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放射科 主治醫師 鄭向東

  1、什麼是介入治療?
  您也許知道內科的藥物治療、外科的手術治療、放療科的放射治療……可是不一定聽說過介入治療。什麼是介入治療呢?介入治療是是利用現代高科技手段進行的一種微創性治療--就是在醫學影像裝置的引導下,將特製的導管、導絲等精密器械,引入人體,對體內病態進行診斷和區域性治療。介入治療應用數字技術,擴大了醫生的視野,藉助導管、導絲延長了醫生的雙手,它的切口(穿刺點),僅有米粒大小,不用切開人體組織,就可治療許多過去無法治療、必須手術治療或內科治療療效欠佳的疾病,如腫瘤、血管瘤、各種出血等。介入治療具有不開刀、創傷小、恢復快、效果好的特點。
  2、介入治療學:
  介入治療學是20世紀70年代開始發展起來的一門醫學影象學和臨床治療學相結合的新興邊沿學科,有學者謂之與內科、外科並列的三大診療技術。由於其近10幾年的迅速發展,對許多以往臨床上認為不治或難治之症,介均開闢了新的有效治療途徑。尤其在腫瘤的診療方面,介入放射學日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目前,介入治療已成為現代醫院臨床治療的主要手段之一,並將成為21世紀最有發展前途的臨床醫學專科之一。介入治療的醫生已能把導管或其他器械,介入到人體幾乎所有的血管分支和其他管腔結構(消化道、膽道、氣管、鼻 管等),以及某些特定部位,對許多疾病實施侷限性治療。如腫瘤,介入治療可將幾種最有效的抗癌藥搭配在一起,通過導管技術找到腫瘤的供養動脈,把抗癌藥和栓塞劑直接注入腫瘤組織。這種療法主要有兩大優勢:一方面將高濃度的藥物直接作用於區域性,發揮最大的抗腫瘤作用,對全身毒副作用小,使絕大部分患者能接受治療;另一方面,將腫瘤的供血血管阻塞,使腫瘤失去血供「餓死」。這種化療性栓塞技術,特別適用於那些失去手術機會或不宜手術的肝、肺、胃、腎、盆腔、骨與軟組織惡性腫瘤。

  3、介入治療的適應證:
  介入治療中的栓塞療法,對各種良性腫瘤,如肝血管瘤等,有很高的治癒率;對各種出血性疾病,如支氣管擴張或肺癌引起的咯血、口腔出血,婦產科疾病或產後引起的大出血,外傷所致的內臟出血等,有著立竿見影的止血效果,已基本取代手術治療。人體有許多"管道",除了分佈十分廣泛的血管分支外,還有食管、氣管、膽管、輸尿管、鼻 管等各種管道。人體管道的狹窄所引起的疾病很多,如血管狹窄會引起高血壓、食管狹窄會引起吞嚥困難、膽道狹窄會引起梗阻黃疸……,這些窄了的管道靠吃藥是難以疏通的,而手術又創傷大、風險大。介入治療可以利用球囊擴張狹窄的管道,也可以在管腔中置金屬支架建立人工管道。以支架治療腎動脈狹窄為例,治療時,醫生穿刺股動脈後,在高清晰度X線機引導下,將特製的導管置入腎動脈狹窄處,然後推出壓縮在導管內的支架;支架在一經推出,即膨脹到原設計尺寸,並穩定、均勻地撐開狹窄處;血管通暢後,就能有效地改善腎臟的血液迴圈。
  4、目前發展介入治療的主要專案
  (1)消化系統--肝、胃、胰、腸等部醫惡性腫瘤的介入化療和栓塞術;食管、膽道良惡性狹窄和梗阻的擴張和支架治療;肝血管瘤、肝囊腫、脾功能亢進的介入栓塞治療。

