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放射科 主治醫師 王國傑

  介入放射學屬微創醫學的範疇,是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以 Seldinger技術為基礎而發展起來的。它的定義為:以影像診斷學為基礎,並在影像裝置的導向下,利用經皮穿刺和導管技術等,對一些疾病進行非手術治療或者用以取得組織學、細菌學、生理和生化材料,以明確病變性質。

  介入放射學的導向裝置主要為X線電視透視、超聲、CT和MRI。根據導向裝置的不同,可分為 X線介入技術、B超介入技術和 CT介入技術。由於MRI可立體成像和實時顯示,故在顱內膿腫、囊腫和血腫的引流、腫瘤微創治療和穿刺活檢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並形成MRI介入技術。

  介入放射學的技術主要包括:①成形術;②栓塞術;③動脈內藥物灌注術;④經皮穿刺體腔減壓術;⑤經皮針刺活檢術;③消融術等。按照介入治療的途徑不同,它可分為血管和非血管性介人技術。血管介入技術是指在血管內進行的治療和診斷性操作,對實體良、惡性腫瘤的術前栓塞或姑息性治療,可降低手術風險或延長患者生命;對血栓的溶栓和清除、內科性內臟器官消除功能治療、風溼性二尖瓣狹窄及冠狀動脈狹窄成形術、心臟電消融術、先天性動脈導管未聞栓塞術、房間隔或室間隔缺損修補術等,其治療效果能與外科手術相媲美,甚至在某些方面取代了外科手術治療。

  非血管介入技術是指在血管以外進行的治療和診斷性操作,它是以經皮穿刺體腔減壓術和經皮針刺活檢術等為基礎,包括經皮穿刺膽道引流術、取石術、肝腎囊腫硬化和膿腫引流術、經口食管胃腸道狹窄擴張術、經皮腎穿引流術及輸尿管成形術、抽液和採集細胞標本等。近年來,由於操作器械的改進和創新,新技術的發展,特別是支架(stent)技術的出現,使某些疾病的介人治療效果更為肯定,它所涉及的治療範圍還在不斷擴大。

  介入放射學的發展使得放射科的職能由過去以診斷為主發展到診治並重的新階段,使放射科成為真正的臨床科室。介入放射學以微創的特點和肯定的治療效果,使它今天成為和內科、外科並列的三大治療學之一。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