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副主任醫師 王旭凱

  頸椎病是指頸椎骨質增生、頸項韌帶鈣化、頸椎間盤萎縮退化等改變,刺激或壓迫頸部神經、脊髓、血管而產生的一系列症狀和體徵的綜合徵。頸椎病是一種常見病,中醫學中雖然沒有頸椎病的提法,但其相關症狀散見於痺證、痿證、項強、眩暈等方面的論述。

  本病多見於40歲以上中老年患者,多因慢性勞損或急性外傷引起。由於頸項部日常活動頻繁,活動度較大,易受外傷,因而中年以後頸部常易發生勞損。如從事長期低頭伏案工作的會計、謄寫、縫紉、刺繡等職業者或長期使用電腦者;或頸部受過外傷者;或由於年高肝腎不足,筋骨懈惰,引起椎間盤萎縮變性,彈力減小,向四周膨出,椎間隙變窄,繼而出現椎體前後緣與鉤椎關節的增生,小關節關係改變,椎體半脫位,椎間孔變窄,黃韌帶肥厚、變性及項韌帶鈣化等一系列改變。椎體增生的骨贅可引起周圍膨出的椎間盤、後縱韌帶、關節囊的反應性充血、腫脹、纖維化、鈣化等,共同形成混合性突出物。當此類勞損性改變影響到頸部神經根、頸部脊髓或頸部主要血管時,即可發生一系列相關的症狀和體徵。頸椎病常見的基本型別有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和交感神經型。

  神經根型頸椎病 亦稱痺痛型頸椎病,是各型中發病率最高、臨床最為多見的一種,其主要表現為與脊神經根分佈區相一致的感覺、運動障礙及反射變化。神經根症狀的產生是由於頸部韌帶肥厚鈣化、頸椎間盤退化、骨質增生等病變,影響到椎間孔變窄、脊神經根受到壓迫或刺激,即逐漸出現各種症狀。第5-6頸椎及第6-7頸椎之間關節活動度較大,因而發病率較其餘頸椎關節為高。

  脊體型頸椎病 亦稱癱瘓型頸椎病,此型比較多見,且症狀嚴重,以慢性進行性四肢癱瘓為其特徵。一旦延誤診治,常發展成為不可逆性神經損害。由於主要是損害脊髓,且病程多呈慢性進展,遇誘因後加重,臨床上表現為損害平面以下的感覺減退及上運動神經元損害症狀。損害平面以下多表現為麻木、肌力下降、嘰張力增高等症狀。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多有椎管狹窄,加之前後方的壓迫因素而發病。突出的椎間盤、骨贅、後縱韌帶鈣化及黃韌帶肥厚可造成椎管的繼發性狹窄,若合併椎節不穩,更增加了對脊髓的刺激或壓迫。

  椎動脈型頸椎病 亦稱眩暈型頸椎病。椎動脈第2段通過頸椎橫突孔,在椎體旁走行。當鉤椎關節增生時,可對椎動脈造成擠壓和刺激,引起腦供血不足,產生頭暈、頭痛等症狀。當頸椎退變,椎節不穩時,橫突孔之間的相對位移加大,穿行其間的椎動脈受刺激機會較多,椎動脈本身可以發生扭曲,以引起腦供血不同程度的障礙。

  交感神經型頸椎病 頸椎間盤退變本身及其繼發性改變,刺激交感神經而引起相關症候群者,被稱為交感神經型頸椎病。

  診查要點

  神經根型頸椎病 多數無明顯外傷史。大多患者逐漸感到頸部單側侷限性痛,頸根部呈電擊樣向肩、上臂、前臂乃至手指放射,且有麻木感,或以疼痛為主,或以麻木為主。疼痛呈痠痛、灼痛或電擊樣痛,頸部後伸、咳嗽、甚至增加腹壓時疼痛可加重。上肢沉重,痠軟無力,持物易墜落。部分患者可有頭暈、耳鳴、耳痛、握力減弱及肌肉萎縮,此類患者的頸部常無疼痛感覺。

  臨床檢查:頸部活動受限、僵硬,頸椎橫突尖前側有放射性壓痛,患側肩胛骨內上部也常有壓痛點,部分患者可摸到條索狀硬結,受壓神經根面板節段分佈區感覺減退,腱反射異常,肌力減弱。頸5-6椎間病變時,刺激頸6神經根引起患側拇指或拇、示指感覺減退;頸6-7椎間病變時,則刺激頸7神經根而引起示、中指感覺減退。臂叢神經牽拉試驗陽性,頸椎間孔擠壓試驗陽性。

  X線檢查:頸椎正側位、斜位或側位過伸、過屈位X線片可顯示椎體增生,鉤椎關節增生,椎間隙變窄,頸椎生理曲度減小、消失或反角,輕度滑脫,項韌帶鈣化和椎間孔變小等改變。

