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症


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症(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PNH)是一種後天獲得性造血幹細胞基因突變,導致紅細胞膜病變的慢性溶血性疾病,臨床上以間歇發作的血管內溶血、血紅蛋白尿、睡眠後溶血加重為特點。男女均可發病,男性較多。多見於青壯年,小兒時期極少見。又稱陣發性夜間血紅蛋白尿症、馬-米二氏綜合征、陣發性夜間血紅蛋白尿、發作性睡眠性血經蛋白尿。

小兒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症的病因

【發病原因】
目前認為,PNH的病因在於後天獲得性造血幹細胞基因突變。其病理生理主要與細胞膜表面缺乏一組糖肌醇磷脂(GPI)連接蛋白有關;而GPI連接蛋白的缺乏又繼發於GPI錨合成缺陷。PNH病人外周血中,正常和異常紅細胞、粒細胞、單核細胞和血小板同時存在,提示異常細胞起源於骨髓中的一個克隆。早有研究發現,有G6PD變異的女性雜合子病人可見到異常的PNH紅細胞均具有一個同工酶。該酶基因位於X染色體上,因而推測,這些異常細胞起源於具有上述同工酶的單一祖細胞。幾乎所有PNH病人都有pig/α基因(定位於Xp22)異常。該基因缺陷可引起N-乙醯葡萄糖胺不能加到磷脂醯肌醇上,因而最終不能形成完整的GPI錨。近年來有大量研究支持該論點。導致造血幹細胞發生基因突變的確切原因尚不清楚。臨床上PNH與再生障礙性貧血可相互轉化或同時存在,因而推測可能的發病機制是:某種致突變源使造血幹細胞發生突變,加上病毒、某些藥物等因素導致免疫功能失調,使正常的造血幹細胞受損而減少,突變的造血幹細胞有機會增殖而發病。這一學說尚需研究證實。目前發現,PNH病人異常細胞上至少有15種蛋白質發生不同程度的缺乏,此與異常細胞的功能有著密切關係。此類蛋白質可分為補體防禦蛋白、免疫分子、酶類、受體類及功能未知的粒細胞蛋白質類等。

  【發病機制】
本病在睡眠時病情加重,其原因未明,目前認為可能因睡眠時血流緩慢,組織和器官內酸度升高,使血液趨於酸性而致溶血。此外,感染、特別是病毒性感染、藥物(如阿司匹林、氯丙嗪、氯化銨、呋喃坦啶、鐵劑等)、輸血、手術、勞累、精神創傷等均可誘發溶血。
   目前認為,PNH病人的紅細胞對補體的溶血作用敏感性增強的主要原因是細胞膜缺乏CD55和CD59兩種膜蛋白,從而導致對膜表面補體活化的調控作用減弱。CD55又稱衰變加速因子(decay accelerating factor,DAF),能增加轉化酶複合物解離或衰變的速度。異常PNH細胞膜上CD55的缺乏使轉化酶活性增高,因此導致更多的C3沉積於膜上。CD59又稱反應性溶血膜抑制物(membrane inhibitor of reactive lysis,MIRL),能抑制補體活化過程中C8和C9之間的相互作用。PNH紅細胞上的CD59缺乏可導致紅細胞對補體溶血作用的敏感性增強;但PNH異常血小板上的CD59缺乏並不導致血小板破壞,而主要在PNH並發靜脈血栓形成中起作用。因為PNH血小板上多聚C9複合物的形成調節障礙,所以有更多的C9複合物插入膜中,產生更多的血栓素,而PNH的異常血小板又對血栓素的反應特別敏感,所以PNH病人易於並發血栓形成。 PNH病人粒細胞上Fcγ受體Ⅲα(CDl6a)缺乏可以使病人易於感染,特別是血源性感染。乙醯膽碱酯酶活性降低是本病特徵之一。PNH紅細胞乙醯膽碱酯酶活性降低程度與病情輕重相平行。目前認為,該酶活性降低可能繼發於紅細胞膜脂質異常,與溶血的發生無關。PNH細胞其他蛋白質,如CD58、CD14、CDw52、乙醯膽碱酯酶、白細胞鹼性磷酸酶、尿激酶受體、葉酸受體等丟失的意義不明。

