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瘻是腹部外科中常見重症疾病之一,其可引起全身及區域性病理生理功能紊亂,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近年來,雖然對腸瘻病理生理的改變有了進一步認識,以及在治療策略、方法的改進,治療結果有所改善,但在臨床工作中處理仍十分棘手。我院在2000-2007年間共治療了18例腸瘻患者,經過綜合治療,均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
腸外瘻 (intestinal fiatula)是腹部外科常見的嚴重併發症,患者常由於營養障礙導致水、電解質和酸鹼失衡、嚴重感染及多臟器功能衰竭。死亡率在5.3%~ 21.3% ,尤其是高位腸瘻,常給病人帶來更大的痛苦。其治療措施包括:①充分引流及控制感染:引流不暢導致感染擴散是腸瘻治療失敗的重要原因。腸瘻發生後7d內,腸內容物經腸壁缺損處流出,對腹部周圍器官產生劇烈刺激,引起腹部炎症反應。當發現腸瘻時腹腔內通常已瀦留較多積液,腸瘻口周圍水腫明顯、感染嚴重,此時應充分加強引流,積極控制感染,防止瘻口進一步擴大及腹腔膿腫的形成。抗生素的選擇應根據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結果使用,使得治療有目標性。資料顯示與膿毒血癥相關的死亡率高達63%,對於膿毒血癥患者實施外科干預死亡率達50%,因此控制膿毒血癥成了良好預後的關鍵[1]②營養支援,包括全胃腸外營養(TPN)和腸內營養(EN):60年代以前,腸瘻的死亡率高達 40~50%,因營養不良而死亡者,約佔腸瘻的48%。在腸瘻的早期,對於高位、流量大的腸瘻,應以TPN治療為主,全靜脈營養可使胃腸液分泌減少,腸液的漏出量減少,並保證水電解質平衡及人體所需各種營養要素充分補充,有利於瘻口的縮小,甚至自愈。但TPN可併發感染、淤膽和肝功能損害,故當感染控制、引流量減少時應逐步過渡到EN,EN則有利於保護腸粘膜的屏障作用,避免細菌移位,改善營養狀態,因此,在腸瘻的治療中,應腸外營養與腸內營養並重。營養支援對腸瘻患者非常重要,其不僅可臨床縮短治療時間,而且對提高管狀瘻的治癒率、保證手術的成功起到了重要作用。③生長抑素及生長激素的合理使用:生長抑素和其衍生物能夠抑制胃腸胰液的分泌,在TPN基礎上給予生長抑素或其衍生物,能明顯減少腸瘻量,減輕瘻口周圍面板損害,對腸外瘻特別是高位腸瘻的治療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1992―1997年應用TPN加用生長抑素治療消化道瘻近80例,均獲得良好的效果[2]。而生長激素具有促進蛋白質的合成和組織的生長癒合,改善全身合成代謝,促進區域性肉芽生長等作用,在營養支援和應用生長抑素的基礎上,加用生長激素可以促進腸外瘻的癒合過程。④小腸液回輸:小腸液回輸操作簡便,並可節省腸瘻患者的治療費用,在小腸瘻患者營養支援治療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小腸液中含有大量的水、電解質和消化酶,回輸後能明顯地改善患者對腸內營養物質的吸收和利用;減少消化液的喪失,減少靜脈補液的負荷,有助於內環境的穩定; 可以維持小腸瘻口遠端腸道粘膜細胞結構與功能的完整性,支援和保護腸道粘膜屏障,明顯減少腸道菌群移位所致腸源性感染的發生,還可以有效的保持遠端腸管的形態和功能,腸管不致萎縮,再次手術時易於分離和吻合。⑤手術治療:對於經長時間的保守治療,腸瘻仍舊無法自愈,應在腸外瘻延遲3~6個月以上行確定性手術治療,此時腹腔感染得到一定的控制、身體營養狀態有了明顯改善,手術治癒率高,術後複發率低。
總之,隨著診療技術的進步,腸瘻的早期診斷率不斷提高,死亡率明顯下降,不過鉅額的治療費用也給患者及其家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負擔。因此在提高腸瘻治療水平的同時,怎樣避免及減少腸瘻的發生才是最重要的。術前充分的腸道準備,營養狀態的改善,正確的手術方式,術中良好的麻醉,充分的術野暴露,嚴格的無菌操作,術後合理的圍術期用藥,滿意的引流都是預防腸瘻發生的前提。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