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過了酷暑難耐的盛夏,現已進入秋季。在這個季節里人們應該如何保養才能增強抵抗力,遠離疾病呢?祖國醫學又是如何教人在秋季防病健體的呢?我們現在就從中醫角度淺談秋季養生之道。
中醫養生講求應天順時,早在《黃帝內經》中就已經提出:“秋三月,此為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
秋季的氣候是處於“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暑熱漸去,天氣轉寒。在氣溫漸涼的秋季,中醫認為身體鍛鍊應當是“早臥早起,與雞俱幸,使志安寧,”既是做到早睡早起,注意新增衣物,防止因受涼而傷及身體。
保持內心寧靜,情緒樂觀,舒暢胸懷,拋開不必要的煩惱,避免悲傷情緒,是秋季精神養生的方法;金秋時節,天高氣爽,是健身運動的好時期,面對諸多的鍛鍊專案,應因人而異來選擇,如老年人可散步、慢跑,練五禽戲,打太極拳,做健身操、八段錦,自我按摩等。
中青年人可跑步、打球、爬山、洗冷水浴、游泳等;在進行“動功”鍛鍊的同時,可配合“靜功”,如六字訣默唸呼氣練功法、內氣功、意守功等,動靜結合,動則強身,靜則養神,可達到心身康泰之功效。
中醫講秋屬金,在髒屬肺,主燥。入秋後最先感覺的就是秋天的燥氣。燥邪傷人,易傷人體津液,津液既耗,就會出現燥象,表現為口乾、脣乾、鼻幹、咽乾、舌幹少津、大便乾結、面板幹甚至皸裂。
肺喜潤而惡燥,肺的功能必然受到影響,就會出現鼻咽乾燥、聲音嘶啞、乾咳少痰、口渴便祕等一系列秋燥症。故云“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那麼怎麼來養陰防燥呢?
元代醫家忽思慧在《飲膳正要》中說秋氣燥,宜食麻潤其燥。即秋天應多吃甘寒涼潤之品以潤其燥,如百合有滋陰潤肺、清心安神之效可入肺胃心經,生津潤燥。
梨有潤肺、生津的作用,可以入肺經,有助於氣血速降,生津止渴。萵筍能夠清熱生津,止咳,含碘量高,這對人體的基礎代謝和體格發育會產生有利影響,萵筍葉的營養遠遠高於萵筍莖,秋季愛患咳嗽的人多吃萵筍葉可平咳。
菜花含有豐富的維生素類物質,其維生素c的含量突出,比常見的大白菜、黃豆芽菜含量要高3D4倍,比柑橘的含量要多出2倍。中醫素來有色白入肺之說。秋天是呼吸道感染疾患多發季節,潔白的菜花無疑是一種適時的保健蔬菜。
豆芽中的葉綠素可以防治直腸癌,其中含水量豐富的天門冬氨酸,能使機體大大減少乳酸的堆積,從而有利於消除疲勞。中醫認為,豆芽味甘性涼,有清熱解毒、利溼通下等作用。
此外如芝麻、蜂蜜、銀耳、青菜之類的柔潤食物,以及葡萄、蘋果、獼猴桃、荸薺等水分豐富、滋陰潤肺的水果皆為秋季養陰之佳品。
但需注意秋季養陰防濫補。因秋季雖已轉涼但終不如冬季之寒,且燥邪多傷津易化熱,故不可濫用補藥,尤其溫補之品如人蔘、黃芪之類以防補益太過而“上火”;進補不可亂補,應注意不要無病進補和虛實不分濫補。
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症病人不宜用補藥。虛病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對症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適得其反,還要注意進補適量,忌以藥代食。
養生應當順應季節的變化。秋季多燥,易患肺部疾患故當多食甘寒潤肺之品,又當調暢情志,放鬆心情,適度鍛鍊則能夠提高機體免疫力,減少疾病的發生。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