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中醫內科 主任醫師 於家軍

  問題1:患慢性胃炎多年,經西醫系統治療,症狀卻不見好轉。市面上治療胃病的中成藥也吃了很多,但都沒有明顯療效,不知道為什麼?
  慢性胃炎是消化系統疾病中的一種常見病和多發病,近年來現代醫學研究認為本病的發生與幽門螺桿菌(Hp)感染、胃動力障礙、鹼性液體反流等有關,但臨床中採用清除Hp、促進胃動力和保護胃粘膜等治療,有時也不能完全解除症狀和根治本病,這是因為慢性胃炎的病因非常複雜。
  中醫認為,慢性胃炎多因長期情志不遂,飲食不節,勞逸失常,導致肝氣鬱結,脾失健運,胃失和降,從而引發種種症狀。在臨床上應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給予辨證論治。比如有的病人表現為胃部脹痛,或攻撐兩脅,噯氣泛酸,常常因為工作壓力大、生氣上火等情志因素而發作,舌質紅,苔薄白,脈弦,這是肝氣犯胃所致的胃痛。若胃痛灼熱,煩躁易怒,口乾口苦,舌紅,苔黃膩,脈滑數,則是肝鬱化火、肝胃鬱熱之胃痛。而脾胃虛弱導致的胃痛,則表現為隱隱作痛,遇寒加重,得暖則輕,餓時疼甚,進食稍減,大便稀溏,神疲乏力,舌質淡、胖大、邊有齒印,苔薄白,脈象沉細弱無力等。其他還有食積胃痛、陰虛胃痛、血虛胃痛等。臨床醫生要仔細辨析、對症下藥才能取得療效。曾有一位病友,因胃痛隱隱,大便乾結,吃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木香順氣丸,結果病沒見好卻添了新病。來診時,見口乾舌燥,夜寐不寧,舌紅少津,苔少脈細,一派胃陰虧虛之象。病情加重的原因,與木香順氣丸中大量的香燥走串藥物有關,這類藥物久用則耗氣傷陰,加重病情。用了一些滋養胃陰、清熱生津的藥物,症狀很快就減輕了。中醫藥的療效決定於辨證論治與經驗用藥的水平。

  另外,慢性胃炎病程較長、纏綿難愈,現代研究證明,胃粘膜的再生、重建以及恢復機能約需3~5個月,治療期最少3個月。現在市面上治療慢性胃炎的中成藥品種繁雜,選用的藥物即使對症了,但頻繁更換,療程太短,也將影響其療效。所以,必須在有經驗的中醫師指導下,中西藥結合應用,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問題2:為什麼慢性胃炎病情遷延、難以根治,中醫治療有什麼對策嗎?
  慢性胃炎患者往往在服藥期間上消化道症狀可減輕或緩解,但停藥後症狀又作,不少
  患者認為本病不能斷根,有的醫生也認為要終生根治也確實困難。分析原因,主要是因為幽門螺桿菌沒有根除或重新感染以及胃腸動力障礙,十二指腸液反流沒糾正等原因,致胃粘膜炎症逐漸加重甚或腺體萎縮、腸上皮化生或非典型增生,病情加重。
  近年來幽門螺桿菌耐藥比例逐年增高,而清熱、養陰、行氣、益氣類中藥對HP抑殺療效確切,如黃連、大黃、虎杖、黨蔘、厚朴、田七、元胡、麥冬等,在複方中多有很好的療效。辛開苦降法是治療 HP相關性胃炎的重要法則。中藥不像抗生素那樣單純對Hp起抑殺作用,而是還有調動機體免疫功能,改善胃粘膜血流量,增強胃粘膜保護等,並對西藥起到增效作用對抗Hp及其致病因素的。通過中醫治療後,再使用三聯或四聯療法清除HP,或可減少耐藥,提高療效。

  另外,理論上,嗎叮琳、西沙比利等胃腸動力藥有促胃動力和調整腸胃括約肌作用,臨床上也有一定效果,但事實上,不少病人用久了也不奏效,體虛病人用了會有頭暈,或腹瀉副作用,影響了這部分病人的依從性。但中醫的健脾養胃、行氣降逆等治療方法,療效更佳顯著,守法守方,靈活加減,結合飲食、起居、精神的調理,經過相當一段時期的中醫藥調治,慢性胃炎是可以徹底治癒的。
  問題3:慢性萎縮性胃炎易伴腸上皮化生與非典型增生,被稱為胃粘膜的癌前病變
  藥物治療不易阻斷,中藥是否有效?
  慢性胃炎腸上皮化生和非典型增生,尤其是大腸型化生上皮和中重度非典型增生,與癌的關係更密切,被視為癌前病變。對於上述兩種胃癌前病變,目前尚無能明確阻斷其進展的西藥,針對幽門螺桿菌行殺菌治療,或針對膽汁反流用促胃動力藥物治療,對於伴發的胃癌前病變也無濟於事。中醫藥在逆轉胃癌前病變方面,做了大量的的研究工作。認為,本病變多因慢性胃炎日久損傷脾胃,在正虛的情況下,氣滯血瘀,內毒由生,通過益氣養陰,行氣活血,祛瘀解毒法治療,使正氣充足,陰陽調和,氣血通暢,部分萎縮性胃炎或輕度的癌前病變可獲逆轉。臨床上常用的益氣藥有黃芪、黨蔘、茯苓、白朮等,養陰藥有沙蔘、麥冬、生地、女貞子等,行氣藥有鬱金、延胡索、佛手、木香等,祛瘀藥有三稜、莪術、丹蔘、桃仁等,這可能是中醫藥對慢性胃炎病因病理中的多方面起綜合協調作用。
  問題4:中醫診察胃腸病也需要做內窺鏡檢查嗎?
  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內窺鏡檢查不僅可以明確診斷,排除消化性潰瘍、胃癌等疾病,更為治療提供了依據。臨床上可以根據檢察的結果 ,給予抑酸、清除HP等西藥治療。就中醫而言,望聞問切四診,是診療疾病的主要手段,而望診尤為重要。內窺鏡檢查就是擴大了的望診。中醫師不僅可以根據四診診察疾病,更可以直接觀察你的胃腔、腸腔,根據區域性粘膜的變化,去判斷疾病的寒熱虛實,氣血陰陽。有學者觀察發現,鏡下見粘膜變薄、蒼白,粘膜下血管清晰可見,胃壁蠕動減弱者,多屬於脾胃虛弱型;而粘膜發紅,充血、水腫、糜爛,分泌物有臭味,則多見於脾胃溼熱型胃腸病患者。所以,通過窺鏡下區域性望診與傳統的四診相結合,就可以辨證分型、立法處方,使診斷更精確,治療更有效。另外,對於通過胃鏡檢查明確的胃粘膜中度以上異型增生或腸上皮化生者,即使臨床症狀不典型,也可以根據“久病入絡、虛久則瘀”的理論,加入活血化瘀、解毒抗癌藥,及早地加以防治,阻斷疾病惡變的趨勢。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