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心血管科 主任醫師 史大卓

  黃芪一藥在臨床各科中被廣泛應用,素有“十藥八芪”之稱。先說說黃芪名字的由來,黃芪用藥部分為根部,切開後呈現黃白色,故黃芪的黃字由顏色來命名。芪,在古代本草中為“耆”,是年長的意思,秦漢時期人們可能認為此藥補氣第一,是補氣藥當中的長者,故取名為黃耆,後來便於書寫,改名黃芪。
  黃芪產於內蒙古、山西、甘肅、黑龍江等地,藥用乾燥根部。栽培或野生。味甘,性溫。歸肺、脾經。功效為補氣固表、利尿託毒、排膿、斂瘡生肌。

  作用發揮
  黃芪主要從2個方面發揮治療冠心病的作用。
  1、有補氣之功
  冠心病在中醫屬“胸痺”範疇。冠心病患者多因勞累、寒冷誘發起病,動則耗氣,寒則傷陽,心陽不足是其病機的主要方面。冠心病患者不論是血瘀、氣滯、陽虛或陰虛等不同證型,其中皆有氣虛的病理變化。因此,
  冠心病的治療應重在補氣。“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心氣是推動血液迴圈的基本動力”。難經雲:“損其心者,調其營衛”,中焦脾胃氣旺,營血得以化生。黃芪補氣歸歸肺、脾經,善補營衛之氣,在冠心病治療中最為重要。
  2、有脫毒化腐生肌之效
  部分冠心病患者冠狀動脈病變嚴重,如冠狀動脈三支病變不能採用經皮冠狀動脈介入(PCI)或冠狀動脈搭橋術(CABG)治療;或經PCI或CABG後血管再次狹窄而只能採取內科藥物治療以促進心肌組織毛細血管新生和側枝迴圈開放來增加心肌血液灌注。傳統醫學中化腐生肌法是外科瘡瘍疾病的常用治法之一,其法不僅促進新生肉芽的增長,還能促進血管的新生。因此,臨床治療冠心病時可用化腐生肌法增加冠狀動脈毛細血管新生,從而促進冠脈側枝迴圈的建立。《本經疏證》言:“黃芪一源三派,浚三焦之根,利營衛之氣,故凡營衛間阻滯,無不盡通,所謂源清流自潔者也。”可見黃芪除有補氣功效外,亦有脫毒化腐生肌的作用。重用生黃芪30-60g,可達化腐生肌的功效。

  病案小舉
  當然治療冠心病單純用黃芪一味藥是遠遠不夠的。讓我們先看看一例冠心病患者的情況。患者男,62歲,2014年5月13日初診。患者2010年11月6日突感心胸憋悶,全身乏力,大汗淋漓。當地醫院診斷為“冠心病”。行造影示:左前降支中段狹窄70-80%,右迴旋支,左迴旋支狹窄50-70%。內科予西藥常規治療。目前患者每因勞累或天氣變化時自覺心前區憋悶,平素氣短,乏力,怕冷,吶食不香,大便稍稀,眠可,舌體胖,質暗苔白厚膩,舌根稍黃,脈沉細弦。此中醫診斷為胸痺,辯證氣虛瘀痰互阻。治法:益氣活血化痰。方藥:生黃芪30g,紅景天30g,瓜蔞皮30g,薤白20g,半夏10g,藿香15g,川芎15g,紅花15g,丹蔘15g,赤芍20g,炒白朮15g,黃連5g。12劑,水煎服,每日一劑。服藥12劑後胸悶、氣短症狀好轉,服藥24劑後,患者病情穩定,胸悶、氣短、乏力消失,進行一般體力活動已經不受影響。
  上述患者平素心陽不足,脾氣虛弱,水飲痰濁等陰邪乘虛上乘陽位,邪正相搏,胸陽閉阻,引起心前區不適、胸悶等症。除心陽不足,脾氣虛弱的表現外,尚有舌質暗,舌根苔黃膩,舌下靜脈明顯等痰瘀互阻化熱之徵,故以益氣活血化痰除熱為法。除用黃芪配伍川芎,紅花,丹蔘,赤芍等活血化瘀之品外,還需配伍瓜蔞、薤白、藿香等辛燥之品去除體內痰溼。“脾乃生痰之源”,配伍白朮以健脾,升降氣機,以利於祛痰、化痰並防痰溼內生。痰瘀互阻化熱,配伍少量黃連清除中焦溼熱。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