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鍼灸治療:
天樞、大腸俞、足三裡、上巨虛是治療便祕的首選穴位。
隨症加減:
1、腸道實熱:
加曲池、合谷。曲池、合谷均為陽明經穴,瀉之可清降胃火,洩熱通便。採用瀉法。
2、脾胃虛弱:
加脾俞、胃俞。脾俞、胃俞均為背俞穴,補之可調理脾胃,扶助中氣,脾胃氣旺,自能生氣化血,三陰交具有健脾和胃,益氣生血之功。採用補法。
3、腸道氣滯:
加支溝、太沖。支溝為手少陽三焦經穴,瀉之可宣通三焦氣機,三焦氣順則腑氣通暢,太沖為肝經原穴,瀉之可疏肝氣,調理氣機,故為氣祕治療選用之穴。採用平補平瀉.
4、脾腎陽虛:
加石關、大鐘、照海。石關、大鐘、照海均為足少陰腎經經穴,具有聯絡表裡、升清降濁等功效,故常用於治療冷祕。採用補法。
用長約25―40mm、直徑0.3mm的毫針直刺,10天一個療程,治療1-2個療程。
二、推拿療法:
每日1次,10天為1個療程,治療1-2個療程。
手部取穴:清大腸、運內八卦各200~300次,按揉膊陽池500次;腹部取穴:摩腹(瀉法)5~10min,(即醫者用手掌或四指沿升結腸,橫結腸至降結腸方向作順時針摩),揉中腕、天樞各2min;背部取穴:揉龜尾2min,推下七節骨300次;腿部取穴:揉足三裡2min。
隨證加減:
實祕:手部取穴加清肺經、清肝經各300次,揉板門300~500次,揉二馬200次;手臂取穴加清天河水、退六腑各200次;
虛祕:手部取穴加補脾經300~500次,揉內勞宮200次,補腎經、揉板門各300次,揉二馬200次;手臂取穴加推三關300次;背部取穴加按揉脾俞、胃俞、腎俞各100次;足部取穴:揉湧泉穴100次,捏脊5遍。每日一次,10d為1個療程。
三、耳穴:
取穴:便祕點、直腸下段、大腸
實證者加:肺、肝、膽、心
虛證者加:以脾、胃、腎、腎上腺
將膠布製成O.5 cmx0.5 cm的小方塊,以75%的酒精棉球消毒耳廓,取備好的王不留行籽1粒,粘於膠布正中,準確地貼壓在所選的一側耳穴上,雙耳交替,每週貼2次,囑患兒每次按壓3-5min,每日4次,按壓程度以患兒耐受為度,5天一個療程。
四、自制膏劑穴位敷貼療法:
實證:通便散神闕穴貼敷:大黃30 g,芒硝20 g,炒萊菔子15 g,蘆薈30 g.焙乾、研面、過細篩.分20份.每取一份,以香油或植物油調成糊狀,敷以臍部,貼敷貼固定。1天1次.每次l2h~15h。10天為一療程,膠布過敏者以繃帶纏裹。
五、中藥保留灌腸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