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泌尿外科 主治醫師 李海南

  前列腺炎的病因及發病機制

  病因:

  前列腺炎的病因多種多樣,不同的前列腺炎型別其病因不一。細菌性前列腺炎的發病中感染因素占主導地位,在非細菌性前列腺和前列腺痛的發病中,感染因素可能是一誘發或初始作用因素,而非感染性因素可能佔主導作用。

  在前列腺炎發病中可能起作用的因素有以下幾方面:

  感染因素

  細菌:在細菌性前列腺炎中致病微生物與引起泌尿生殖道感染的致病菌相似。常見的致病菌是大腸埃希桿菌(大腸桿菌),少數是變形桿菌、克雷白桿菌、腸球菌等;革蘭陽性菌引起感染的機會不多。絕對厭氧菌很少引起前列腺感染。革蘭陽性菌在病因學中的作用尚有爭論,大多數研究者同意腸球菌引起慢性前列腺炎。然而其他革蘭陽性菌如葡萄球菌屬、鏈球菌、細球菌、類白喉對前列腺炎的致病作用,許多學者還持有疑問。最近一些研究者認為,革蘭陽性細菌除腸球菌外,很少引起明顯的前列腺炎。在國內,患者前列腺液培養中金黃色葡萄球菌還是常見的細菌,是否菌種上與國外情況不同,還是屬於尿道菌的汙染,需待進一步闡明。多數前列腺感染是單一致病菌引起,然而由兩種或兩種以上菌株或型別細菌引起者也時有發生。

  細菌性前列腺炎可能因為細菌感染後的尿液逆行或反流感染。感染的尿液可經開口於後尿道的前列腺導管入侵。尿液流入前列腺比較常見,而且肯定在細菌性前列腺炎的致病原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有研究者對前列腺結石通過結晶形態分析,發現結石中許多成分在正常前列腺液中不會出現而僅出現於尿液中。

  其他可能包括直腸內的細菌通過直接擴散或淋巴擴散和血源性感染擴散。

  有研究者發現一些慢性細菌性前列腺炎患者的前列腺液和他們的女性性伴侶的陰道分泌物有相同的致病菌,這就提示:細菌性前列腺炎可能是性交過程中細菌經尿道外口逆行感染的結果。淋病奈瑟菌(淋球菌)或非淋球菌尿道炎患者合併淋病奈瑟菌前列腺炎為性接觸性疾病。無避孕套保護的肛門直腸性交可能因腸道細菌感染引起尿道炎、泌尿生殖道感染或附睪炎,同樣也可引起細菌性前列腺炎。

  許多細菌性前列腺炎是經尿道插導尿管併發尿道感染的結果。

  非細菌性前列腺炎和細菌性前列腺炎的感染途徑可能是:

  1、上行尿道感染;

  2、排到後尿道的感染尿逆流到前列腺管;

  3、直腸細菌直接擴散或通過淋巴管蔓延侵入前列腺;

  4、血源性感染。

  支原體和衣原體:慢性非細菌性前列腺炎是一種原因不明的炎症病變,已有資料表明,非細菌性前列腺炎是細菌性前列腺炎的8倍,有人認為分解尿素尿原體(ureaplasmas urealyticum)及沙眼衣原衣原體或許是非細菌性前列腺炎的致病因素,但證據仍不充分。

  許多學者認為,分解尿素尿原體或許是這種前列腺炎的致病原因,也可能是一種腐生生物(saprophytes)。沙眼衣原衣原體是否為前列腺炎致病因素,尚有爭論。男性40%非淋菌性尿道炎和35歲以下多數急性附睪炎均因沙眼衣原衣原體感衣原體感染引起,而大約1/3非細菌性前列腺炎患者有尿道炎。因此,它有可能為非細菌性前列腺炎的病因,但不少研究證明即使有,也不是重要的因素。

  真菌及寄生蟲:真菌引起前列腺感染主要見於AIDS患者。患者的抵抗力遭到嚴重的損失,發生真菌性前列腺炎。引起前列腺炎的寄生蟲主要有陰道毛滴蟲、血吸蟲等。

  化學因素:非細菌性前列腺炎的原因和致病原目前尚不清楚,致病菌有可能是無法確定的致病微生物,近年臨床研究發現衣原體和支原體可能是慢性前列腺炎的主要致病菌。或者它是非感染性的疾病,有人推測可能是尿液反流入前列腺引起”化學性”前列腺炎。