  (2)呼吸系統--肺癌的介入化療和栓塞術;咯血的介入栓塞治療;氣道良惡性狹窄,梗阻的擴張和支架治療。
  (3)迴圈系統--動、靜脈狹窄的擴張和支架治療;急、慢性外周動、靜脈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療;外周動脈瘤、海綿狀血管瘤的栓塞治療。
  (4)神經系統--腦血管病(動脈瘤、動靜脈畸形、海綿竇瘻等)的栓塞術;腦血栓形成急性期的溶栓術。
  (5)骨與軟組織系統--骨與軟組織惡性腫瘤的介入化療和栓塞術;椎體成形術(針對骨質疏鬆、轉移性腫瘤引起的椎體塌陷和椎體血管瘤);椎間盤突出的介入治療;股骨頭無菌性壞死的介入治療。
  (6)泌尿生殖系統--腎、盆腔、乳腺惡性腫瘤的介入化療和栓塞術;子宮肌瘤的血管內的栓塞術;,腎囊腫的介入治療,盆腔出血的介入治療。
  由此可見,隨著臨床醫學的不斷進步和現代科技的不斷髮展,介入療法無疑能給人類征服頑疾帶來新的曙光,同時為人類生命科學的發展發現了廣闊的前景。
  5、惡性腫瘤的血管性介入治療:
  惡性腫瘤的血管性介入治療包括腫瘤動脈栓塞術和化療栓塞術。選擇性動脈灌注化療雖是治療實質性惡性腫瘤的重要方法,但是仍存在著灌注藥物從給藥器官快速代謝、排洩及不能顯著降低全身正常組織細胞毒副作用等特點。70年代開始採用選擇性動脈栓塞術栓塞腫瘤供血動脈,即採用血管栓塞劑,如明膠海綿、不鏽鋼圈、自體血凝塊等暫時或永久地阻斷腫瘤供血動脈,使瘤體體積縮小,利於手術切除和減少術中出血。對不能手術的晚期惡性腫瘤患者並用動脈灌注療法,可起到較好的姑息治療效果,緩解病人的疼痛和出血症狀,延長生存時間。但是,這些栓塞方法一般栓塞在較大的動脈及分支,短時間內易形成側支迴圈使腫瘤組織恢復供血,治療效果仍欠滿意。近10幾年來,許多學者在新的藥物劑型,即藥物載體方面進行了研究,將抗癌藥物和栓塞劑有機結合在一起注入靶動脈,既栓塞腫瘤組織末梢分支,阻斷血供,又可緩慢釋放化療藥物起到區域性化療作用,並且可顯著降低體迴圈的藥物濃度,減少全身化療毒性,稱之為化療栓塞術,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化療栓塞術的理論基礎是將栓塞所致的腫瘤缺血作用和化療藥物的抗腫瘤作用相結合,達到殺死腫瘤組織的目的。其協同作用的主要優越性是提高區域性藥物濃度和延長區域性藥物作用時間,同時降低全身藥物濃度,減少毒副作用。
  惡性腫瘤化療栓塞術存在一定的副反應和併發症:惡性腫瘤化療栓塞術的副反應和併發症有二大方面:一是一般介入技術所致併發症和化療藥物的副反應;二是栓塞術所致併發症,主要有以下3個方面:
  ①栓塞後綜合徵:可發生於大多數腫瘤栓塞術後,原因通常認為是器官缺血、水腫和腫瘤組織壞死。主要表現為噁心、嘔吐、發熱、疼痛和麻痺性腸淤血等。發熱通常不超過38攝氏度,嚴重者可有高熱,1周內可逐漸恢復正常,對有高熱持續不退應注意有無感染髮生。疼痛在注射栓塞劑當時即可發生,嚴重時不得不中止栓塞。處理措施包括給予鎮痛、止吐藥物,吸氧等對症處理。為防止感染可於術前、術後使用廣譜抗生素。
  ②誤栓和異位栓塞:導管不能超選擇插管、栓塞劑選擇不當、注射造影劑壓力過高等原因可以造成栓塞劑反流,誤栓其他器官。栓塞的靶動脈與其他器官有側支迴圈可造成異位栓塞。如腦、肺梗死,面板、膽囊、腸道、神經和肢體等部位缺血壞死。預防和處理措施有:a、栓塞前進行詳細地血管造影,觀察有無其他正常臟器側支血管或動靜脈瘻,如有應儘量進一步超選擇插管至靶動脈,或採用較大近端栓塞劑堵塞側支血管或動靜脈瘻。B、選擇合適的栓塞劑和栓塞技術。C、如果發生誤栓或異位栓塞,應立即給予擴張血管、抗凝血、激素等藥物,以減少組織梗死的範圍和程度。
  ③感染和膿腫形成:較少見,原因多為栓塞後腫瘤組織壞死液化,加上手術器械、導管和栓塞劑消毒不嚴或未嚴格無菌操作。預防措施是嚴格按無菌術操作,栓塞劑必要時高壓滅菌處理,術前和術後使用廣譜抗生素預防等。一旦膿腫形成,應採用經皮穿刺引流術治療。
  6、惡性腫瘤非血管性介入治療:
  經皮非經血管介入診療是在醫學影象裝置如X射線、CT、B超、MRI的導引下,利用各種器械,通過血管以外的途徑,如經人體生理腔道的自然開口或直接穿臟器,對許多疾病進行診斷和治療的技術。近年來隨著裝置和器械的進步,臨床應用範圍愈來愈廣泛,技術也日益完善。經皮非經血管介入技術對腫瘤的診斷和治療具有安全、有效、併發症少等優點。目前,國內許多大、中型醫院都相繼開展了此項技術,並在某些方面已接近國際水平。腫瘤非血管介入診療技術主要包括經皮穿刺活檢技術和經皮穿刺造影技術,前者已應用到全身各部位腫瘤性疾病的診斷和鑑別診斷,後者主要應用與膽道系統和泌尿系統梗阻的診斷。
  非血管介入治療技術的應用則涉及全身各個系統。如消化系統的食管、胃十二指腸、結腸、膽道惡性狹窄球囊導管擴張並支架置入術,胃造瘻術,肝癌B超、CT導引下藥物直接注射療法;呼吸系統肺癌直接穿刺注藥或直流電療法,氣管支氣管惡性狹窄的金屬內支架治療,惡性胸腔積液的腔內灌注療法;泌尿系統經皮腎造瘻和支架引流術治療輸尿管惡性梗阻,膀胱癌腔內灌注療法;中樞神經系統顱咽管瘤抽吸、交感神經阻斷術;MRI導引下經皮鐳射切除深部惡性腫瘤等。
  正確選擇引導裝置和技術是介入治療的關鍵,無論經皮活檢術,還是經皮內外引流和支架置放術,均需方便和準確無誤的引導才能保證手術的成功。經皮非經血管技術的導引方法有透視、B超、CT、MRI。導引方法的選擇原則取決於病變的部位、治療目的和採用的介入技術,術前可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