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婦產科 主任醫師 毛東偉

  新生兒出世後,有些“症狀”看起來象是病,然而它卻是正常生理現象或是屬於某種生理缺陷。這些正常生理現象會不治即愈,短期內自然會消失;某種生理缺陷不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無需急於求醫,待孩子長大一點再酌情處理。

  1、頭皮血腫和產瘤

  新生兒頭皮血腫主要發生在難產、用產鉗助產、胎頭吸引術等分娩後,有時也發生在正常產。這是由於顱骨骨膜下小血管破裂出血,血液停留在區域性而形成的。血腫高於面板,邊界清晰,大小不一,不超過顱骨骨縫。一般於生後2~3天逐漸明顯,經數週至數月會逐漸吸收消失,在沒有感染的情況下一般不需處理。若血腫較大,也可至醫院穿刺抽血。抽血前可肌肉注射維生素K2毫克及止血敏125毫克,以促進血凝。而且如果抽出的血液在40毫升以上,就應給新生兒適量輸液。

  產瘤是因產道擠壓形成的胎頭水腫。產瘤是嬰兒一出生就存在,部位不定,多見於枕部,無一定界線,壓之有指凹,可超過骨縫。多數情形是產瘤在產後2~3天內逐漸消失,不需進行處理。但請注意,頭皮血腫和產瘤都不要去揉按它。

  2、皮膚髮黃

  新生兒出生後皮膚髮黃,有可能不是病,也有可能是病,但不是病是普遍的,是病則是個別的,父母對這兩種情況要注意觀察、區別。

  如果新生兒生後一週之內出現面板有淺淺發黃,白眼珠微微帶黃,尿黃但不染白色的尿布,一週之後皮膚髮黃消失,則為正常生理現象,醫學上叫“生理性黃疸”。多數新生兒均出現這種現象。生理性黃疸多於生後2~3天出現,4~5天為高峰,7~10天自然消退。早產兒約80%可出現生理性黃疸,於生後3~5天出現,程度較足月兒重,可延長到2~4周方消退。這不是病,不需要治療。

  如果新生兒皮膚髮黃較重,用手指按壓面板2秒鐘,手指離開後,在手指按壓的地方面板呈桔黃色;新生兒的白眼珠和眼淚都發黃;尿色深黃而染白色尿布,則是病態。或者黃疸現象在生後2周仍不消退,或者消退後又重新出現黃疸時也屬異常,醫學上叫“病理性黃疸”,應接受醫生的檢查和治療。

  每一個媽媽,在新生兒出生一週內都應注意觀察、區別寶寶皮膚髮黃的現象。如果區別不明顯,或7~10天(早產兒4周)後皮膚髮黃現象仍未消失,應該請醫生診別。有些母乳餵養的寶寶黃疸持續的時間較長一些,如果不重時一般沒什麼問題。

  3、“馬牙”

  細心的媽媽,在給孩子餵奶時,可能會發現剛出生不久的新生兒口中有些小白點長在牙床上,稍大一點的象白色小球,這不是真正的牙齒。因象是長牙,故叫做“馬牙”。“馬牙”在不同孩子口中,數量和大小不等。它是在胚胎髮育過程中形成的一種上皮細胞堆集,千萬不要用針去挑,也不要用布蘸水去擦。孩子的口腔粘膜很嫩,新生兒唾液分泌又少,容易破損;粘膜下血管密集,細菌容易感染而進入血液,造成新生兒敗血症就很危險了。不必擔心,當“馬牙”長到一定的時候,孩子吃奶時因摩擦會自動脫落而消失。

  4、乳房脹大

  新生兒不論是男是女,常可見到乳房成圓錐狀,甚至有的可見到少量乳汁分泌出來。只要乳房沒有紅腫,觸痛等發炎現象,即不要緊。這是因為母親在臨產期體內的雌激素、孕激素、生乳素和催產素分泌較多,促使胎兒吸收了這些激素造成的暫時現象。一般2周內即可消失,少數孩子可能延長到2至3周消失。千萬不要用手去擠,否則容易感染。

  5、臍帶處溼

  新生兒的臍帶在生後是溼潤的,4~5天時一般會自然乾燥而脫落。如果臍帶脫落後,其根部仍然溼潤且常常滲出一些水時有可能為感染,應得到醫生的處置。如果只是一次滲出少量的褐色液體時,只要消毒好保持清潔就可以了。

  6、握持反射

  不知你注意到沒有,新生兒與大一點的孩子握拳方式不一樣,總是拇指緊貼著手掌心,不容易伸開。到了能活動的兩三個月,要是抓住了媽媽的頭髮,你還很難將其手掰開。這是因為小兒大腦發育不成熟,對手部肌肉活動調節不得力的緣故。年齡越小,這種現象越明顯,叫做握持反射,一般要6個月以後才逐步消失。由於握持反射,手心總是不透氣,潮溼,容易生長細菌;加之嬰兒愛吮手,所以要特別注意清潔嬰兒的手掌。

  7、“胎記”、“胎痣”