根據紅細胞對補體溶血的敏感性的不同,可將PNH紅細胞分為3種:
  A)極敏感紅細胞:它對補體溶血的敏感性為正常紅細胞的25~30倍。
  B)中度敏感紅細胞:它對補體的敏感性較正常紅細胞高3~5倍。
  C)正常紅細胞。
臨床上,約78%PNK病人同時存在極敏感紅細胞和正常紅細胞兩種,約9%同時存在極敏感紅細胞和正常紅細胞兩種,其餘病人同時存在中度敏感紅細胞及正常紅細胞,極少數病人只有中度敏感紅細胞。臨床表現的嚴重程度與極敏感紅細胞群所佔比例的多少有關。一般情況下,當極敏感紅細胞佔20%~50%時即可發生血紅蛋白尿,但中度敏感紅細胞所佔比例雖然高,其臨床表現則大多較輕,可不出現血紅蛋白尿。此外,敏感紅細胞所佔比例可以隨病情發展而改變;當敏感紅細胞比例減少,病情也隨之減輕或緩解。

小兒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症的癥狀

【臨床診斷】
1882年PaulStrubing首次報道的病例是在夜間發生血紅蛋白尿故名為「陣發性夜間血紅蛋白尿症」。但是後來發現,其發作通常是在睡眠之後,所以在我國改稱「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症」。
該病起病緩慢,首發症狀為輕重不等的貧血,多數病人有血紅蛋白尿,其尿呈醬油色或棕色,但有25%病人在病程中始終無血紅蛋白尿。血紅蛋白尿多在夜間睡眠後發生,清晨睡醒時較重,下午較輕,白天睡眠也可致發作。發作時常伴有寒戰、發熱、頭痛、腹痛、腰痛等癥狀。特徵性的睡眠性溶血可能是由於內毒素經腸道吸收而致補體活化有關。長期血紅蛋白尿可引起腎內含鐵血黃素沉著,而致含鐵血黃素尿。長期的血紅蛋白尿和含鐵血黃素尿又可使體內鐵丟失,而致缺鐵性貧血。有些病人由於血小板的減少及其功能異常,而有出血傾向,如齒齦出血、鼻出血和皮膚出血等。血紅蛋白尿頻繁發作者,由於長期紅細胞破壞過多或輸血過多可致輕度黃疸或皮膚色素沉著。肝脾常輕度腫大。有些病人在病程中可出現再生障礙性貧血的臨床表現。少數病人可轉變為急性白血病或骨髓纖維化。 根據溶血性貧血的臨床表現,血紅蛋白尿和酸溶血試驗陽性,即可確診。對於表現為增生低下性貧血而溶血的證據不明顯者,需追蹤觀察才能明確診斷。血紅蛋白尿的發作情況差別很大,有的僅偶然發作,有的發作頻繁,並常伴有黃疸。發作的誘因以感染為多見,藥物、輸血反應、疲勞和手術等均可誘發。溶血的量與許多因素有關:補體敏感紅細胞的所佔比率差異很大,為1%~90%。這些細胞都有發生溶血的危險;紅細胞差異很大,這與細胞膜表面補體防禦蛋白的含量差異較大有關。
【實驗室診斷】
  1.PNH實驗室檢查:Ham試驗、糖水試驗、蛇毒因子溶血試驗、尿潛血(或尿含鐵血黃素)等項實驗中凡符合下述任何一種情況,綜合臨床表現即可確診: A)兩項以上陽性。 B)一項陽性,但須具備下列條件:兩次以上陽性,或1次陽性,但操作正規有陰性對照、結果可靠,即時重複仍陽性者;有溶血的其他直接或間接證據,有肯定的血紅蛋白尿出現;能除外其他溶血特別是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缺乏症和陣發性冷性血紅蛋白尿症等。
  2.再障-PNH綜合征診斷標準 凡再障轉化為PNH,或PNH轉化為再障,或兼有兩病特徵者,均屬再障-PNH綜合征。根據為兩病發生先後順序,兩者特徵的偏重時,可分為4種情況:
  A)再障-PNH:指原有肯定有再障(而非未能診斷的PNH早期表現),轉為可確定的PNH,再障的表現已不明顯。
  B)PNH-再障:指原有肯定的PNH(而非下述的第4類),轉為明確的再障,PNH的表現已不明顯。
  C)PNH伴有再障特徵:指臨床及實驗室檢查所見均說明病情仍以PNH為主但伴有1個或1個以上部位骨髓增生低下、巨核細胞、網織紅細胞不增高等再障表現者。
  D)再障伴有PNH特徵:只臨床及實驗室檢查所見均說明病情人以再障為主,但伴有PNH的有關化驗結果陽性者。

