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疼痛科 副主任醫師 樊肖衝

  小兒發育尚未健全,在生理或病理髮展上有其獨特性;加上小兒不能正確表達出病史、症狀等,故在診斷上有一定的困難。本文對小兒四肢常見疾病的特點予以總結,目的以加深大家對其認識;希望有助於正確判斷與治療,減少誤診或漏診率。

  現分別概述如下:

  一、小兒骨關節感染:

  小兒面板抵抗力較弱,易患痱疹、疥腫等,牙齒疾病較多;上呼吸道疾患也較多。故增加了血液感染的機會,如菌血症或敗血症。加上小兒骨骼發育的特點,其感染率就明顯高於成人。

  1、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小兒骨的幹骺端血管曲迂、脈袢較多,故血流緩慢。當血液感染細菌後,易停留在幹骺端,可引起骨及其附屬組織的感染。

  疼痛特點:

  區域性持續性疼痛,拒觸拒摸,早期出現避痛性跛行,漸出現患肢活動減少或不敢活動,被動時劇痛。如膿腫穿破骨膜,因骨內壓力降低而疼痛可明顯緩解。

  臨床要點:

  (1)潛在感染灶的存在,如疥、齲齒及上呼吸道感染等;

  (2)高燒寒戰、嘔吐或脫水;

  (3)患肢區域性持續性劇疼,皮溫高;骨幹骺端深壓痛;

  (4)患肢病灶處軟組織環周腫脹,但一側偏重;

  (5)臨近關節反應性腫脹或積液,但可活動;

  (6)病情嚴重則出現病理性骨折。

  診斷:

  病史、體徵+分層穿刺+塗片及菌培+X光片或核素掃描

  2、急性化膿性關節炎:

  好發於1-3歲兒童,以髖關節為常見,其次為膝及肘關節。主要為血源性、臨近骨的感染或直接汙染等。金葡菌最為多見。

  疼痛特點:

  起病急,主訴關節部位疼痛明顯,疼痛性跛行或不能負重;關節屈曲,拒觸拒按;輕微活動關節,可出現劇痛。

  臨床要點:

  (1)有潛在感染灶或外傷史;

  (2)高燒(T 40 0C )等中毒反應;

  (3)關節腫脹,皮溫高,觸痛明顯;

  (4)關節功能明顯障礙,被動劇痛;

  (5)關節呈半屈曲狀態(肌肉攣縮)。

  診斷:

  全身症狀+體徵+穿刺、塗片、菌培+血象。

  3、骨關節結核:

  疼痛特點:

  骨關節早期為間隙性、固定關節部位腫痛(除髖關節疼痛可放射膝內則外), 疼痛較輕;極少數急性發病者,出現劇痛,以夜間為甚。晚期疼痛較重並伴有關節畸形;特殊睡眠體位或行走姿勢,強行改變而引起關節疼痛。

  臨床要點:

  (1)幼兒好發,多見體弱、多病、營養不良者;

  (2)可能未接種過卡介苗;

  (3)骨或關節為繼發感染,原發灶多在肺部(95%);

  (4)慢性病程,伴中毒症狀如低燒或午後潮熱、盜汗等;

  (5)寒性流注膿腫形成;

  (6)晚期骨關節功能障礙、僵直及肌肉萎縮等。

  診斷:

  臨床+穿刺塗片、菌培、PCR+關節鏡檢+X光片或MRI檢查。早期診斷較為困難,凡骨關節疼痛達兩週以上而不能用炎症解釋者,需拍X 光片等。

  二、骨腫瘤及瘤樣病變

  1、骨樣骨瘤:

  屬良性腫瘤。好發年齡5~25歲時發現,多發生在股骨和脛骨。

  疼痛特點:

  單以疼痛為就診的主要原因。早期疼痛較輕,為間隙性,隨著病程發展,疼痛逐漸加重,可為持續性;夜間明顯,口服阿司匹林等止痛藥有效。壓痛點多在骨幹一側。

  臨床要點:

  (1)病變多發生在骨幹的皮質;

  (2)疼痛部位無紅腫;

  (3)可伴有跛行,但關節一般不受累;

  (4)X光片顯示病灶常位於長骨皮質骨內、骨膜下或近髓腔處,呈瘤巢樣改變。

  診斷要點:

  臨床+X光片+CT

  2、骨囊腫:

  為發生在骨內侷限性破壞性的腫瘤樣病變。常見於10歲的兒童,原因不明,有人認為是外傷後髓內血腫吸收所致。

  疼痛特點:

  無明顯疼痛或僅有輕痛,發生骨折時可出現劇痛。

  臨床要點:

  (1)可無任何症狀;

  (2)或僅出現骨骼部位的痠痛、不適;

  (3)偶而在拍片中發現;

  (4)輕微外傷可發生病理性骨折,經拍片後查出;

  診斷:

  X線檢查+鑑別

  3、骨肉瘤:

  是兒童中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好發於10-20歲,以15歲最多見。男性多於女性兩倍。50%發生在股骨下端,20%在脛骨上端。