  新生兒除臀部、背部或腿部內側面板上常有暗藍色、形狀大小各異的斑塊,俗稱“胎記”;有的新生兒眼皮、臉上或腦後還出現淺藍色或淡紅色的斑塊,俗稱“胎痣”。“胎記”、“胎痣”是區域性血管擴張所形成的,與新生兒出生時受外界刺激或與家族遺傳有關。有的能夠消失,有的可以終生存在,對身體健康無影響,不必急於作任何處理。但父母要注意觀察,如果這種斑塊繼續擴大,那就不是“胎痣”,而有可能是血管瘤了,要到醫院診治。

  8、新生兒紅斑

  新出生的寶寶在生後2~3天時,顏面、頸部、胸或腹部及全身出現紅色丘疹,這種紅色丘疹即使不治療2~3天后就可自然消退,所以不需特殊處理。但如果有些出疹感染化膿,疹子周圍出現水腫時必須去醫院治療。

  9、新生兒溢奶

  新生兒溢奶是一種常見的現象。因為新生兒的胃處於水平位置,即胃的入口的賁門與胃出口的幽門幾乎處在同一水平面上,而不是像成人的胃呈斜立狀。而且,新生兒胃的容量較小,賁門肌肉發育不充分,關閉不嚴,因此,易引起胃內奶汁倒流。餵奶以後換尿布、哭鬧或多動時,特別容易溢奶。

  還有一種情況,即用奶瓶餵奶時,乳汁未充盈乳頭,使空氣大量吞入,造成胃體過度膨脹,也會引起溢奶。

  為了預防溢奶,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母乳餵養時,媽媽應儘量採用坐著餵奶的方式,防止嬰兒吸入大量的空氣。餵奶時如奶流太急,可用手輕按乳頭或把乳頭從嬰兒嘴中拉出,流掉一些奶再喂。人工餵養用奶瓶時,也應儘量採用半臥位,讓奶粉充盈人工乳頭,如寶寶吸吮過急時,將乳頭從寶寶口中拔出,以防吸入過多的空氣。

  2)餵奶後輕輕抱起嬰兒,讓其頭靠在母親肩上,用手輕輕拍打其背部稍偏左的位置,約2~3分鐘,聽到打嗝聲後,再放到床上。

  3)餵奶後,剛睡下時宜採取右側臥位,使胃的賁門朝上,一般奶汁30分鐘後進入腸道,就可以平臥了。

  一些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消化不良等,可引起吐奶。這種吐奶量多,有時像噴出來一樣,吐奶前常有不適、哭鬧等現象,可伴有其他症狀,應仔細觀察,加以鑑別。

  10、嬰兒打嗝

  對於嬰兒而言,打嗝是常見的,新生兒尤其多見。為什麼會打嗝呢?這得從膈肌的功能說起。

  在人體胸腔與腹腔之間,有一層分隔胸、腹腔的很薄的肌肉,稱為膈肌。膈肌與呼吸運動關係密切,膈肌收縮時,胸腔擴大,產生吸氣;膈肌鬆弛時,胸腔縮小,引起呼氣。嬰兒尤其是新生兒由於神經發育不完善,控制膈肌運動的植物神經活動功能容易受到外因影響。遇到冷空氣吸入、進食太快等現象,膈肌容易突發收縮,迅速吸氣,使聲帶收緊,聲門突然關閉,從而發出“嗝”聲。

  隨著嬰兒的成長,神經系統發育逐漸完善,打嗝現象自然會減少。嬰兒打嗝時,可給他(她)喂些溫開水,或抱起輕拍背部,打嗝就會止住。餵奶時,避免空氣吸入,餵奶後豎抱嬰兒輕拍其背部,讓其胃內空氣排出,可預防打嗝。

  11、初生無尿

  有的新生兒在出生後36小時才開始排尿。這是由於新生兒腎臟功能還不完善,同時,新生兒的呼吸和面板也散失了較多的水分,所以初生時無尿。但是,無尿的時間超過兩整天,即使給新生兒喂5%的口服葡萄糖水後,仍不見拉尿,這就需要請醫生診治了。

  通常,新生兒在生分娩程中排第1次小便,生後的第1天可能無尿,也有排尿4~5次的。以後隨著食入量逐漸增加,一晝夜可達10餘次。如果生後48小時無尿,則要考慮有無泌尿系統畸形,可先喂糖水並注意觀察。無尿原因很多,與新生兒尿中有較多尿酸鹽結晶將腎小管堵塞有關,多喂水即可糾正。如果多喂水仍不見效,必須及時請醫生診治。

  12、假月經和“白帶”

  女嬰在母體雌激素影響下,在生後的幾天,有可能陰道分泌象婦女白帶一樣的粘液,少數女嬰還可能見到血性分泌物。以後這種來自母體的雌激素中斷後,一週之內即可消除這種現象,不必為此而驚奇、發愁。

  13、外生殖器腫脹

  不管是男嬰還是女嬰,其外生殖器在生後多有腫脹現象。這也是暫時性的,經過2~3天即可恢復到正常狀態。所以不必驚慌。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