  近年來有研究發現,慢性前列腺炎患者有前列腺內尿液反流,這可能對各類前列腺炎的發生均有重要意義。另外有很多成年男性通過B超檢查發現前列腺內有結石的存在,但在X線上不能檢出。而結石成分分析發現為尿液中成分而非前列腺液中成分。故推測前列腺結石的形成與尿液反流有關。感染後的結石可長期存在於腺體內,作為感染病灶不易消除。有人研究在前列腺切除前將炭粒粉溶液注入患者膀胱內,以後在切除前列腺標本中發現腺體及導管內有炭末;非細菌性前列腺炎患者膀胱內先注入炭粉溶液,3天后再進行前列腺按摩,可見前列腺液內有很多巨噬細胞含有碳粒;非細菌性前列腺炎和前列腺痛患者行排尿期膀胱尿道造影時,發現尿液反流非常嚴重,前列腺及射精管內均可見顯影。因此認為前列腺內尿液反流所造成的化學性因素,可能是非細菌性前列腺炎發病的重要原因。

  有研究認為,尿液迴流進入前列腺是重要因素,通過影響嘧啶和嘌呤的代謝,提高尿酸濃度而引起前列腺炎,非細菌性前列腺的發病和前列腺分泌物中尿酸水平相關。根據上述理論,使用別嘌呤醇對非細菌性前列腺炎有治療作用。但也有研究得出與上述結果相反的結論。

  免疫因素:關於前列腺炎的免疫學研究可以追溯到最初的通過研究前列腺液中的免疫球蛋白,發現抗體包被細菌,以及抗前列腺抗體的存在。最近應用動物模型成功模擬前列腺炎是一個自體免疫反應的過程。令人鼓舞的是研究發現在前列腺炎的發病過程中細菌產物提供了最初的抗原刺激,引起隨後的免疫反應過程。

  免疫球蛋白包被細菌:在1979年,Thomas發表了一篇文章,文章闡述通過檢測尿液中的抗體包被細菌,腎盂腎炎可以從膀胱炎中鑑別開來,35側腎盂腎炎患者34例可檢測出抗體包被細菌。而20例膀胱炎患者中僅檢測出1例抗體包被細菌。通過這種方法可以將上尿路與下尿路感染區分開來。其後的研究14例正常人群和51例前列腺炎患者的精液,發現25例前列腺患者可檢測出抗體包被細菌。在25例中有24例發現IgA抗體,10例發現IgG抗體。在正常人群的精液中未發現抗體包被細菌。

  血漿中細菌特異性抗體:以後的研究是評價前列腺炎患者血漿中抗大腸埃希桿菌(大腸桿菌)抗體的滴度。Meares等研究25例大腸埃希桿菌(大腸桿菌)引起的前列腺炎患者血漿凝集抗體的滴度明顯高於對照組。在這篇研究中以對照組的稀釋滴度定為無反應。接著的研究發現,在前列腺炎患者中,那些治療有效的患者,抗體滴度逐步下降至正常。而那些治療未愈的,抗體滴度居高不下。

  前列腺液中的免疫球蛋白:不少研究小組研究前列腺分泌液中的免疫球蛋白。最初的研究開始於1963年,Chodirker和Tomasi首先證實並定性測定正常人前列腺液中IgG和IgA,其後的研究者,運用不同的技術,證實在細菌性前列腺炎中存在全身和區域性免疫反應。

  Shortliffe等人應用固相放射免疫法(RIA)研究人類急性和慢性前列腺炎時的免疫反應。他們發現在前列腺液中有明確的區域性抗體反應,主要是分泌型IgA,它獨立於血漿反應之外,且呈針對感染原的抗原特異性。在急性前列腺感染初期血漿和前列腺液中抗原特異性IgG升高,經藥物治療後慢慢下降,延續6~12個月,前列腺液中抗原特異性IgA水平在感染後立即升高,治療12個月後,才會慢慢下降;但感染初期升高的血漿IgA水平僅1個月即下降。在慢性細菌性前列腺炎中,儘管在前列腺液中抗原特異性IgA和IgG均升高,但血漿中沒有肯定的免疫球蛋白。在慢性細菌性前列腺炎經藥物治療後,前列腺液中IgA持續升高1年,而IgG持續6個月。在未治癒的慢性細菌性前列腺炎患者中,前列腺液抗原特異性IgG一直維持升高水平。測定前列腺液中抗原特異性IgA和IgG水平不僅有助於幫助診斷前列腺炎,而且有助於明確治療的有效性。