  神經根型頸椎病應與尺神經炎、胸廓出口綜合徵、腕管綜合徵等疾病作鑑別。

  脊體型頸椎病 緩慢進行性雙下肢麻木、發冷、疼痛,走路欠靈、無力,打軟腿、易拌倒,不能跨越障礙物。休息時症狀緩解,緊張、勞累時加重,時緩時劇逐步加重。晚期下肢或四肢癱瘓,二便失禁或尿瀦留。

  臨床檢查:頸部活動受限不明顯,上肢活動欠靈活,雙側脊髓傳導束的感覺與運動障礙,即受壓脊髓節段以下感覺障礙,肌張力增高,反射亢進,錐體束徵陽性。

  影像學檢查:X線攝片顯示頸椎生理曲度改變,病變椎間隙狹窄,椎體後緣脣樣骨贅,椎間孔變小。CT檢查可見頸椎間盤變性,頸椎增生,椎管前後徑縮小,脊髓受壓等改變。MRI檢查可顯示受壓節段脊髓有訊號改變,脊髓受壓呈波浪樣壓跡。

  脊髓型頸椎病應與脊髓腫瘤、脊髓空洞症等疾病鑑別。

  椎動脈型頸椎病 主要症見單側頸枕部或枕頂部發作性頭痛、視力減弱、耳鳴、聽力下降、暈,可見猝倒發作。常因頭部活動到某一位置時誘發或加重,頭頸旋轉時引起眩暈發作是本病的最大特點。椎動脈血流檢測及椎動脈造影可協助診斷,辨別椎動脈是否正常、有無壓迫、迂曲、變細或阻滯。

  X線檢查:可顯示椎節不穩及鉤椎關節側方增生。

  椎動脈型頸椎病應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暈及腦部腫瘤等疾病。

  交感神經型頸椎病 主要症見頭痛或偏頭痛,有時伴有噁心、嘔吐,頸肩部酸困疼痛,上肢發涼發紺,眼部視物模糊,眼窩脹痛,眼瞼無力,瞳孔擴大或縮小,常有耳鳴、聽力減退或消失。心前區持續性壓迫痛或鑽痛,心律不齊,心跳過速。頭頸部轉動時症狀可明顯加重,壓迫不穩定椎體的棘突可誘發或加重交感神經症狀。

  單純交感神經型頸椎病診斷較為困難,應注意與冠狀動脈供血不足、神經官能症等疾病作鑑別。

  治療

  以手法治療為主,配合藥物、牽引、練功等治療。

  理筋手法 理筋手法是治療頸椎病的主要方法,能使部分患者較快緩解症狀。先在頸項部用點壓、拿捏、彈撥、滾法、按摩等舒筋活血、和絡止痛的手法,放鬆緊張痙攣的肌肉;然後用頸項旋扳法,患者取稍低坐位,術者站於患者的側後,以同側肘彎托住患者下頜,另一手託其後枕部,囑患者頸部放鬆,術者將患者頭部向頭頂方向牽引,爾後向本側旋轉,當接近限度時,再以適當的力量使其繼續旋轉5-10度,可聞及輕微的關節彈響聲,之後再行另一側的旋扳。此手法必須在頸部肌肉充分放鬆、始終保持頭部的上提力量下旋扳,不可用暴力,旋扳手法若使用不當有一定危險,故宜慎用,脊髓型頸椎病禁用,以免發生危險;最後用放鬆手法,緩解治療手法引起的疼痛不適感(圖8―3)。

  藥物治療 治宜補肝腎、祛風寒、活絡止痛,可內服補腎壯筋湯、補腎壯筋丸或頸痛靈、頸復康,根痛平沖劑等中成藥;麻木明顯者,可內服全蠍粉,早晚各1.5g,開水調服;眩暈明顯者,可服愈風寧心片,亦可靜脈滴注丹蔘注射液;急性發作,頸臂痛較重者,治宜活血舒筋,可內服舒筋湯。

  牽引治療 通常用枕頜帶牽引法。患者可取坐位或仰臥位牽引,牽引姿勢以頭部略向前傾為宜,牽引重量可逐漸增大到6―8kg,隔日或每日1次,每次30分鐘。枕頜牽引可以緩解肌肉痙攣,擴大椎間隙,流暢氣血,減輕壓迫刺激症狀。

  練功活動 作頸項前屈後伸、左右側屈、左右旋轉及前伸後縮等活動鍛鍊。此外,還可以作體操、太極拳、健美操等運動鍛鍊。

  [預防與調護]

  合理用枕,選擇合適的高度與硬度,保持良好睡眠體位。長期伏案工作者,應注意經常作頸項部的功能活動,以避免頸項部長時間處於某一低頭姿勢而發生慢性勞損。急性發作期應注意休息,以靜為主,以動為輔,也可用頸圍或頸託固定1-2周。慢性期以活動鍛鍊為主。頸椎病病程較長,非手術治療症狀易反覆,患者往往有悲觀心理和急躁情緒。因此要注意心理調護,以科學的態度向患者作宣傳和解釋,幫助患者樹立信心,配合治療,早日康復。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