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規定,肛溫在39度以上時應用退熱劑,2個月以下嬰兒肛溫38.5度時均應認為有感染或嚴重感染存在,應首先進行抗感染治療,不主張先用解熱劑。
對2個月以上的小兒,一旦做出治療發熱的決定,即應選擇適當的解熱方法。
傳統包括藥物和非藥物兩方面。
首先應選擇非藥物治療。包括多飲水,降低室溫(夏季),脫去過多的衣服,確保患兒處於涼爽(但不寒冷)通風環境中。WHO不主張傳統的在發熱時應用冷、溫水或酒精擦浴的降溫方法,研究證明這種方法違反了生理機制。冷、溫水擦浴可加重肺炎和其他疾病,酒精擦浴則可經面板吸收,使嬰兒產生酒精中毒症狀。
安全有效的方法是依靠藥物治療。WHO推薦應用撲熱息痛口服,發熱持續不退可每4小時服用一次。近年來有學者主張應用新型非甾體抗炎藥,如布洛芬、萘普生(此藥副作用大,不推薦)等,因多數發熱與內生熱原有關。內生熱原可產生多種炎症介質,非甾體抗炎藥則可減少炎症介質的產生。其中萘普生的解熱作用為阿司匹林的22倍,抗炎作用為保泰鬆的11倍,鎮痛作用為阿司匹林的7倍,是一種高效的解熱鎮痛藥物,劑量為每次8-10mg/kg。目前不推薦肌註解熱劑,尤其是安痛定或複方氨基比林,用後可產生急性粒細胞缺乏症,有致命危險,其機率遠遠高於氯黴素。
常用測量體溫的方法及標準
小兒正常體溫常以肛溫36.5~37.5℃,腋溫36~37℃衡量。
通常情況下,腋溫比口溫(舌下)低0.2~0.5℃,肛溫比腋溫約高0.5℃左右。
肛溫雖比腋溫準確,但因種種原因常以腋溫為準。若腋溫超過37.4℃,且一日間體溫波動超過1℃以上,可認為發熱。
所謂低熱,指腋溫為37.5~38℃、中度熱38.1~39℃、高熱39.1~40℃、超高熱則為41℃以上。
發熱時間超過兩週為長期發熱。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