  明確了總免疫球蛋白升高,下一個步驟是研究細菌特異抗體的變化。

  早期的研究利用細菌譜,發現前列腺液中細菌特異性抗體的升高。研究發現非細菌性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液中免疫球蛋白(包括IgA和IgG)均中等程度升高,但未能檢測出細菌特異性抗體。

  為了確定抗菌的免疫球蛋白真實的特異性,有研究使用患者自身的感染細菌檢測抗體的特異性。研究者們通過檢測分泌型免疫球蛋白來確定細菌性免疫球蛋白。包括檢測中段尿和前列腺按摩後尿液中的免疫球蛋白。研究物件包括細菌性前列腺炎14例,非細菌性前列腺炎8例,未感染人群11例。在所有各組中,IgA和IgG在前列腺按摩後升高,然而在檢測特異性抗細菌免疫球蛋白後發現,在正常人群和非細菌性前列腺炎患者中,該免疫球蛋白主要是IgG稍微升高,而在細菌性前列腺炎患者中,該免疫球蛋白包括IgA和IgG均明顯升高。

  免疫球蛋白組織學定位:有一篇關於前列腺中免疫球蛋白的定位研究是在正常對照組和良性前列腺肥大之間進行的。研究發現IgG主要在腺細胞的胞質基底部分和管腔(ductal lumen)的分泌顆粒內。IgA僅發現位於管腔的分化顆粒內。以後進行了前列腺炎中免疫球蛋白的研究,與以前的研究不同,21例正常對照組僅1例檢測出免疫球蛋白。57%的前列腺炎患者在前列腺組織中檢測出免疫球蛋白。IgM是主要的免疫球蛋白,佔85%,主要沉積的部位是腺細胞周圍、血管壁和腺細胞,依次減少。在35%患者中可檢測出IgA,而44%患者檢測到C4。他們均未能檢測出IgG。

  已改變的免疫狀態的其他特性:前列腺感染被認為是男性不育致命的因素。Huleihel M等人最近研究生育男性和有生殖系感染史的不育男性精漿中細胞因子和細胞因子受體的水平。該研究檢測精液中IL-1、IL-6、INF-α及其受體水平。這些因子主要由巨噬細胞針對外來抗原反應而產生,作為免疫球蛋白被啟用的結果,出現於慢性炎症反應中。這些免疫反應可以由可溶性細胞因子受體(包括TNF受體和IL-2受體拮抗劑)控制。作者未檢測出IL-1、IL-6和TNFα水平的變化。然而檢測TNFα-1受體和IL-1受體拮抗劑時發現在有感染史患者中TNF-1受體出現率降低,而IL-1受體拮抗劑濃度卻明顯升高。可溶性TNF-1受體往往在免疫反應中升高,這就可以認為前列腺炎是一個改變了的免疫反應過程。別的研究發現在少精症不育患者的精液和前列腺液中IL-8明顯升高。

  自體免疫反應:通過研究發現存在有抗前列腺抗原抗體,可能被認為是一個證據,表明非細菌性前列腺炎為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研究發現在BPH患者的前列腺組織的確存在有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抗體。

  動物模型:1984年,Pacheco-Rupil通過給Winstar大鼠回輸30天前已被前列腺抽提物免疫的大鼠的脾臟細胞。證實了在前列腺炎的發展過程中,T淋巴細胞是必需的。接著的研究證實前列腺炎並非通過針對前列腺提取物的抗體免疫所始動的。用同樣的模型,發現在炎症反應的過程中,存在著肥大細胞的啟用和脫顆粒。在Winstar大鼠身上自發性前列腺炎中發現,前列腺神經纖維密度、肥大細胞密度和炎症反應隨著年齡增加,而且鄰近肥大細胞的神經纖維脫顆粒現象特別明顯,而當肥大細胞遠離神經纖維時,這種現象並未發生,這種現象提示神經免疫調節的過程。