小兒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症的診斷

小兒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症的檢查化驗

1.血象:血小板常減少,網織紅細胞或高或低。多為正細胞正色素性貧血,如合并缺鐵則呈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白細胞數常減少,合并感染時常升高。
  2.GPI連接蛋白檢測:應用單克隆抗體結合流式細胞儀分析檢測血細胞CD55和CD59的表達,檢測粒細胞或紅細胞上GPI連接蛋白敏感性高、特異性強、結果可靠。而且粒細胞和血小板細胞群中的異常細胞所佔比例大於紅細胞中的,所以易操作這與血循環中異常粒細胞和血小板的壽命正常有關。一般而言,CD59缺乏最常見,CD16α缺乏最少見。
  3.尿檢查:可見血紅蛋白尿,潛血試驗陽性。含鐵血黃素(Rous試驗)試驗陽性。
  4.骨髓象:具個體與時間段的特異性。多數病人的骨髓增生活躍,以中幼紅細胞和晚幼紅細胞增生為主,多見於血紅蛋白尿發作者;少數病人的骨髓增生減低或重度減低,多見於血紅蛋白尿不發作者。骨髓鐵染色常陰性,但經多次輸血或骨髓增生低下者,其骨髓鐵正常或增多。骨髓培養常可發現CFU-E和CFU-GM等的集落數少於正常。
  5.特殊溶血試驗
  A)酸溶血試驗(Ham試驗):此試驗有較強特異性,陽性是診斷本病的重要依據。PNH異常紅細胞在酸化血清後(pH為6.2),易被補體旁路激活的補體攻擊而破裂。該試驗的敏感性取決於血清中鎂離子的濃度。如果血清中鎂離子濃度調升到5mmol/L,則可提高該實驗的敏感性。但是,該試驗難以檢測到小的異常細胞群和對補體中度敏感的紅細胞。
  B)蔗糖溶血試驗:一種簡便的篩選試驗。其原理是在離子濃度低的蔗糖溶液中,補體血清與紅細胞膜的結合加強,造成紅細胞膜的缺損,使紅細胞內的血紅蛋白溢出而溶血。本試驗比酸溶血試驗敏感,但特異性較差,如在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和粒細胞白血病等均可出現陽性。
  C)蛇毒因子溶血試驗:較強特異性,敏感性較Ham強,比糖水溶血實驗略差,其原理是從眼鏡蛇提取出的一種蛇毒因子(本身沒有溶血)在血清的協同下通過激活補體旁路使PNH異常紅細胞破裂而溶血,正常紅細胞則否。
  D)補體溶血敏感試驗:通過觀察使抗體致敏紅細胞發生溶血所需要的補體量,可以判斷異常紅細胞的比例及其對補體溶血的敏感程度。
6. 常規做影像學檢查,如胸片、B超,注意有無肺部感染,膽石和肝、脾腫大等。血管造影可發現靜脈血栓、腦CT檢查可發現腦血栓。

小兒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症的鑒別診斷

本病應與再生障礙性貧血、自身免疫性貧血、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目前認為是造血幹細胞增殖分化異常所致的造血功能障礙)、營養性巨幼細胞性貧血和其他原因所致的血紅蛋白尿鑒別。
根據上述各病的臨床和實驗室檢查特點不難作出鑒別。如果再障病人骨髓增生低下,而又能查出類似PNH的異常紅細胞,或有PNH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所見而骨髓增生低下者,應懷疑再障-PNH綜合征。一些MDS病人也可出現類似PNH的異常血細胞,但其基本特點和病情的發展仍以MDS為主,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外周血全血細胞減少,骨髓細胞增生,成熟和幼稚細胞有形態異常即病態造血。很少發生典型血紅蛋白尿或出現PNH表現。

