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腫瘤介入科 主任醫師 周玉斌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是血管外科常見病,是導致慢性下肢缺血的主要原因,其發病率隨年齡增大而增加。65歲以上的男性約10%患有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而75歲以上則有20%的發病率,北美60歲以上的高血壓患者中有近25%患有慢性下肢缺血。多節段下肢動脈閉塞是指兩個或多個節段的主幹動脈的嚴重狹窄或阻塞,也可稱為多平面閉塞。該類病人不但較單一平面動脈閉塞症病人的年齡大、重症肢體缺血癥狀比例高,且合併症多、病程進展快、臨床治療困難、預後差。未經動脈重建治療的重症肢體缺血病人的1年截肢率高達46%,需臨床積極干預。目前對於多節段下肢動脈閉塞的治療主要有經典的動脈旁路術、近30年迅速普及並日趨完善的血管腔內技術,而開放式手術與血管腔內技術的結合似乎更合理些。本文就多節段下肢動脈閉塞的外科旁路術和腔內治療做一綜述和簡要評價。

  動脈旁路術:

  多節段下肢動脈閉塞患者的動脈狹窄或閉塞涉及多個節段,要根據病變涉及的範圍,利用尚開放的流入道與流出道,個體化設計成相應的的動脈重建術式,設計不同平面的多段轉流,重建動脈血流。

  對於主-髂-股動脈尚無嚴重狹窄的病例,此時可為遠端動脈提供足夠的血流量,手術範圍在腹股溝韌帶遠側。股淺動脈中、下段阻塞時,可選用股-N(脛)動脈旁路術;如為侷限性股-N動脈閉塞,可行遠側股動脈-脛動脈旁路術。當股動脈長段閉塞時,可利用同側髂動脈,作髂-N動脈旁路術。

  對於腹股溝韌帶近側動脈已有嚴重狹窄或閉塞,術式設計包括建立流入道和流出道兩部分。通過主-髂或主-股動脈旁路術重建流入道。短段髂動脈狹窄者,可採用髂動脈內膜剝膜術重建流入道。主-股動脈旁路的人工血管長臂,或近端動脈開通後的股總動脈,均可用作流入道,隨即是設計流出道。股淺動脈已閉塞,而N動脈通暢,則可經已建立的主-髂(股)動脈旁路血管,完成與N(脛)動脈的旁路術;股淺動脈與脛腓幹雖已閉塞,但介於兩者間的N動脈仍通暢;脛腓幹或脛後動脈近側段開放;小腿中、下1/3脛前動脈通暢,上述開放的動脈節段,均可用於建立遠端吻合口,完成不同平面的股-N、脛動脈旁路術;利用內踝平面的脛後動脈作為流出道時,通過構建脛後動、靜脈共同後壁,可以擴大吻合口徑,提高通暢率。

  股深動脈既可作為流出道亦可作為流入道重建下肢血運。股深動脈很少發生閉塞性病變,即使發生一般僅限於其起始部1-2cm處。其有豐富的肌肉內側支,與股淺動脈和N動脈遠側段有廣泛的側支迴圈。對於不能耐受開腹手術的病人,可選擇解剖外旁路術,即腋-股或股-股動脈旁路術重建流入道。

  人工血管材料的發展經歷了合成纖維、真絲材料和高分子聚合物等演變,製作工藝有機織、編織、針織和鑄型等方法,但這些材料和工藝都必須具備人工血管的一些基本效能要求(即具有持久的強度、合適的微孔和良好順應性)。滌綸和聚四氟乙烯膨體(PTFE)人工血管是目前最常用的移植血管,直徑>6mm的人工血管具有較好的長期通暢率。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