  PSA是一種組織特異性抗原,組織特異抗原和胸腺T淋巴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主要是由於相關克隆的缺失或無反應。利用這一概念,Tagneli等分別在出生時,出生後生存3天,出生後生存7天,切除小鼠胸腺。只有那些出生後3天被切除胸腺的大鼠發生前列腺炎。而且這些相應的小鼠產生抗前列腺的IgG抗體。所以,最初免疫過程是由T淋巴細胞介導,並繼以抗體的產生。進一步研究發現給這些出生後3天的小鼠回輸正常成年小鼠的CD4+T脾臟細胞,能預防前列腺炎的發生。但青春期雄性鼠的脾臟細胞無此作用。

  免疫因素對治療的影響:利用形成自體免疫反應相識的動物模型,類固醇技術和雄激素能成功地用於反覆性前列腺炎模型(Lewis大鼠)以減輕炎症反應的程度。

  由於肥大細胞的顆粒和組胺的釋放在前列腺炎發病中的作用已被注意到,可以在治療中使用少許的精組胺製劑(hydrosysin)。

  其他相關因素:以往的研究已發現,性激素營養、過去泌尿系感染史、緊張程度、精神因素、過敏性和性生活等等,都是引起前列腺炎的潛在因素。在下述的相關因素的研究中,歐美方面的研究較多,而國內尚缺系統性研究。

  年齡:許多研究發現前列腺炎的發病率年輕的男性高於老年男性。最近有人發現前列腺炎可見於20歲前的少年。但也有研究發現高齡患者多於年輕者很可能是由於高齡者有前列腺肥大症,兩者症狀相似性而被誤診所致。

  種族:美國白人和黑人,前列腺炎的發病率差異無明顯統計學意義。

  地區:美國於1990~1994年的一篇統計發現美國南部的前列腺炎的發病率是東北部的2倍。是否由於氣候因素或性活躍因素使然?由於前列腺炎的定義和治療的各方面的不統一性,關於地區間發病率的差異無法得到滿意解釋。

  性活動力:有研究發現慢性前列腺炎的患者與對照組相比,他們具有較長的性生活間隔和比較少的性生活次數。更多的研究表明不潔性生活是重要因素。但也有研究。通過Internet網作提問式調查發現性生活不是引起前列腺炎的影響因素。

  前列腺活檢:前列腺的感染是前列腺活檢的一種併發症。目前一篇研究發現:對491例經直腸活檢的患者預防性使用抗生素,2次/d持續1周明顯優於1次/d同樣療程。留置導尿管和糖尿病併發症是前列腺活檢後前列腺感染的危險因素。

  前列腺充血:前列腺由於各種不同原因引起充血,特別是被動充血,是重要的致病因素。非感染性、非微生物性長時間充血,能形成非特異性炎症性反應,充血常見於下列幾種情況:

  性生活不正常,性生活過頻,性交被迫中斷,或過多的手淫,都可使前列腺不正常充血。但性生活過度抑制,也會產生長時間被壓抑的興奮,造成被動充血。

  直接壓迫會陰部,騎自行車、騎馬、長時間久坐等都可使前列腺充血,尤其騎自行車為著。

  飲酒,飲酒能使生殖器官充血及引起性興奮。

  按摩過重,前列腺按摩時手法過重或過於頻繁等均可使前列腺充血,可屬醫源性充血。

  感冒受涼,前列腺有豐富的α-腎上腺受體,在受涼之後,能引起交感神經活動,導致尿道內壓增加,妨礙排洩,前列腺也因收縮而妨礙排洩,產生鬱積性充血。

  對某種病毒的過敏反應亦可導致炎症。

  心身健康方面的因素:有人說這個因素高達50%。

  發病機制:

  在前列腺炎患者中僅5%有細菌感染的證據。無感染證據的患者中,一部分患者前列腺分泌物白細胞增多。這些證據表明前列腺內的炎症反應(雖然無感染)是引起前列腺炎症狀的原因。其他的一些前列腺炎患者甚至沒有炎性改變。Brunner的研究顯示有前列腺炎症狀的患者中,有炎症表現和無炎症表現分別佔64%和31%。

  急性細菌性前列腺炎:急性細菌性前列腺炎導致部分或整個前列腺明顯炎症,大致分3個階段:

  充血期:後尿道、前列腺管及其周圍間質組織表現充血、水腫及圓細胞浸潤,有成片分葉核粒細胞。腺管上皮細胞時有增生及脫屑。

  小泡期:炎症繼續發展,前列腺管和小泡水腫及充血更明顯,前列腺小管和腺泡膨脹,形成許多小型膿腫。

  實質期:微小膿腫逐漸增大,侵入更多的實質和周圍基質,這種情況以葡萄球菌感染較多見。

  單純的急性前列腺炎而不伴有任何慢性前列腺炎的病理表現的並不常見,只佔前列腺炎的13.1%~20%,大多數病例是與慢性前列腺炎同時存在。

  前列腺炎的致病菌以大腸埃希桿菌為主,約佔80%,其次為變形桿菌、克雷白桿菌、腸桿菌、假單胞菌屬、沙雷菌。革蘭陽性菌除腸球菌外很少致病。此外,淋球菌、結核菌、真菌、滴蟲亦可導致相關的前列腺炎。沙眼衣原衣原體,解脲支原體和人型支原體等,對前列腺炎的致病作用目前尚有爭議。淋菌性前列腺炎發病近年有逐漸增加趨勢。

  前列腺炎的分類

  前列腺炎可分為以下4類:

  急性細菌性前列腺炎;

  慢性細菌性前列腺炎;

  慢性非細菌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綜合徵;

  無症狀的炎症性前列腺炎。

  前列腺炎的診斷及鑑別診斷

  前列腺炎的診斷

  急性細菌性前列腺炎由於其臨床表現明顯和典型,易做出診斷;慢性前列腺炎綜合徵的臨床特點變異較大,且不確切,許多症狀、體徵和病理學檢查在慢性細菌性前列腺炎、非細菌性前列腺炎和前列腺痛中經常無法鑑別,放射學和尿道膀胱鏡檢查,對診斷可能有一些幫助,但也不能肯定診斷。前列腺組織學檢查只在一些少見型別的前列腺炎,如肉芽腫型前列腺炎才需要。在慢性細菌性前列腺炎組織學改變對確定炎症為細菌病因並無特異性,1組連續162例前列腺增生手術切除,發現前列腺炎症發病率98%。觀察到有6種明確的炎症形態學型別,但前列腺細菌感染培養陽性和陰性無明顯差異。大多數病例炎症反應是局灶性的,僅累及整個前列腺的小部分,因此前列腺活檢在前列腺炎處理上很少有指導意義。前列腺活檢標本組織培養對慢性前列腺炎診斷價值很小。

  前列腺炎的鑑別診斷

  急性細菌性前列腺炎的鑑別診斷

  急性腎盂腎炎:也表現為急性的畏寒、發熱,伴尿頻、尿急和尿痛。通常還表現為患側腰痠、腰痛;而非恥骨上、會陰部疼痛,且無排尿困難。直腸指檢無前列腺壓痛,前列腺液檢查正常。

  膿腎:也表現為急性的畏寒、發熱,伴尿頻、尿急和尿痛。還表現為明顯的患側腰痛;而無恥骨上、會陰部疼痛,無排尿困難,直腸指檢無前列腺壓痛。前列腺液檢查正常。

  前列腺膿腫:也表現為急性的畏寒、發熱.伴尿頻、尿急和尿痛,是急性前列腺炎發展的結果。經直腸B超、CT檢查可見前列腺內有液性佔位,穿刺抽出膿液可以明確診斷。

  慢性細菌性前列腺炎的鑑別診斷

  前列腺癌:晚期也表現為排尿不適,可有尿頻、尿急、排尿困難。直腸指檢發現前列腺質地較硬,可有結節;血清PSA明顯升高,經直腸B超可見前列腺內有不均質光團,前列腺穿刺活檢可確診。

  前列腺結核:也表現為尿頻、尿急、尿痛伴尿道滴液,有下腹及會陰部疼痛。通常有泌尿生殖繫結核病史,直腸指檢可發現前列腺有不規則的結節,前列腺液中可找到抗酸桿菌。

  慢性無菌性前列腺炎:也表現為尿頻伴尿道滴液,有下腹及會陰部疼痛。兩者主要根據VB1、EPS、VB3的細菌培養進行鑑別,無菌性前列腺炎的VB1、EPS、VB3的細菌培養均為陰性。

