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中醫婦科 副主任醫師 丁志鴻

  宮頸糜爛是婦科臨床工作中最常用的診斷術語, 多少年來,“宮頸糜爛” 一直被認為是慢性宮頸炎最常見的病理型別, 甚至有人認為它是宮頸癌發病的高危因素,甚至作為宮頸癌前病變去處理。因此困擾著很多女性。近幾年醫學界已經明確:“宮頸糜爛” 不是病。 應該屬於宮頸生理變化。所以廢棄了“宮頸糜爛”這一讓女性恐怖擔心的不恰當的術語。改為“宮頸柱狀上皮異位”。但由於長期習慣成自然,也有很多醫師思想未轉變過來,仍然將“宮頸柱狀上皮異位”。稱其為“宮頸糜爛”,主張用藥干預。
  更有甚者一些民營醫療機構、或在國營、部隊、武警等醫院承包的個體婦科診室,只為經濟利益考慮,對其大做文章,將“宮頸糜爛”說的十分可怕,使婦女對“宮頸糜爛”更加恐慌。所以就接受了給予鐳射、冷凍、微波、電烙等各種物理治療,甚至還包括利普(Leep)刀治療宮頸疾病。這些錯誤治療不僅給健康女性帶來身體的痛苦和經濟損失,還帶來相當嚴重的副作用。年輕、尚未生育的婦女如果用這些物理方法治療,可使宮口粘連不孕,甚至未來妊娠出現“流產或早產”!所謂“宮頸糜爛”的本質是宮頸柱狀上皮外移的生理現象,不是疾病,不需治療。近代研究證明,宮頸糜爛發生機制主要是因為卵巢分泌的雌激素作用於宮頸使鱗、柱交界異位。

  宮頸主要有兩種細胞,一是鱗狀上皮細胞,像魚鱗一樣覆蓋在表面看起來很光滑,一是柱狀上皮細胞,就像立柱一樣,立在宮頸表面顯的發紅。因為受雌激素的影響,頸管的柱狀上皮增生,從宮頸口向外移覆蓋了鱗狀上皮,使該部位的組織呈細顆粒狀的紅色區。僅為單層柱狀上皮所覆蓋,表面平坦;後由於腺上皮過度增生,並伴有間質增生,表面凹凸不平而呈顆粒狀。根據柱狀上皮增生外移的面積大小,在臨床上分為“宮頸糜爛”Ⅰ度、Ⅱ度、Ⅲ度。由於柱狀上皮外移與鱗狀上皮之間形成了鱗柱交界。鱗柱交界可隨雌激素的變化而移動。如新生兒受母體雌激素的影響,可引起新生兒宮頸柱狀上皮外移,稱為先天性宮頸糜爛;妊娠期、以及口服避孕藥可致鱗柱交界外移,稱為生理性宮頸糜爛; 青春期後,由於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增加,刺激柱狀上皮增生使原始鱗柱交界外移至宮頸陰道部,所以,整個宮頸被外移的柱狀細胞覆蓋,形成了所謂的“宮頸糜爛Ⅲ度”。絕經後隨雌激素水平下降,鱗柱交界又退回宮頸管。更年期後很少見到“宮頸糜爛”。
  取消“宮頸糜爛”這一術語,並不意味著取消這一臨床現象。對這一常見的臨床現象如何處理? 由於外移的柱狀上皮,以及轉化區在形成過程中,柱狀上皮的抵抗力較弱,容易合併感染。首先,應行宮頸細胞學篩查,有條件者可行HPV檢測,根據篩查結果決定是否行陰道鏡檢查及活檢,排除CIN及宮頸癌。對充血、水腫明顯者,尤其是觸之易出血,宮頸管有膿性分泌物者,需注意有無沙眼衣原體、淋病奈瑟菌感染。此外,需注意有無黏液膿性宮頸管炎的可能。近年來,黏液膿性宮頸管炎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宮頸管膿性分泌物塗片革蘭染色,中性粒細胞>30/高倍視野,對診斷有幫助。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