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綜合內科 主治醫師 李兆雷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簡稱TIA,也稱一過性腦缺血發作或小中風。它是指在短時間內腦血流量減少引起的腦功能障礙,每次犯病的時間持續不久,通常是數秒鐘、數分鐘或數小時等,最長不超過24小時。往往因症狀來得快,消失也快,恢復後不留任何後遺症而易被人忽視。實際上,TIA症狀雖輕,但後果嚴重,如不及時治療,據統計,約有25%~40%患者,在5年內將產生嚴重的腦梗塞,而威脅病人生命。而腦梗塞的病人中的1/3~2/3曾經發生過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因此,醫學家們常常把它看成是腦血管病的先兆或危險訊號。

  (一)引發短暫性腦缺血的危險因素:

  (1)動脈硬化,某些腦小動脈暫時性閉塞,當側支迴圈及時建立、再通後,供血改善使症狀在24小時內消失。

  (2)高血壓病,引起腦血管痙攣,血流不暢,供血不足。

  (3)微小血栓栓塞,經機體本身作用而消除,血迴圈再通,但可引起同一症狀在復發時再現。

  (4)血小板增多使血粘稠度高,血氧含量不足,以及貧血、心臟病、心肌炎均可引起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二)病因與發病機理:

  本病多與高血壓動脈硬化有關,其發病可能有多種因素引起。

  ①微血栓:頸內動脈和椎一基底動脈系統動脈硬化狹窄處的附壁血栓、硬化斑塊及其中的血液分解物、血小板聚集物等遊離脫落後,阻塞了腦部動脈,當栓子碎裂或向遠端移動時,缺血癥狀消失。

  ②腦血管痙攣:頸內動脈或椎一基底動脈系統動脈硬化斑塊使血管腔狹窄,該處產生血流旋渦流,當渦流加速時,刺激血管壁導致血管痙攣,出現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旋渦減速時,症狀消失。

  ③腦血液動力學改變:頸動脈和椎一基底動脈系統閉塞或狹窄時,如病人突然發生一過性血壓過低,由於腦血流量減少,而導致本病發作;血壓回升後,症狀消失。本病多見於血壓波動時易出現本病發作。此外,心律不齊、房室傳導阻滯、心肌損害亦可使腦區域性血流量突然減少而發病。

  ④頸部動脈扭曲、過長、打結、狹窄或椎動脈受頸椎骨增生骨刺壓迫,當轉頭時即可引起本病發作。

  (三)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臨床表現:

  1、突然的、短暫的、局灶性神經功能缺失發作在24小時恢復,無後遺症;

  局灶性神經功能缺失症狀主要有:

  (1)偏癱、偏身麻木,感覺減退,視力障礙;

  (2)眩暈、頭痛、耳鳴、眼前發黑、面部麻木、四肢無力、飲水嗆咳、說話不清。

  以上諸多症狀可持續數分鐘或數小時即完全恢復正常,少數病人持續到十幾小時,但均在24小時內恢復正常。

  2、反覆發作 以上臨床症狀反覆出現。

  3、發病年齡 多在50歲以上,有心臟病和動脈粥樣硬化病史。

  (四)治療:

  發作頻繁者,近期內發生腦梗塞的可能性很大,應積極治療,防止發生腦梗塞。

  1、積極治療危險因素如高血壓、高血脂、心臟病、糖尿病、腦動脈硬化。

  2、藥物治療:

  ①抗血小板積聚藥物,如阿司匹林等。

  ②抗凝治療:抗凝治療不應作為TIA的患者常規治療,對於伴發房顫和冠心病的TIA患者(感染性心內膜炎除外),建議使用抗凝治療;TIA經血小板治療,仍頻繁發作,應考慮抗凝治療。可選用低分子肝素4000-5000IU,腹壁皮下注射,每日兩次,連用7-10天。

  ③鈣拮抗劑,能阻止細胞內鈣超載,防止血管痙攣,增加血流量,改善微迴圈。尼莫地平20-40mg,每日3次;鹽酸氟桂利嗪5mg,每日睡前口服1次。

  ④其他:可應用中醫中藥,也可用血管擴張藥,如血液纖維蛋白原含量明顯升高,可以考慮應用降纖酶。

  手術治療:

  單次或多次發生TIA患者,如抗血小板藥物治療效果不佳,且頸動脈狹窄程度超過70%,可行頸動脈內膜剝脫術或血管內支架成形術。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