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骨外科 主任醫師 鄭鵬

  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手術康復方案

  術後正確體位擺放:患腿抬高放於枕頭上,足尖向正上方,不能歪向一邊,膝關節下方應空出,不得用枕頭將腿墊成微彎位置。

  目的:減輕疼痛,腫脹;早期肌力練習;早期活動度練習,以免粘連及肌肉萎縮。功能練習的早期及初期,因肌力水平較低,組織存在較為明顯的炎性反應,且重建的韌帶尚較脆弱,故以靜力練習(關節不活動,保持某一姿勢直至肌肉疲勞)為主。逐漸增加小負荷的耐力練習,選輕負荷(完成30次動作即感疲勞的負荷量),30次/組,組間休息30秒,2-4組連續練習,至疲勞為止。不得過多行走,不應以行走作練習方法。否則極易引發關節腫脹和積液,影響組織癒合及功能康復。

  (1)手術當天 :麻醉開始消退後,開始活動足趾踝關節,如疼痛不明顯,可嘗試收縮股四頭肌。即大腿前側肌肉繃緊及放鬆。

  (2)術後1天 :術後24小時可扶雙柺不著地行走(僅限去衛生間)。①踝泵練習:即主動踝關節屈伸練習,緩慢,用力,最大限度,反覆進行,要求清醒時儘可能多做。此練習對於促進迴圈,消退腫脹,防止深靜脈血栓有重要意義。②股四頭肌等長練習: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儘可能多做,大於500-1000次/日。可儘量避免肌肉萎縮,同時促進下肢血液迴圈。③摑繩肌等長練習: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儘可能多做,大於500-1000次/日。可儘量避免肌肉萎縮,同時促進下肢血液迴圈。④可以開始嘗試直抬腿練習:保持至力竭為一次,5-10次/組,2-3組/日(練習時疼痛屬正常現象,應予以耐受)

  (3)術後2天: ①繼續並加強以上練習。②下地行走後可進行“抗重力踝泵練習”,以促進肢體遠端血液迴流。③開始側抬腿練習:30次/組,組間休息30秒,2-4組連續練習,1-2次/日

  ④ 後抬腿練習:力量加強後可在踝關節處加沙袋為負荷以強化練習。 30次/組,組間休息30秒,2-4組連續練習,1-2次/日。

  (4)術後3-7天: ①繼續並加強以上練習。②

  負重及平衡練習:在保護下雙腿肌肉繃緊控制動作及身體平衡,逐漸增加患肢的負重及用力程度,逐漸達到患側單腿完全負重站立。5分鐘/次,2次/組,2-3組/日。③練習後立刻冰敷20分鐘左右,如平時有關節內明顯發熱發脹的感覺,可再冰敷2-3次/日。

  2、 早期(術後2-4周)

  目的:加強活動度及肌力練習;提高關節控制能力及穩定性;

  術後2周: 強化肌力練習。其他同前。

  術後3周: ①被動屈曲練習:被動屈曲角度至90度。CPM機0-30度開始,每日增加10度②加強主動屈伸練習,強化肌力練習。③開始試嘗持拐患肢部分負重行走。

  術後4周: 睡眠及休息時需要支具伸直位固定。①被動屈曲練習:被動屈曲角度至100度。②調整支具至0-90度範圍屈伸。③開始前後,側向跨步練習:要求動作緩慢,有控制,上體不晃動。力量增強後可雙手提重物為負荷或在踝關節處加沙袋為負荷。20次/組,組間休息30秒,2-4組連續,2-3次/日。

  3、 中期(術後5周-3個月)

  目的:強化關節活動度至與健側相同;強化肌力;改善關節穩定性;恢復日常生活。

  術後5-6周: ①被動屈曲角度至110度。②開始靜蹲練習:下蹲至無痛角度,調整腳離牆的距離,使膝一直垂直於足尖下蹲角度小於90度。2分鐘/次,間隔5秒,5-10次/組,2組/日。③有條件,並且關節腫痛不明顯的患者可以開始固定自行車練習以提高關節靈活性。無負荷至輕負荷。20-30分/次,2次/日。④開始步態行走練習。

  術後7周: ①被動屈曲角度至120度。②單膝蹲起練習:在0-45度範圍蹲起,要求動作緩慢,有控制,上體不晃動。必要時可雙手提重物以增加練習難度。20次/組,間隔30秒,2-4組連續,1-2次/日。

  術後8-10周: ①被動屈曲角度逐漸至與健側相同。同時增加俯臥牽伸以強化膝關節活動度。②強化各項肌力練習:坐位抗阻伸膝:使用沙袋等為負荷練習,30次/組,組間休息30秒,4-6組連續,2-3次/日。隨肌力水平的提高,以絕對力量的練習為主。選用中等負荷,20次/組,2-4組連續練習,組間休息60秒,至疲勞為主。

  術後10周-3個月: 複查後根據情況可去除支具。①主動屈伸膝角度基本與健側相同,且無明顯疼痛。同時增加俯臥牽伸以強化膝關節活動度。②每日俯臥位屈曲使足跟至臀部距離與健腿相同,持續牽引10分鐘/次。③臺階前向下練習:力量增強後可雙手提重物為負荷或在踝關節處加沙袋為負荷。要求動作緩慢,有控制,上體不晃動。20次/組,組間休息30秒,2-4組連續,2-3次/日。④保護下全蹲:雙腿平均分配體重,儘可能使臀部接觸足跟。3-5分/次,1-2次/日。

  4、 後期(術後4-6個月)

  目的:全面恢復日常生活各項活動;強化肌力及關節穩定;逐漸恢復運動。

  (1)逐漸恢復膝關節各項功能。

  (2)逐漸恢復日常生活活動。

  (3)如條件允許,關節情況較好,可以開始游泳,跳繩,慢跑。

  注意:此期間重建的韌帶尚不夠堅固,故練習應循序漸進,不可勉強或盲目冒進。且應強化肌力以保證膝關節在運動中的穩定及安全,必要時可戴護膝保護,但只主張在劇烈運動時使用。

  5、 恢復運動期(7-12個月)

  目的:全面恢復運動或劇烈運動,強化肌力及跑跳中關節的穩定性,逐漸恢復劇烈活動或專項練習。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