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病毒性腸炎是由輪狀病毒所致的急性消化道傳染病。輪狀病毒性的病毒的抵抗力較強,病原體主要通過糞便、經口的途徑傳播。病毒可在人體的小腸絨毛細胞內繁殖,造成腸粘膜損害,影響消化和吸收功能。主要臨床表現為急性發熱,嘔吐及腹瀉。病程大多較短。是腹瀉最常見的原因之一,可發生流行或大流行。
此類病毒的抵抗力較強,主要通過糞便、經口的途徑傳播,病毒可在人體的小腸絨毛細胞內繁殖,造成腸粘膜損害,影響消化和吸收功能。嬰幼兒胃腸功能薄弱,特別是6個月至2歲的小孩,通過食物和食具等感染了輪狀病毒,或接觸了被病毒汙染的傢俱、門把手或玩具等,1~2天即可發病。它也可通過氣溶膠形式經呼吸道感染而致病。
臨床診斷
多發生在6~24個月嬰幼兒,4歲以上者少見,起病急。開始常伴有發熱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如發燒、咳嗽、咽紅、流鼻涕等,精神萎靡、食慾不振。無明顯感染中毒症狀,病初1~2天常發生嘔吐,接著便出現腹瀉,每日腹瀉5~6次,多則10~20次。大便呈蛋花湯樣或水樣,帶酸臭味,因含膽汁較少,大便顏色較淡,故又稱為"白色腹瀉"。患兒常伴嘔吐、腹痛等症狀。由於腹瀉帶來水分和鹽分的大量丟失,而引發病兒脫水、酸中毒及電解質紊亂。
治療
目前,對於病毒性感染無特效藥物,因此,輪狀病毒性腸炎主要依靠對症和支援治療。對於輕、中度脫水的患兒採取口服補液即可。選擇世界衛生組織統一規定成分的口服補液鹽(ORS),家長只須按要求稀釋至一定容量給孩子服用,脫水一般可糾正。中醫辯證治療病毒性腸炎有良好的療效,早期可選擇清熱利溼,健脾止瀉中藥口服,如黃根黃連湯或青蒿20克,每日一劑,分兩次煎服,同時配以推拿、貼敷、濯足,經皮給藥等療法。另外,患兒可口服微生態製劑,如聚克、媽咪愛等有助於恢復腸道正常菌群的生態平衡;也可服用思密達或必奇,這類藥物具有吸附病毒、細菌及毒素的能力。多年來我院兒科在治療病毒性腸炎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在飲食方面,給患兒喂適量小蘇打、精鹽葡萄糖水。還應控制飲食,有嚴重嘔吐者禁食6~12小時,不禁水,以後逐漸由少到多,由稀到稠。因為禁食和過度的飲食控制會影響孩子的生長髮育及胃腸道黏膜的修復。大量研究顯示,腹瀉期間的餵養仍有明顯的營養作用,因為輪狀病毒感染在腸道表現為節段性,未被累及的正常腸道黏膜仍具有消化吸收功能。此時,飲食應加以調整,如幼兒應停止餵食油膩、肉多的食物;正在新增輔食的孩子,應暫停輔食或減少次數與輔食量;小嬰兒可繼續餵奶,儘量母乳餵養,應做到少量多次。
預防
預防小兒病毒性腸炎應注意嬰兒餵養衛生,用過的奶瓶奶頭用開水燙泡,大人喂小孩之前應洗手,幼兒飯前便後要洗手,不吃不潔和變質食物。如孩子出現腹瀉,家長應及時帶孩子到醫院明確診斷,以確定合理的治療方案,不能自行給孩子使用抗生素,以免延誤病情。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