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兒科 主任醫師 冮鐵成

1.      粗野、粗俗的行為不能有。

2.      別人的東西不可以拿,自己的東西由自己支配。

3.      從哪裡拿的東西放回哪裡。

4.      誰先拿到誰先使用,後來者必須等待。

5.      不可以打擾別人。

6.      做錯事要道歉,並且有權利要求他人道歉。

在實行中,父母們遇到了一些問題,怎樣實際建立這些基本規則,如何理解這些規則背後的意義。

問題一:基本規則中有一條“粗野、粗俗的行為不能有”,粗野、粗俗,是指隨意打人、罵人嗎?孩子違背了這一條,該如何處理?

所謂粗野和粗俗的行為有兩個方面:其中一個是顯見的,行為和語言上的粗野;另一個是隱性的,對他人心理上的控制和壓制。我們先談顯見的:採用暴力的手段,強制性地讓別人服從自己的意志;使用語言對他人進行攻擊、脅迫,以達成自己的願望,這都是我們通常意義上的粗野、粗俗的行為。

比如:對一個孩子來說,我想得到一樣東西或者我有一個其他的期望,達不到滿足時就打或是罵“我把你媽媽抓到監獄裡,讓警察槍斃了她。”這是兒童最早傷害他人的一個模式。這種模式如果在童年沒有得到改善,發展到成人時你可以看到,當一個成人的期望達不到滿足時,所採用的方式就一定是打或者罵了,這就是家庭暴力的根源。本質上來講,這實際是個情緒化的問題,有的成人一生都沒有辦法處理好自己的情緒,最後導致他成為自己情緒的奴隸。

在我們的幼兒園裡,這條規則實際就是幫助孩子調整情緒:如何對待自己的期望;如何處理已經醞釀在胸腔裡的的情緒;如何處理已經發生了的情緒。每個人都會遇到很多的問題,孩子尤為如此,但是我們完全可以採用其他的方式解決。我們幫助孩子的模式是給孩子寬鬆的空間自由,給孩子調整的機會,給孩子判斷是非的概念,給孩子再次選擇的一個出路,這是做人的自由。我們唯一的要求是不可以傷害到別人,所以我們會制止孩子。

首先明確地告訴孩子,這是粗野的行為,這叫辯明是非。然後告訴孩子正確做法,“請換一種正確的方式解決”。,另外,在這樣一個平等的環境中,由於其他的小朋友也具有各種自衛的能力,所以兒童很快就會尋找到其他解決的辦法,同時不斷地調整對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和同一事物對自己的不同影響,兒童是智慧的。兒童會在幼兒園的幾年中不斷地調整自己的心態。離開這所學校時,孩子們已經能夠很好地處理自己的期待和同別人的關係。這樣的孩子長大,就擁有了一筆財富,成人的他們會沿用這套模式對待親密關係的人,這就叫情緒的成長過程和人際關係的把握和處理。

另一個是匿名的粗野和粗俗,比如:一個孩子對另一個孩子說“你不給我吃,我就不跟你玩兒了”,我們的孩子都會這樣說: “這是威脅,我不想和你分享。如果你不願意跟我做朋友,我可以選擇別人。”只有平等相處,這才是人類關係中的最大真理。而這一真理,一定需要從童年開始,這個過程幫助他們學會看待愛與不愛、控制與平等、厭棄與喜愛、交友與樹敵、忠誠與欺騙、誠實與謊言、威脅與和諧、合作與糾紛、承諾與背叛、暴力與溝通、失去與得到、分離與相聚,甚至到了小學後放高利貸、論價值、談公平、請客、交易以及如何調整各種不同的情緒,學會客觀地看待一個事物,而不是僅僅從自己的角度出發。

問題2:我的孩子4歲,在實行“別人的東西不能拿,自己的東西自己支配”時,孩子往往很難分辨出什麼東西是自己的,什麼東西是別人的,這條規則對現在的他,意義在哪裡?

