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主任醫師 李東昇

  骨囊腫又稱單房性骨囊腫,或單純性骨囊腫,也有稱之為孤立性骨囊腫,是一種骨的良性病變,最多見於11-20歲青少年,其發病率佔骨瘤樣病損的30.9%,男性多於女性,男、女之比為2:1,最多見於股骨、肱骨和脛骨,好發於幹骺端。

  一、病因病理

  病因目前尚不清楚,有人認為,骨骺板創傷後的血腫是骨囊腫形成的原因;也有人提出靜脈梗阻導致骨內壓力增高的假說。

  二、臨床表現

  臨床上一般無任何症狀,有的病例區域性有隱痛,痠痛或輕壓痛,區域性包塊或骨增粗,多在攝片時偶爾發現,或因病理骨折而就診。

  臨床上將骨囊腫分為二型:

  1、活動型(活動期):患者年齡在10歲以下,囊腫與骨骺板接近,距離小於5mm,說明病變正處在不斷髮展,膨脹的過程中,治療後易復發;

2、潛伏型(靜止期):患者年齡在10歲以上,囊腫距骨骺板較遠,距離大於5mm。表明病變穩定,很少有進展趨向,治療後複發率較低。

  三、輔助檢查

  1、X線檢查:大多數囊腫在肱骨或股骨的幹骺端,向下擴充套件致骨幹,向上擴充套件接近骨骺,但後者不被累及。病損為界限清楚的放射線透亮區,其密度多低於正常髓腔密度,外有一薄的骨硬化邊緣。由於囊腫膨脹性生長造成骨皮質不規則變薄,病理骨折很常見,常有骨塊沉入囊腔底部,即所謂的“折片陷落徵”。

  2、CT檢查:可以顯示骨皮質的變薄及骨嵴,囊腫內部為低密度改變,有病理骨折者可顯示骨折情況,特別是“折片陷落徵”。

  3、MRI檢查:單純性骨囊腫內含液性成分,因而在MRI影象上呈特徵性的液體訊號,在T1加權像上為中低訊號,在T2加權像上為均勻高訊號;如邊緣有硬化則呈低訊號;單純性骨囊腫易合併病理性骨折,並導致囊腫內出血,MRI影象可顯示骨折碎片和骨膜反應,尤其能顯示囊腫內出血引起的液-液平面。

  4、病理學檢查:

  (1)肉眼所見:骨囊腫是由許多囊狀部分逐漸合併成一個大的囊腔,在囊腔中有澄清或半透明的黃色略帶紅色的液體。當合並病理骨折時,囊內的液體則為血性。囊腫周圍為光滑的骨壁,在骨壁上有高低不同的骨嵴,但很少見到完整的骨性間隔。

  (2)鏡下所見鏡:下可見壁的骨質為正常的骨結構,囊腫的覆蓋膜為疏鬆的結締組織,或為粗厚的富有血管的結締組織,纖維組織膜內散在著多核鉅細胞、陳舊性出血、纖維素、鈣鹽沉著、膽固醇、吞噬細胞及少數炎性細胞。

  四、鑑別診斷

  1、骨鉅細胞瘤:多發於20-40歲,臨床多有區域性酸困或疼痛,X線表現為位於骨骺線閉合處的偏心性,溶骨性,膨脹性骨破壞,內常有皁泡樣陰影,無鈣化,周圍有骨殼形成。與骨囊腫的主要鑑別點是骨囊腫多為中心性,溶骨性破壞,位置為幹骺端或骨幹部,病理學檢查易於鑑別。

  2、軟骨母細胞瘤:好發年齡為10-20歲,症狀出現較晚,較輕,主要症狀為間斷性疼痛和鄰近關節的腫脹,肌肉乏力。X線表現為二次骨化中心內小圓形、2-4cm的低密度陰影,邊界清楚,周圍有反應骨形成硬化緣,病灶內可見點狀鈣化,與骨囊腫的主要鑑別點是骨囊腫位置為幹骺端或骨幹部,破壞區密度更低。病理檢查易於鑑別。

  3、動脈瘤樣骨囊腫:是一種瘤樣病損,是一種孤立性、膨脹性、出血性、多房性囊腫,臨床表現為區域性腫脹、疼痛和患部的功能障礙。X線表現為長骨幹骺端的溶骨性、偏心性骨破壞,其偏心性向外突出如氣球狀膨脹,囊腫表面有一薄的骨殼。與骨囊腫的主要鑑別點是骨囊腫多為中心性,溶骨性破壞,病理學檢查可明確診斷。

  五、治療思路

  近年有許多學者認為本病有自限性和自愈性,有時骨折後,囊腔會被骨痂充實而自愈。故治療上應根據患者的年齡、發病部位、病變為活動期或是靜止期,以及是否合併有病理骨折,來決定治療方法,刮除和植骨是最適當的手術。

  六、治療方法

  1、非手術治療:包括囊內注射皮質類固醇藥物如:醋酸強的鬆龍等,囊內注射甲基強的鬆龍有時可取得較好療效,囊腫內注射骨髓液也有效,有時可避免手術。

  2、手術治療:主要採用病灶刮除植骨術,充分顯露後,開骨窗,一般應與病灶的長短相一致,直視下徹底刮除病灶內各個部位的囊壁胞膜。用95%的乙醇骨壁滅活後充分植骨,對於股骨頸部位刮除後必要時應用內固定。如果刮除不徹底,常易復發。

  骨囊腫發生病理骨折後手術固定較為困難,由於骨囊腫多發生在青少年,骨骺未閉合,髓內釘不適宜,骨破壞後骨皮質變薄,鋼板固定不牢固,近年我們採用病灶刮除自體腓骨移植的方法,較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不足之處是需要犧牲一段自體腓骨,同時需要顯微外科技術。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