小兒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症的併發症

1.膽石症:長期溶血所致。主要癥狀為腹痛(脹痛或絞痛、劇痛)、噁心嘔吐、畏寒、發熱及黃疸。
2.血栓:血小板膜與血漿補體的相互作用失常,導致血液高凝狀態而引起血栓形成,以下肢靜脈和腸系膜靜脈的血栓形成較為多見,腹部靜脈栓塞時出現類似急腹症的劇烈腹痛。若門靜脈栓塞,可引起門脈高壓甚至肝功能衰竭。
3.缺鐵性貧血:長期血紅蛋白尿可引起腎內含鐵血黃素沉著,而致含鐵血黃素尿。長期的血紅蛋白尿和含鐵血黃素尿又可使體內鐵丟失,而致缺鐵性貧血。
4.出血:由於血小板減少及其功能異常,而有出血傾向。
5.肝脾腫大:由於長期紅細胞破壞過多或輸血過多可致黃疸或皮膚色素沉著,肝脾腫大。
6.再生障礙性貧血。少數病人可轉變為急性白血病或骨髓纖維化。

小兒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症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治療】
目前對本病尚無特效治療手段。
1.若病人無癥狀時不需要治療,但應注意避免過敏及蛋白尿的發作。
2.骨髓移植為根治本病提供了新手段。目前正在進一步研究中。
  3.溶血的治療 在急性溶血發作時用潑尼松1~2mg/(kg.d)治療,可減輕溶血,至少需服藥2周以上,療效出現後,可給小劑量0.3~0.5mg/(kg.d)維持。維生素E有穩定紅細胞膜和防止溶血作用,每天肌注100mg或口服100mg/次,3次/d,經3~4周後溶血現象減輕、紅細胞和血紅蛋白增高。此外,每次用6%右旋糖酐10~20ml/kg靜脈滴注,有暫時減輕溶血作用。並發急性血栓形成時,可用溶栓劑(如鏈激酶、尿激酶等)治療。一旦轉安,可用肝素治療。之後,可用抗凝劑華法林衍生物或雙香豆素治療。
  4.貧血的治療
  A)補充治療:貧血明顯者可輸血,但不宜輸全血,這是因為全血中的白細胞能激活補體,促進溶血。此外,血漿中的ABO凝集素也可能破壞病人的補體敏感紅細胞。一般可輸入經生理鹽水洗滌3次的紅細胞,輸入紅細胞不僅可糾正貧血,而且還可間接抑製造血,使骨髓減少產生補體敏感的紅細胞,從而減輕溶血。如有缺鐵,可補鐵。但應注意,鐵劑可誘發溶血,這可能與鐵劑刺激骨髓產生對補體敏感的紅細胞而致溶血加速有關。補鐵宜用小劑量鐵劑。有人主張在給鐵劑治療前先輸血,以抑制紅細胞的生成,可防止溶血加重。
  B)雄激素的使用:有刺激紅細胞生成作用,可用氟甲睾酮(氟羥甲基睾丸酮),劑量為1~2mg/(kg.d),產生療效後用小劑量維持(10~30mg/d)。也可用丙酸睾酮,但在治療前和治療中應檢查肝功能,本病可能有肝功能損害,應予注意。
  5.基因治療 隨著對PNH異常基因的認識,使用基因治療PNH有可能成為一種新的療法。目前處於研究階段。
6.脾切除無效。
  【預後】
PNH本身很少致死,死因常為並發感染或血栓栓塞。病程緩慢,中位生存期為10年,個別病人可存活40年以上。少數病人於發病經幾年後病情自然減輕或完全緩解,這些病人的實驗室檢查異常結果可持續存在或完全消失。總的說來,小兒PNH預後較成人差。Ware等報道的26例兒童及青少年PNH中,8例於初診後8個月~28.1年死亡(平均7.7年,中位數5.0年),4例死於感染,3例死於血栓形成,1例患兒轉化為急性粒細胞白血病並於骨髓移植後死亡。26例兒童及青少年PNH患者估算的5年生存率為80%,10年生存率為60%,20年生存率為28%,中位數生存期為13.5年。該組患兒隨訪時間最長為19年,26例中僅4例(15%)存活15年以上,僅1例臨床無癥狀,無一例有治癒的證據。

小兒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症的護理

目前病因未明,且無特效治療手段。感染、特別是病毒感染,藥物(如阿司匹林、氯丙嗪、氯化銨、呋喃坦啶、鐵劑等)、輸血、手術、勞累、精神創傷等均可誘發溶血。因此,防治上述誘因有利於預防疾病的發作。

參看

  • 兒科疾病

注:僅供參考,身體疾病請咨詢專業醫生。

<< 上一个: 小兒支氣管肺發育不全 下一个: 小兒陣發性室性心動過速>>

相關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