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瘡俗稱青春痘,是毛囊皮脂腺單位的一種慢性炎症性面板病,臨床表現以好發於面部的粉刺、丘疹、膿皰、結節等多形性皮損為特點。
痤瘡的發生主要與皮脂分泌過多、毛囊皮脂腺導管堵塞、細菌感染和炎症反應等因素密切相關。雄激素分泌過盛:是最主要的原因。特別是青春期男女雄激素分泌過盛是形成"青春痘"的主要原因。雄激素可直接刺激皮脂腺增多,促進毛囊的角化,堵塞毛孔引起炎症,造成粉刺。
1、日常護理
每日一到兩次溫水洗臉,清潔面板,忌用手擠壓或搔抓皮損。忌用油脂類、粉類化妝品和含有糖皮質激素的軟膏及霜劑。飲食宜清淡,忌食辛辣油膩忌海鮮發物。生活規律,按時作息。
2、中醫治療
中醫治療本病以辨證施治為主,主要分為以下五型:
(1)肺經蘊熱型(相當於丘疹型痤瘡)主要表現:粉刺初起,紅腫疼痛,面部瘙癢,可有口乾,小便黃,大便乾燥,舌紅苔黃,脈象浮數。治療:以清涼肺血為主,常用枇杷清肺飲,藥材為枇杷葉、桑白皮、知母、黃芩、銀花、赤芍、生地、生石膏、生甘草等。
(2)熱毒型(相當於膿皰型痤瘡)主要表現:炎症丘疹與膿皰為主,膿皰多發於丘疹的頂端,周圍有紅暈,大便祕結,舌紅苔黃燥,脈數。治則清熱解毒,可用五味消毒飲加黃連解毒湯,主要藥物有: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黃連、黃柏、黃芩、梔
(3)脾胃溼熱型(相當於丘疹型或膿皰型)主要表現:粉刺發作頻繁,可以擠出黃白色的碎米樣脂栓,或有膿液,顏面出油光亮,伴口臭口苦,食慾時好時壞,大便粘滯不爽,舌紅苔黃膩,脈象弦數。治療:以清熱利溼為主,常用方劑為芩連平胃散,主要藥物有:黃連、黃芩、白朮、厚朴、薏苡仁、白花蛇舌草、茵陳、半枝蓮、生甘草等。
(4)肝鬱氣滯型主要表現:皮疹分佈於面部及胸背,伴有胸悶不舒、兩肋脹痛、喜生悶氣,女性經期前面部皮損加重,乳房脹痛。治療:宜舒肝理氣散結。藥用柴胡、枳殼、赤芍、白芍、生甘草、香附、丹皮、梔子、連翹、夏枯草。以上各型應隨症加減:面板瘙癢者加白鮮皮、苦蔘、蟬衣;皮脂溢位明顯者加薏苡仁、虎杖、生山楂;大便祕結者加川軍、蒲公英、草決明等;女性月經不調者加當歸、丹蔘等。
(5)衝任不調證候:主要表現為月經不調,小腹脹痛,或經來皮疹增多和加重,舌紅、脈弦。偏陰虛者,常伴腰痠痛,五心煩熱、口乾渴等。偏陽虛者常見四肢不溫,平素畏冷,面色白,脣淡,經行小腹冷痛,得熱則減,舌暗淡,苔白,有齒印,脈沉。 本型常見於青春期後發病的患者。衝任隸屬於肝腎,月事來潮前,經血充盈,易為肝氣所激惹,氣有餘便是火,火性炎上,煉津為痰,形成痤瘡,故患者皮損常經前加重。腎主封藏,肝腎藏洩失調,可致月事紊亂,內分泌失調而發痤瘡。腎有陰虛、陽虛之分,如患者伴有手足心熱,盜汗等全身症狀多由於腎陰虛,虛火上炎所致,治以滋陰降火;如患者伴有手足涼,行經腹痛,月事有血塊,多屬腎陽虛,虛陽浮越,治以清上溫下,引火歸原。又因肝腎同源,故在治療上應兼顧彼此,滋腎陰不忘清肝火,溫腎陽同時暖肝陽。 陰虛者常用成藥為知柏地黃丸,陽虛者以龜鹿補腎丸。
中醫藥治療痤瘡有較好療效。本人應用中藥治療該病85例,有效率100%,治癒率90%以上。經驗方三草湯:夏枯草、敗醬草、蛇舌草、牛蒡子、貓爪草等。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