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心臟外科 主治醫師 楊崛聖

  隨著冠心病的發病率不斷地增高,國人對於“冠心病”的瞭解也逐漸增多。從最初的談虎色變到如今廣泛為人所知。但是,隨著瞭解與認識的加深,人們又出現了新的困惑:冠心病的治療,是支架植入手術好,還是冠脈搭橋手術好?

  冠心病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簡稱。簡單的說,就是供應心臟血液的血管出現了狹窄或是堵塞。由於心臟需要持續跳動,供應心臟給養的通道就顯得尤為重要。,一旦冠狀動脈堵塞,就會造成心肌供血不足。輕者出現心絞痛,重者發生心肌梗塞危及生命。

  理論上,在冠狀動脈出現狹窄或者堵塞的肇始就給予溶栓、抗凝等處理可以恢復心臟的血液供應;實際治療中往往已經錯過了溶栓的時機或是病變本身較為嚴重,僅僅藥物治療無法達到滿意效果。因此,除了使用藥物治療以外,現代醫學已經開始使用物理手段設法將血液送到缺血部位的心肌,使其重新得到灌注。這種物理手段即稱之為手術,也就是目前已經得到認可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手術方法: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冠脈搭橋術 CABG)和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PCI)。

  支架植入術的原理是在介入(X線透視)下,通過股動脈或者其他動脈,將導管置入冠狀動脈,找到並開通堵塞的血管,再以人工支架撐開血管防止再狹窄,目前常見植入1-3枚支架。病人只需在區域性麻醉下完成手術,手術全程病人意識清楚。有時意識會給予鎮靜藥物以減少恐懼感,並讓病人更加平穩地渡過整個手術過程。支架植入術手術創傷小,術後1-2天病人即可下床活動,恢復良好的患者可於術後1周內康復出院。

  與支架植入術不同,冠脈搭橋手術通過建立第二條通道繞過堵塞血管來解決血管堵塞問題。目前常選用自體的胸廓內動脈(位於胸骨後)、橈動脈(位於前臂)和大隱靜脈(位於下肢)作為橋血管。自體血管的通暢率高於支架,尤其是動脈血管的遠期通暢率遠高於其它材料。冠脈搭橋手術目前分為“心臟停跳下冠狀動脈搭橋術”和“不停跳下冠狀動脈搭橋術”兩種。所有的搭橋術全部在全身麻醉下施行,一般採用胸骨正中切口。根據冠狀動脈病變的範圍決定搭橋的方式及數目,目前常見搭3-6支血管橋。搭橋手術後恢復期約需7-10天,恢復順利的患者一般都在10日內出院。“心臟停跳下冠狀動脈搭橋術”和“不停跳下冠狀動脈搭橋術”各有適應症。對於冠心病合併心臟瓣膜病、室壁瘤等患者,必須使用“心臟停跳下冠狀動脈搭橋術”。對於高齡等其他患者,一般認為“不停跳下搭橋術”能減少對患者的損傷。總體而言,由於“不停跳搭橋術”沒有體外迴圈,其損傷相對較小。

  與支架植入術相比,冠脈搭橋術的恢復週期長,手術副損傷多,刀口疤痕明顯,許多患者及家屬因此害怕甚至排斥冠脈搭橋手術。這種糾結與排斥的心態時常在診療中體現出來。實際上,這種糾結與排斥是不需要的。臨床對於治療方式的選擇,都遵循著嚴格的指南規定。

  冠脈搭橋術常適用於三支病血管變(主要冠脈均存在狹窄)、左主幹病變(最重要冠狀動脈狹窄)和類左主幹病變。如果冠心病合併其他心臟疾病(心臟瓣膜病或先天性心臟病),介入手術無法同期解決,則需要行心臟停跳冠脈搭橋術。最新的歐洲冠心病治療指南甚至建議:合併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冠心病患者推薦行冠脈搭橋術。但是對於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由於心肌受損嚴重,原則上不行冠脈搭橋術,需要等冠心病穩定1個月後再行手術治療。

  支架植入術常用於急診開通病變冠脈,一般多應用於單支或兩支病變,簡單、快速、微創是其的特點。由於支架本身的原因,一般不會使用多支支架連續使用的方式開通血管,對於三支病變患者,支架植入術的遠期效果不如冠脈搭橋術;而對於左主幹病變患者,支架植入術的風險則大於冠脈搭橋的風險。三支病變由於身體或其他原因不能耐受冠脈搭橋術者,才可以嘗試行支架植入術治療冠心病。

  因此,衡量優劣並不是單單以外科副損傷為標準,而是因人而異,因病情而異,綜合遠期效果與手術風險等因素加以判斷。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不應當是病友的心結,而應該是所有醫務工作者依據治療指南而進行的本職工作。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