼻炎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徵等-是以鼻腔通氣功能障礙作為源頭性因素為特徵的上呼吸道(上氣道)阻塞性疾病,在引起機體代謝性障礙的基礎上,可併發或加重高血壓、腦卒中、冠心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發病危險。
兒童時期的腺樣體增生,可引起鼻腔鼻竇的反覆感染,使鼻腔氣流受阻。不及時診治,會造成患兒張口呼吸,誘發後天性鼻腔、咽腔結構順應性狹窄改變,引起鼻腔廢用性狹小,通氣比例失調,青春期後顱骨迅速發育,上頜竇底明顯低於鼻腔底部,上頜竇容積與鼻腔通氣容積的比例失調,鼻腔通氣截面積狹小,造成低通氣,長期張口呼吸,引起咽腔黏膜肥厚、扁桃體增生、舌扁桃體後墜等。此外,還可造成下頜關節咬合錯位、下頜狹小等顱面結構發育異常的典型病理變化。長期存在可引起睡眠時,間歇性低氧血癥,導致腦皮層對CO2瀦留反應性降低,引起或加重神經肌肉調節功能障礙,加重上氣道通氣功能惡化。由此可見,針對源頭性因素的預防干預時機從兒童時期開始是十分必要的。
鼻腔通氣功能在維持正常生理要求的情況下,保持兩側結構均勻對稱是十分重要的。鼻中隔偏曲患者的寬敞側鼻腔鼻竇更容易發生阻塞性炎症的現象,可能與雙側鼻腔氣流不對稱引發的一側結構順應性增生有關。為減少過度通氣,同側中隔、下鼻甲、中鼻甲等結構,會逐漸增生肥大或肥厚。而偏曲側鼻腔通氣功能下降,引起阻塞,結構逐漸萎縮。長期鼻腔氣流偏移,還可以引起咽腔乾燥和不適症狀,繼發咽腔兩側不對稱的順應性變化,也會進一步導致喉結偏移,聲帶發育不對稱,一側厚,一側變薄,也許是聲音嘶啞,催生聲帶息肉或出現發音疲勞現象的緣由。
鼻腔擴容技術
1、鼻腔擴容手術:是目前解決上呼吸道阻塞源頭性因素的主要方法。主要針對鼻中隔和鼻腔側壁結構異常引起的鼻腔阻塞。選擇鼻腔擴容手術要充分考慮結構、功能與臨床症狀三者之間關係,糾正鼻腔病理性改變,調整兩側氣流的對稱性分佈,以維繫正常通氣功能。應用鼻內鏡技術開展鼻中隔偏曲矯正術,篩竇、上頜竇、額竇開放術,鼻腔外側壁結構異常,如中鼻甲氣化、中鼻甲反常彎曲、下鼻甲增生肥大等的矯正術,腺樣體切除術等。
鼻中隔矯正手術應遵循儘量保留骨性支架的完整性、注重釋放鼻中隔生長過程中產生異常張力的處理原則,以保持鼻中隔應有的生物力學支撐性,避免後續性鼻背塌陷。如鼻中隔三線減張法[15]。特點:保留大部分鼻中隔軟骨和正常骨性支架,只線條性切除三條張力線區域的軟骨及骨質部分。第一條張力線:鼻中隔軟骨尾側端與鼻小柱大翼軟骨尾側端之間;第二條張力線:鼻中隔軟骨與篩骨垂直板結合處;第三條張力線:鼻中隔軟骨與犁骨、上頜骨鼻嵴和顎骨鼻嵴交界處。保留之方形軟骨明顯偏曲者,可在凹陷側行網格形劃痕;對重度高位偏曲的篩骨垂直板可用咬骨鉗夾持,使其骨折保持中線位而不切除。
2、保持雙側鼻腔通氣對稱性原則:既往,在鼻-鼻竇炎的手術治療中,往往忽視開放竇腔時,應保持雙側結構的對稱性,導致兩側通氣不對稱,術後患者常表現有因一側過度通氣引起的反射性頭痛,要求再次手術解決對稱性問題者不在少數。對稱原則在糾正睡眠疾病鼻阻塞的鼻腔擴容術中,更是突顯重要。在引起上呼吸道狹窄、阻塞的眾多因素中,第一要素往往首先源於鼻腔。因此,關注上呼吸道阻塞要從源頭做起,開展鼻腔擴容術,對於輕、中度睡眠氣道阻塞患者,進行早起干預治療,具有重要臨床應用價值。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