這個規則是給兒童建立與他人的界限。對一歲多的兒童來說,這個世界的東西都是我的:媽媽是我的,我看得到的所有東西都是我的,只有當兒童開始說不的時候,自我意識開始了。這個時候的兒童僅僅是從物質開始的。所以,剛開始的時候,先要給孩子說:“這是你的”。很長一段時間後,兒童已很好區分你、我、他的時候,再給孩子說:“這是你的。這是我的,這是他的。”當這個概念很清晰後,再遇到類似情況,一定要重複地問孩子:“這是你的嗎?”不是你的東西就一定是別人的,不管他是誰的,所以要告訴孩子:“別人的東西不能拿”。這樣讓孩子學會區分“你的”、“我的”,而“我的”東西一定歸我支配,這種最早的我的、你的概念的區分,它是未來成人後最基本的道德和心態基礎。在成人的世界裡,違法的行為絕大部分都發生在不是我的,但我就要要你的。在我們的幼兒園裡,老師們總是重複地在問這樣的問題:“這是你的嗎?別人的東西不能拿”,“如果你想分享,你必須徵求這個東西主人的同意。”這個過程就使兒童學會了正確地看待被拒絕和被接納這個過程。沒有多餘的心態,沒有多餘的想法,這是個既明確又簡單的心態過程,他為兒童的人生節約了成本。

問題3:提到歸位,儘管我一直提醒,但是2歲的兒子經常做不到,遊戲結束後,玩具總散了一地,他是不是還太小,這個習慣上小學後再養成可以嗎?

由於人從出生時,他的內部就是一個完全秩序化的結構,例如:神經系統、呼吸系統、泌尿系統……因此,兒童需要一個外在的秩序化的環境同兒童內在的環境相配對,秩序化的環境就是幫助兒童建立智力,最後發展為兒童思維的秩序化,這就是智力本身。這也就是這條規則的本質含義,所以我們才會對一個剛入園的小小孩兒說:“請歸位。”一邊說,一邊同他一起做,幫助他慢慢地建立起這個規則。這個規則讓孩子學會了照顧環境,學會了在環境中條理化,學會了走向社會後在環境中表現出來的,對環境的尊重和這個人本身的教養。我們常常看到幾個月後,無論兒童走在任何一個環境中,他都會這樣做。外面的人總是這樣說:“這個孩子為什麼會這麼有修養呢?”實際上,對於生活在家庭和學校中的每一個人來說,這條規則對環境中的全體人來說都是合適和有益的。

問題4:在家裡我儘量尊重孩子,和孩子一起遵守“誰先拿到誰先使用,後來者必須等待”的規則。但是,我發現有的時候很難做到。前幾天早晨,孩子先去衛生間洗漱,可洗著洗著,就玩起水來了,而這一玩兒怎麼也停不下來。我不得不打破結束“等待”,強行帶他離開。

在現實的生活中,資源往往是有限的,是屬於所有人的。所以,每個人都要面臨著當別人拿到的時候你就失去了機會,你必須等待,包括戀愛。這就給了我們一個非常好的心態,我們願意等待,這也是一個最平等的模式,但這個模式是限於公眾場合和集體生活的,在家裡,可能在孩子五歲以前兒童沒有辦法跟媽媽實現這一規則,因為兒童還具備另一個特點:在情感的領域裡兒童是難以忍受等待的。如果你認為你該洗漱了,你就把他抱開,大概這個規則在家裡制行也會讓孩子痛苦的。但是,在社會生活中是一定要這樣的。在我們的學校裡,這個權利絕不可能放在老師的手裡,由老師決定誰先玩兒五分鐘,誰後玩兒五分鐘,這樣就導致了一個結果:孩子們必須仰視老師,等待老師的決定,心態也就變了。別人拿到你等待,你拿到別人等待。孩子們總不會讓生活的腳步停下來,而又能等待到那個東西。假如兩個人一起拿到,東西會被老師拿走,告訴孩子:“你們自己決定怎麼辦,決定好了再來拿。”孩子們一定會很快找到一個最好的辦法,這個權利和自由是歸屬於孩子的。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