  前列腺增生症:也表現為尿頻伴排尿不暢。多發生於老年男性,以排尿不暢為主,直腸指檢發現前列腺明顯增大,而前列腺液常規一般無白細胞。

  精囊炎:也表現為尿頻、尿急、尿痛伴尿道滴液,有下腹及會陰部疼痛。常有血精,且精囊液檢查可見紅細胞和白細胞。

  慢性膀胱炎:也表現為尿頻、尿急、尿痛伴有下腹及會陰部疼痛。VBl、VB3均可見白細胞,培養有細菌生長,但EPS檢查正常。

  無菌性前列腺炎的鑑別診斷

  慢性細菌性前列腺炎:也表現為尿頻、尿急、尿痛伴尿道滴液,有下腹及會陰部疼痛。兩者主要根據VB1、EPS、VB3的細菌培養進行鑑別。慢性細菌性前列腺炎VB1可有或沒有細菌,EPS通常有細菌生長,VB3的細菌培養為陽性;而慢性非細菌性前列腺炎VB1、EPS、VB3的細菌培養均為陰性。

  慢性膀胱炎:也表現為尿頻、尿急、尿痛伴下腹及會陰部疼痛。但慢性膀胱炎VB1、VB3的細菌培養為陽性,而EPS無細菌生長。

  慢性尿道炎:也表現為尿頻、尿急、尿痛。VB1的細菌培養為陽性,而VB3、EPS的細菌培養無細菌生長。

  前列腺痛的鑑別診斷

  急、伴下腹及會陰部疼痛。兩者主要根據VB1、EPS、VB3的細菌培養進行鑑別。慢性細菌性前列腺炎其VB1可有或沒有細菌,EPS通常有細菌生長,VB3的細菌培養為陽性;而前列腺痛患者的VBl、EPS、VB3的細菌培養均為陰性。

  前列腺炎的治療

  急性細菌性前列腺炎

  一般治療:臥床休息,大量飲水或輸液,加強全身支援療法。

  抗生素:積極應用有效的抗生素。常選用喹諾酮類如環丙沙星、氧氟沙氟沙氟沙星、左氟沙星(左旋氧氟沙氟沙氟沙氟沙星)0.2g,靜脈滴注,2~3次/d;氨基糖甙類如阿米卡星、奈替米星0.4g,靜脈滴注,1次/d。急性炎症症狀控制後可改為口服給藥,療程應維持1個月。

  其他治療:可選用解熱鎮痛藥物,如索米痛片(去痛片),對乙醯氨基酚(散利痛)、對乙醯氨基酚(百服寧)等。有排尿困難的可用α-受體阻滯藥,如那妥25mg,特拉唑唑嗪2mg或坦洛新(哈樂)0.2mg,口服,1次/d,對急性尿瀦留者,不宜置導尿管,而應作恥骨上膀胱穿刺造瘻,併發前列腺膿腫時,應切開引流。

  慢性前列腺炎:宜採取綜合治療措施。

  生活調節:避免長時間騎、坐,有規律的性生活,忌飲酒及辛辣食物。

  熱水坐浴及理療:可減輕區域性炎症,促進吸收。

  前列腺按摩:每週1次,以引流炎性分泌物。

  植物製劑:如舍尼通、前列欣膠囊、澤桂癃爽膠膠囊等。

  解痙止痛藥物的應用:布洛芬60mg,口服,4次/d;吲哚美辛(消炎痛)栓劑0.1g,直腸內給藥,1次/d。對排尿刺激症狀明顯者可應用托特羅定2mg,口服,2次/d或黃酮哌酯(泌尿靈)0.2g,口服,3次/d。

  α受體阻滯藥的應用:可解除患者的排尿困難症狀。

  抗生素的應用:

  慢性細菌性前列腺炎:應選擇脂溶性、弱鹼性、與血漿蛋白結合率低的抗菌藥物,如甲氧苄苄啶(甲氧苄氨嘧苄氨嘧啶,trimethoprim,TMP)160mg,1次/d;複方磺胺甲f甲f甲f唑(SMZ)800mg,1次/d;療程4~12周。氟喹諾酮類藥物,如氧氟沙氟沙氟沙星或左氟沙星(左氧氟沙氟沙氟沙氟沙星)200~300mg,口服,2次/d,療程至少6周。紅黴素類如羅紅黴素0.15g,2次/d,療程6周。米諾環素(美滿黴素)0.1g,2次/d或多西環素等,療程同上。

  對慢性非細菌性前列腺炎,若檢查發現支原體、衣原體感染,可先試用上述抗生素2周,若症狀改善則繼續用藥;若症狀無改善則停藥。

  適當鍛鍊與心理諮詢。

  其他治療:射頻熱療、經直腸微波治療、後尿道藥物灌注治療、前列腺內藥物注射治療、經尿道前列腺針刺消融等。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