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裂是齒狀線下肛管面板縱形全層裂開後形成的缺血性潰瘍,好發於青壯年。目前發病機理不明確,主要與內括約肌痙攣、損傷後感染等有關。
[診斷]
一、 臨床表現
1、症狀:肛門排便時和便後周期性劇烈銳痛,少量便血,色鮮紅,可伴有大便祕結,肛門分泌物、瘙癢等。
2、體徵:好發於肛管後正中或前位潰瘍,慢性肛裂可伴有哨兵痔、肛乳頭肥大、肛竇炎、潛行瘻。
3、分類:
(1)Ⅰ期肛裂:肛管面板淺表縱裂潰瘍,創緣整齊,基底新鮮、色紅,觸痛明顯。
(2)Ⅱ期肛裂:由肛裂反覆發作史。創緣不規則,增後,彈性差,潰瘍基底部常呈灰白色,有分泌物。
(3)Ⅲ期肛裂:肛管緊縮,潰瘍基底部呈現纖維化,伴有肛乳頭肥大,潰瘍臨近有哨兵痔,或有潛行瘻形成。
二、鑑別診斷
需與肛門面板皸裂、炎症性腸病肛管潰瘍、肛管部鱗狀細胞癌、梅毒性潰瘍、結核性潰瘍等鑑別。
[辯證]
1、熱結腸燥症
便時肛門灼熱疼痛,甚則面赤出汗,大便帶血,血色鮮紅,滴出,或手紙帶血;舌質紅,苔黃燥,脈實而劃數。
2、溼熱下注症
大便乾結不甚,便時腹痛不適,排便不爽,肛門墜脹,時有黏液鮮血,有時伴有肛門部溼疹,肛裂口內常有少許膿汁,舌紅,苔黃膩,脈濡數。
3、陰(血)虛腸燥症
大便乾燥,欲解難下,便時肛門疼痛,痛如針刺,出血,口乾心煩,欲飲不多,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療]
一、治療原則
解除括約肌痙攣、止痛、軟化糞便,終止惡性迴圈,促使創面癒合;同步解除伴隨的各種併發症;對經久不愈,非手術治療無效的肛裂可以採用手術療法。
二、非手術治療
(一)中醫治療
1、分型證治
(1) 熱結腸燥證
治則:清熱潤腸
例方:新加黃龍湯加減
常用藥:生大黃9g(後下)、芒硝3g、玄蔘15g、生地15g、麥冬15g,炒地榆12g、炒槐花12g、枳殼12g、生甘草8g。
2、溼熱下注證
治則:清熱利溼
例方:四妙丸加減
常用藥:黃柏12g、蒼朮12g、牛膝12g、薏苡仁12g。
3、陰(血)虛腸燥證
治則:養陰清熱潤腸
例方:知柏地黃丸合增液湯
常用藥:知母6g、黃柏6g、玄蔘6g、麥冬6g、黃連3g、白芍6g、麻仁6g、木香6g、治乳沒各6g、生甘草6g。
(二)外治法
1、中藥坐浴
可用止痛如神湯,清熱燥溼,活血止痛。當歸10g、黃柏10g、桃仁10g、檳榔10g、皁角劑10g、蒼朮10g、防風10g、澤瀉10g、秦就6g、生大黃6g(後下)。
2、外用藥物
如0.2%硝酸甘油膏、馬應龍痔瘡膏等,少數患者使用硝酸甘油膏後可頭痛,停藥後消失。
3、擴肛法
可用手紙或器械擴張肛管,以單手3指為度。部分患者可出現面板撕裂傷、區域性血腫和輕度肛門失禁。對肛門括約肌功能明顯減弱的患者需慎用該方法。
4、其他
國外目前有使用肉毒桿菌毒素A注射,國內尚未普及。
三、手術治療
(一)手術方式
1、內括約肌部分切斷術
主要適用於期肛裂。包括:
(1) 側方內括約肌部分切斷術
側方內括約肌部分切斷術是目前臨床上最常選擇的術式,它可有效地降低手術的併發症和複發率,但仍可發生出血、疼痛、感染、肛門狹窄、瘻管形成和肛門失禁等併發症。包括開放式和閉合式兩種。
(2) 後方內括約肌部分切斷術
直接經肛裂處切斷內括約肌下緣,有時也切開內括約肌下部,如有炎症肛瘻、肥大乳頭或外痔可以同時切除。切口開放,癒合緩慢,偶有“鎖洞”畸形。
2、移動皮瓣成形術
適合治療肛管面板有較大缺損及肛裂並肛管有明顯狹窄者且內括約肌切開術後易發生肛門失禁的患者,如老年人、多產婦等,也可用於肛管壓力不高的患者。
3、肛裂掛線術
適用於肛裂伴有潛行瘻管。為避免術後疼痛,可區域性注射、納入止痛劑。適合門診治療。
(二)術後併發症
1、肛門失禁
對有產科損傷史患者手術治療需謹慎。由於術後“鐵洞”畸形造成的肛門失禁需行肛門成形術。
2、創面延期癒合或復發
如果採用坐浴、軟化大便等保守治療仍不能癒合,可再次行側方內括約肌部分切斷術。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