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疼痛科 主治醫師 肖林

  【病史採集】
  1、易患因素:髖臼發育不良、醫源性因素、股骨頭病變、髖關節創傷、內分泌異常和代謝障礙、年齡、體質、遺傳。
  2、症狀
  (1)、疼痛:疼痛是該病的主要症狀,也是導致功能障礙的主要原因。特點為隱匿發作、持續鈍痛,多發生於活動以後,休息可以緩解。隨著病情進展,關節活動可因疼痛而受限,甚至休息時也可發生疼痛。睡眠時因關節周圍肌肉受損,對關節保護功能降低,不能和清醒時一樣限制引起疼痛的活動,患者可能疼醒。
  (2)、晨僵和粘著感:晨僵提示滑膜炎的存在。但和類風溼關節炎不同,時間比較短暫,一般不超過30分鐘。粘著感指關節靜止一段時間後,開始活動時感到僵硬,如粘住一般,稍活動即可緩解。上述情況多見於老年人、下肢關節。
  (3)其他症狀:隨著病情進展,可出現關節攣曲、不穩定、休息痛、負重時疼痛加重。由於關節表面吻合性差、肌肉痙攣和收縮、關節囊收縮以及骨刺等引起機械性閉鎖,可發生功能障礙。
  【物理檢查】
  1、全身檢查: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神智、體位、面色、全身系統檢查。
  2、專科檢查:
  (1) 脊柱外形:生理曲度加大或畸形。
  (2)壓痛點:腰椎棘突及棘突旁壓痛。
  (3)腰部活動度:腰部各方向不同程度受限,晨起明顯,活動後稍緩解。

  (4)4字試驗陽性。
  【輔助檢查】
  1、實驗室檢查:血、尿常規、血脂、血糖、肝腎功能、電解質、血沉、HLA-B27、CRP、RF等。
  2、 腰椎平片:骶髂關節軟骨下骨緣模糊,骨質糜爛,關節間隙模糊,骨密度增高及關節融合。通常按X線片骶髂關節炎的病變程度分為5級:0級為正常;Ⅰ級可疑;Ⅱ級有輕度骶髂關節炎;Ⅲ級有中度骶髂關節炎;Ⅳ級為關節融合強直。脊柱的X線表現有椎體骨質疏鬆和方形變,椎小關節模糊,椎旁韌帶鈣化以及骨橋形成。晚期廣泛而嚴重的骨化性骨橋表現稱為“竹節樣脊柱”。恥骨聯合、坐骨結節和肌腱附著點(如跟骨)的骨質糜爛,伴鄰近骨質的反應性硬化及絨毛狀改變,可出現新骨形成。
  3、骶髂關節CT:骶髂關節密度增高、關節間隙模糊、骨質輕度糜爛、明顯破壞及關節融合。4、同位素骨掃描:同位素骨掃描不能用以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症,但在鑑別診斷骨腫瘤,強直性炎柱炎和椎間盤炎是很有意義的。
  4、骶髂關節MRI:軟骨下脂肪堆積;骨髓水腫;軟骨不規則增粗、扭曲,軟骨表面不規則、碎裂;骨侵蝕。
  5、超聲影像學:適於肌腱受累、肌腱端炎、滑膜炎、滑囊炎、囊腫及關節面軟骨和軟骨下骨的糜爛、侵蝕等病變的診斷。經超聲引導下經皮穿刺引流術及藥物注射等治療性檢查,尤其適用於處於深部的髖關節,或者是結構複雜及區域性血流豐富的關節。

