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骨科2(關節外科) 主任醫師 彭昊

  人工全髖置換或人工股骨頭置換是治療老年人股骨頸骨折、股骨頭壞死等疾病的常用方法,但術後患者臥床時間長,容易導致關節僵硬、肌肉萎縮、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等嚴重併發症,術後護理難度大。

  人工全髖置換或股骨頭置換術後應注意什麼呢?

  1、注意患肢血運情況。觀察患肢面板溫度、色澤、腫脹情況,及有無異常感覺、有無被動牽拉足趾痛等,及時發現血栓形成的跡象,防止下肢靜脈血栓形成。保持正確體位,防止外旋、內收,避免股骨頭脫出。保持引流通暢,同時觀察引流液的色、量等。

  2、加強基礎護理。由於術後臥床時間長, 各種活動受限,患者易發生壓瘡、墜積性肺炎和尿路感染等併發症,因此要做到:

  ①保持床鋪乾燥平整,定時按摩受壓部位,臀部墊涼液墊,每2h更換一次,按時更換體位;

  ②鼓勵患者進行深唿吸、咳嗽,並給予拍背、超聲霧化吸入;

  ③指導患者多飲水,定時排尿,避免尿瀦留。

  3、加強營養。多數患者年齡大,體質差,手術時間長,因此在手術後給予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食物,以提高機體抵抗力。必要時靜脈點滴脂肪乳、白蛋白、氨基酸等。

  4、預防便祕。

  ①保證足夠的飲水量,多食水果蔬菜;

  ②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

  ③每日數次按摩腹部;

  ④有便祕傾向者可口服蜂蜜,排便困難時可給予緩瀉劑或肛注開塞露。

  5、防治感染。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手術部位深,暴露面積大,組織損傷也大,術後創傷反應增加,感染機會增多。預防措施:

  ①嚴格骨科3天備皮法,絕對無面板劃痕。

  ②術前術後常規使用抗生素。

  ③患側臀部不作肌肉注射。

  ④控制潛在感染,特別是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至正常後方可手術。

  ⑤積極治療體內原發感染,待感染完全控制後方可手術。

  ⑥術前作好房間消毒工作,防止交叉感染。

  ⑦術後創腔內持續負壓引流管要妥善固定,慎防滑脫,保持引流通暢,及時排出創腔內的滲血、滲液,以防內源性感染及逆行感染。

  6、疼痛與假體鬆動。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後發生患髖疼痛率較高。早期預防措施:

  ①對陳舊性骨折患者應重視骨折後至術前這一時期功能鍛鍊,防止肌肉萎縮,確保術前肌力強度。

  ②無論新鮮或陳舊骨折術後均要早期合理功能鍛鍊。

  ③指導患者早期術後離床活動,待關節囊及周圍軟組織癒合,髖關節已相對穩定後即可扶拐下床活動,時間以3周為宜。

  ④指導患者術後不宜過早負重,一般術後4~6周待複查X線片後遵醫囑棄拐行走。遠期預防措施:遠期疼痛預防應重視指導患者出院後合理使用和加強置換關節的保護。

  可採用以下三點保護措施:

  ①避免重體力勞動和持扛重物。

  ②避免劇烈運動和患肢單腿直立。

  ③儘可能不做下蹲運動和盤腿運動。

  7、保證正確的體位,防止關節脫位。術後患者取平仰位,患肢用墊枕抬高15~20°。同時保持外展15~30°,中立位,用面板牽引或穿“丁”字鞋固定,翻身應使髖部及膝部在同一水平線上,並且患側向健側翻身,雙腿間墊軟枕預防髖關節意外脫位。

  8、出院指導。術後恢復較長,應積極做好出院指導,指導患者繼續進行患肢股四頭肌收縮,功能鍛鍊應循序漸進。術後6周不要交叉雙腿,健側臥位時雙腿之間要夾一枕頭。不要坐沙發和矮椅子,不要翹二郎腿,坐椅子時不要將身體傾斜。避免彎腰及曲髖超過90°的動作。術後1~2周患肢可逐漸負重,適當下床拄拐活動。6個月避免患肢外旋內收並逐漸增加肌肉和關節活動時間和強度,通過準確有效的功能鍛鍊,儘早恢復肢體功能。

  人工股骨頭置換術的目的是解除患者髖關節的疼痛,恢復髖關節的功能。在圍手術期應做好相關知識的宣教、心理護理,並進行適應性訓練,充分做好各項術前準備;術後嚴密觀察肢體血運,保持引流管通暢,保持正確體位,加強術後併發症的觀察與預防,是保證手術成功的關鍵。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