  疼痛特點:疼痛為最早出現的症狀,初期多為間斷性隱痛,繼而轉為持續性劇痛,活動後或夜間加劇,一般止痛藥難以奏效。患肢可出現避痛性跛行。

  臨床要點:

  (1)臨近關節處出現腫塊,增長迅速;

  (2)疼痛明顯,夜間為甚;

  (3)皮溫略高,表面靜脈怒張;

  (4)跛行,關節功能逐漸受限,但關節被動活動有一定範圍;

  (5)遠處可發現轉移病灶。

  診斷:

  臨床+X光片、CT或MRI+活檢

  4、尤文氏瘤:

  在兒童惡性腫瘤中佔第二位,多見於10-15歲,男多於女2倍,好發於股骨、脛骨、肱骨等。

  疼痛特點:

  疼痛為常見的主訴,早期常表現為間隙性輕痛,迅速發展為持續性劇痛,隨著疼痛的加劇而出現區域性腫塊,伴紅、腫、熱、痛的炎症表現。區域性壓痛明顯。

  臨床要點:

  (1)起病急,疼痛明顯,夜間為甚;

  (2)伴有發燒(37.5-38.5 0C),乏力、貧血及食慾減退等,

  (3)白細胞升高(可高達10-30×109/L),血沉增快,本-周氏實驗陽性;

  (4)區域性腫脹,皮溫高,壓痛顯著;

  (5)X光片有獨特的骨膜蔥皮樣增生;

  (6)相似骨髓炎樣表現,需要鑑別。

  診斷要點:

  臨床+X線CT+活檢

  三、慢性損傷

  1、腱鞘炎:

  指腱鞘的無菌性炎症。多發生在拇指,其次在第二、三指。也稱彈響指或彈響拇。在小兒多數為先天性。

  疼痛特點:

  屈指彈響伴掌指關節掌則輕痛及輕壓痛。

  臨床要點:

  (1)患指屈曲後伸直困難;

  (2)用力屈曲可出現彈響或不適;

  (3)掌指關節處隆起,並有壓痛。

  診斷:

  病史+體徵

  2、腱鞘囊腫及摑窩囊腫:

  腱鞘囊腫一般發生在腕背或踝部,摑窩囊腫多在腓腸肌內側頭,兩者內容物均為膠凍樣液體。

  疼痛特點:

  區域性囊性腫塊隨關節活動可出現脹痛或不適,但疼痛不影響關節活動。

  臨床要點:

  (1)在關節處偶然發現包塊;

  (2)多數患兒有反覆關節運動史;

  (3)腫塊呈半圓性、囊性,一般疼痛不明顯;

  (4)腫塊逐漸增大,區域性無炎性表現;

  (5)腫塊邊界清楚,無移動。

  診斷:

  病史+體徵+B超

  3、注射性臀肌攣縮症:

  是一種慢性醫源性損傷,多見於兒童體弱、多病,有反覆肌肉注射史;如青黴素鉀鹽或配用本甲醇無痛水等。一般累及雙臀。

  疼痛特點:

  直立無明顯疼痛或不適,蹲位時可出現臀部脹痛或不適,隨著蹲起活動增加臀部不適或疼痛也會增加。

  臨床要點:

  (1)反覆臀肌注射史;

  (2)步態呈外旋外展狀,即“八字”步;

  (3)雙膝併攏不能下蹲,雙膝分開即可,即所謂“劃圈徵”;

  (4)尖臀,臀部可見溝樣下陷;

  (5)側身屈髖→內旋→伸直時,可聞及髖部彈響;

  (6)臀部可觸及硬條索帶。

  診斷:

  病史+體徵

  四、骨軟骨炎

  該病在小兒中較為常見,尤其在下肢疼痛中佔比例較大。

  1、股骨頭骨軟骨炎:

  也稱股骨頭無菌性壞死、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扁平髖。多見於4-8歲,男:女約4:1。10%為雙側,女孩預後較差。病理分四期;即滑膜炎性期(約1周)、缺血壞死期(數月或數年)、碎裂期或恢復期(2-3年)、癒合期或末期。

  疼痛特點:

  早期(I-II期)出現慢性疼痛伴步態異常或間歇性跛行,患兒常訴髖部或大腿不適或勞累,疼痛可向膝部或大腿內側放射。疼痛明顯時,可出現下蹲困難內收肌及髂腰肌攣縮。晚期(III-IV)疼痛可明顯減輕或無痛性跛行,髖關節功能基本正常。

  臨床要點:

  (1)無名原因的跛行,下蹲困難;

  (2)訴說膝內側疼痛,但無區域性壓痛;

  (3)患側髖中心壓痛,髖內、外旋可誘發疼痛,或活動部分受限;

  (4)晚期患兒疼痛減輕或無症狀,患肢肌萎縮或下肢短縮,髖關節活動輕度受限或正常。

  診斷要點:

  X光片+核素掃描+CT或MRI

  2、脛骨結節骨軟骨炎:

  多見於8-15歲,男多於女,單側多見。與股四頭肌牽拉有關。

  疼痛特點:

  運動後脛骨結節處出現侷限性疼痛,區域性腫起,可有壓痛或叩擊痛。下蹲或上下樓時可誘發疼痛。休息幾日疼痛緩解或消失。

  臨床要點:

  (1)患兒喜歡劇烈運動,如踢球等;

  (2)一般生長髮育較快,比實際年令大;

  (3)脛骨結節隆起,腫痛,運動後更明顯;

  (4)繼續運動,腫塊逐漸增大;

  (5)重者其骨四頭肌萎縮、無力及跛行。

  (6)脛骨結節壓疼及叩擊痛。

  診斷:

  病史+體徵+X光片

  五、下肢無名原因疼痛

  1、生長痛:

  原因不明,可能與生長過快、過度疲勞、天氣變化或微量元素不足等有關。

  疼痛特點:

  疼痛常出現在膝關節上下,痠痛或刺痛,多數發生在傍晚或睡前,疼痛多持續幾分鐘,

很少超過一小時。疼痛無明顯固定部位,不伴有紅、腫、熱、痛,可在熱敷下或輕度按摩下很快消失。

  臨床要點:

  (1)不定期、間歇性、突發性肢體痛;

  (2)常出現在膝關節上、下或小腿;

  (3)疼痛持續時間短,幾分鐘至幾小時;

  (4)多發生在下午或睡覺時;

  (5)區域性無任何炎性表現,檢查無陽性體徵;

  (6)痛過後一切恢復正常。

  (7)患兒常喜歡跑跳,飲食欠佳或挑食如少食蔬菜等。

  診斷:

  病史+體徵+鑑別

  2、一過性髖關節滑膜炎:

  也稱急性髖骨節暫時性滑膜炎。原因不明,可能有輕微傷史、上呼吸道感染等。多見5~10歲,5歲左右常見,以單側關節多見,男多於女。

  疼痛特點:

  急性髖部疼痛或向大腿內側及膝部放射,痛性跛行,髖關節功能輕度受限。疼痛可在數小時或幾日消失。

  臨床要點:

  (1)急性起病,多數無明顯原因或有輕度的外傷、上感史;

  (2)跛行,伴膝內側或髖關節疼痛;

  (3)疼痛持續時間數小時或幾日;呈現“一過性”消失;

  (4)髖關節內外旋轉、外展可誘發疼痛或活動輕度受限,但屈伸正常;

  (5)預後良好。

  診斷:

  病史+體徵+鑑別

  六、結締組織疾病

  1、風溼熱:

  是一種常見的反覆發作的急性或慢性全身性膠原組織炎症,以心臟、關受累為主,其活動階段稱為風溼熱。本病好發於5-15歲。北方多見。主要侵犯膝關節,其次為踝關節。

  疼痛特點:

  (1)近期(1-4W)有上呼吸道感染等史,尤其是溶血性鏈球菌;

  (2)伴發熱或心臟等受累;

  (3)遊走性關節痛,可表現為紅、腫、熱、痛,壓痛;

  (4)可伴有肢體皮下結節或紅斑、舞蹈病等。

  (5)病癒後可留有心臟等疾患,但不留有關節畸形。

  診斷:

  臨床+化驗(BT、 ESR、 ASO 、CRP、IGM、IGG)+心電圖+鑑別

  2、類風溼性關節炎:

  系全身性結締組織疾病,主要表現為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慢性滑膜炎為特徵。平均發病年令為6歲,女 多於男。

  疼痛特點:

  關節疼痛為主,伴關節腫脹、積液、皮溫輕高、功能受限。晚期可有關節持續性疼痛及關節畸形、功能障礙。

  臨床要點:

  (1)受累關節多見於腕、膝、指(趾)關節,多呈遊走性或對稱性;

  (2)小兒多見消瘦、貧血、食慾低下;

  (3)近期可有感冒、受涼、受潮等;

  (4)多關節起病,關節腫脹、疼痛、僵硬或晨僵;

  (5)病史長,一般會留有後遺症;

  (6)可伴有肝脾重大,皮疹及眼部炎症等;

  (7)X光片可顯示關節間隙狹窄、骨面囊性變及骨質疏鬆。

  (8)STILL病除關節症狀外還伴有發熱(37-41oC)寒戰等。

  診斷:

  臨床+化驗(BT、RF、ESR、ASO、CRP、HLA-B27)+X光片

  七、外傷性骨折與脫位

  疼痛特點:

  劇烈疼痛,疼痛自衛性肌攣縮及功能障礙,觸控區域性或叩擊遠端可使疼痛加劇。

  臨床要點:

  (1)有外傷史;

  (2)區域性腫痛、壓痛;

  (3)畸形或彈性固定,解剖部位失常;

  (4)有骨折音或骨擦感;

  (5)功能障礙,被動痛明顯;

  (6)縱向叩擊痛或活動遠段骨骼而引起受傷部位劇痛。

  診斷:

  病史+臨床+X光線或CT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