  【診斷】
  修訂的紐約標準(1984年):①下腰背痛的病程至少持續3個月,疼痛隨活動改善,但休息不減輕;②腰椎在前後和側屈方向活動受限;③胸廓擴充套件範圍小於同年齡和性別的正常值;④雙側骶髂關節炎Ⅱ~Ⅳ級,或單側骶髂關節炎Ⅲ~Ⅳ級。如果患者具備④並分別附加①-③條中的任何1條可確診為強直性脊柱炎。
  【鑑別診斷】
  1、非特異性腰背痛:大多數腰背痛都是此類患者,該類疾病包括:腰肌勞損、腰肌痙攣、脊柱骨關節炎、寒冷刺激性腰痛等,此類腰痛類疾病沒有AS的炎性腰背痛特徵,進行骶髂關節X線或CT檢查以及行紅細胞沉降率、C反應蛋白等相關化驗容易鑑別。
  2、臀肌肌筋膜炎:本病常出現單側臀上部疼痛,需要和AS進行鑑別。但該病疼痛程度不重,一般不引起行動困難,無臥久加重的特點,炎性指標均正常,骶髂關節不會出現病變。
  3、腰椎椎間盤脫出:椎間盤脫出是引起炎性腰背痛的常見原因之一。該病限於脊柱,無疲勞感、消瘦、發熱等全身表現,所有實驗室檢查包括血沉均正常。它和AS的主要區別可通過CT、MRI或椎管造影檢查得到確診。
  4、髂骨緻密性骨炎:本病多見於青年女性,其主要表現為慢性腰骶部疼痛和發僵。臨床檢查除腰部肌肉緊張外無其他異常。診斷主要依靠X線前後位平片,其典型表現為在髂骨沿骶髂關節之中下2/3部位有明顯的骨硬化區,呈三角形者尖端向上,密度均勻,不侵犯骶髂關節面,無關節狹窄或糜爛,故不同於AS。該病無明顯坐久、臥久疼痛的特點,且接受非甾體類抗炎藥治療時不如AS那樣療效明顯也是兩種疾病的鑑別點。對於一些女性AS早期的患者,和本病較難鑑別,骶髂關節MRI檢查可能有一定幫助,但仍需綜合臨床情況判斷,對於較難鑑別的患者建議隨訪觀察。
  【治療原則】
  AS尚無根治方法。但是患者如能及時診斷及合理治療,可以達到控制症狀並改善預後。應通過非藥物、藥物和手術等綜合治療,緩解疼痛和發僵,控制或減輕炎症,保持良好的姿勢,防止脊柱或關節變形,以及必要時矯正畸形關節,以達到改善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目的。
  1、一般治療: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疾病知識的教育;勸導患者要謹慎而不間斷地進行體育鍛煉;站立時應儘量保持挺胸、收腹和雙眼平視前方的姿勢;減少或避免引起持續性疼痛的體力活動;炎性關節或其他軟組織的疼痛選擇必要的物理治療(熱療、水療、紅外線、超短波、電刺激等)。
  2、藥物治療:①非甾體抗炎藥:這一類藥物可迅速改善患者腰髖背部疼痛和發僵,減輕關節腫脹和疼痛及增加活動範圍,無論早期或晚期AS患者的症狀治療都是首選的。②柳氮磺吡啶:該藥可改善AS的關節疼痛、腫脹和發僵,並可降低血清IgA水平及其他實驗室活動性指標,特別適用於改善AS患者的外周關節炎,並對本病併發的前色素膜炎有預防復發和減輕病變的作用。③甲氨蝶呤:活動性AS患者經柳氮磺吡啶和非甾類抗炎藥治療無效時,可採用甲氨蝶呤。④來氟米特:本藥對AS的外周關節炎療效較佳,有個別報道亦能減輕骶髂關節炎症的進展,該藥在臨床上主要用於AS的脊柱外表現的治療。⑤糖皮質激素。⑥中醫中藥:中國傳統的鍼灸療法及中藥對AS有一定治療作用。
  3、生物製劑:所謂生物製劑即選擇性地以參與免疫反應或炎症過程的分子或受體為靶目標的單克隆抗體或天然抑制分子的重組產物。生物製劑針對風溼病的發病機制,比傳統免疫抑制治療更具特異性,從理論上講,有可能從根本上控制疾病的進展,而不對正常的抗感染免疫產生影響。該類藥物的出現使AS等風溼性疾病的治療進入到一個嶄新的階段。越來越多的證據以及臨床實踐證實抗腫瘤壞死因子(TNF)-α類生物製劑對AS以及脊柱關節炎具有很好的療效,且發現該類藥物對AS及脊柱關節炎的療效要優於對類風溼關節炎的療效。目前,國內已經上市了三種類型的抗TNF-α生物製劑。即依那西普(Etanercept)、英夫利西單抗(Infliximab)、阿達木單抗(Adalimumab)。上述三種抗TNF-α生物製劑均有起效快(幾小時到24小時),療效好的特點。大多數患者的病情可迅速獲得顯著改善,如晨僵、腰背痛、外周關節炎、肌腱末端炎、擴胸度、ESR和CRP等,應用一段時間後,患者的身體功能及健康相關生活質量明顯提高,特別是可使一些新近出現的脊柱活動功能障礙得到恢復。
  4、骶髂關節介入治療:在CT引導下行病變骶髂關節抗炎藥注射治療,有副作用小、用量少、療效確切等優點,但僅對系統治療3個月以上,風溼活動基本控制;X線提示Ⅰ、Ⅱ度骶髂關節炎病變患者效果好。
  5、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髖關節受累引起的關節間隙狹窄、強直和畸形是本病致殘的主要原因。對於髖關節間隙出現明顯狹窄或股骨頭壞死變形的患者,為了改善患者的關節功能和生活質量,可考慮進行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置換術後絕大多數患者的關節痛得到控制,部分患者的功能恢復正常或接近正常,置入關節的壽命90%達10年以上。對於脊柱前屈或側彎畸形較為嚴重導致明顯生活障礙,如:行走時無法看到前方几米外的路,此類患者可考慮脊柱椎體截骨糾正畸形,但該類手術風險較大,可能使脊髓受損而導致下肢截癱,因此對於脊柱畸形並不非常嚴重者不建議手術矯正,應在內科積極治療下進行體療康復鍛鍊,亦可一定程度地減緩或抑制畸形的發展。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