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骨傷科 主任醫師 盧敏

  跟痛症是由於長期站立行走、劇烈活動,致足跟部的脂肪墊、滑囊、腱膜、韌帶受到牽拉損傷,區域性充血水腫,產生無菌性炎症,日久產生瘢痕、攣縮,區域性應力改變,引起跟骨附著點處不斷鈣化、骨化,形成骨刺。本病始見於清・劉恆端《經歷雜論・諸痛論》祖國醫學多認為本病乃年老體衰,肝腎不足所致本病多見於40~60歲的中老年及肥胖之人,可單側或雙側發病。其起病隱襲,病程較長,中醫稱之為“足跟痺”。

  【診斷要點】

  通常無外傷史,起病緩慢,可有數月或數年的病史,疼痛多發生在一側或兩側。病人訴疼痛呈灼痛狀,隨著病程的推移疼痛逐漸加重,尤其在負重爬樓或跑步、跳躍後出現。

  1、多發於中老年人,多見於肥胖者,男性多見。

  2、足跟底面疼痛,清晨剛站立或行走時加重,行走片刻後減輕,行走過久後又加重。

  3、足跟脂肪墊炎或萎縮者,其壓痛點在足跟負重區偏內側處,壓痛明顯,有時可觸及皮下的脂肪墊纖維塊。嚴重者區域性面板變軟,感覺過敏。

  4、跖筋膜炎者,壓痛點侷限於跟骨跖筋膜附著處,特別是內側,封閉後可明顯減輕或消失。

  5、跟骨骨刺者,當壓痛點與x線攝片顯示骨刺位置相一致時有一定意義,但骨刺引起疼痛者僅為少數,只有斜向前下方的骨刺在臨床可能引起症狀。

  6、X線攝片可顯示跟骨有大小不一的骨刺,特別是在跖筋膜起點處。

  【病因病機】

  跟痛症多發生於40~60歲得中、老年肥胖者,多為老年肝腎不足或久病體虛,氣血衰少,經脈懈惰,加之體態肥胖,體重增加,久行久站造成底部面板、皮下脂肪、跖筋膜負擔過重。跟骨由海綿樣鬆質骨構成,髓腔內靜脈竇大,且跟骨處於身體最低處,受重力影響,動脈易注入而靜脈迴流困難⋯1;隨年齡增加,機體內分泌失調,跟骨血迴圈遭到破壞,導致跟骨內瘀血或充血,使內壓升高,引起足跟疼痛。行走時的反覆應力通過無彈性的足底筋膜在內側結節上的牽拉,致使內側跟結節反覆撕裂及足底筋膜、足固有肌本身反覆的疲勞損傷,產生無菌性炎症,跖腱膜和足底肌在其附著處受到反覆牽拉引起慢性損傷性炎症,炎症刺激進而誘發骨刺形成。

  【辯證要點】

  跟痛症屬中醫足跟痺範疇。中醫學認為足跟部為腎經之所主,足少陰腎經起於足小趾下面,斜行足心,至內踝後,入足跟,腎藏精主骨生髓,因此跟痛症與人體腎虛有密切關係;除腎虛因素外,還應重視血瘀,因為通則不痛,不通則痛,足居人體最下部,賴氣血的周流不息而得以濡養;另外腎虛之人易受風寒溼邪侵襲,風寒溼邪乘虛侵襲留注筋骨,導致骨脈瘀滯,不通則痛。因而臨床運用中醫治療時,應根據疼痛性質如鈍痛、刺痛、瘦困樣痛,結合伴隨症及舌脈情況進行中醫辨證分型治療。肝腎不足,經絡阻滯者,採用滋補肝腎,通絡止痛;氣滯血瘀,採用理氣活血,化瘀止痛;寒溼凝滯者,採用溫經散寒,祛風除溼中藥治療。

  【辨證論治】

  氣血瘀滯

  主症:痛處固定,呈刺痛,晨起足跟著地時疼痛明顯,行走後可輕度緩解,再休息後可明顯減輕或完全緩解,患側踝關節周圍常可見瘀斑,舌質暗或有瘀點,脈弦澀。

  病機:久病不愈,病久入絡,氣血執行不暢而瘀,淤血內阻,不通則通,痛有定處,理氣活血,化瘀止痛。周圍常可見瘀斑,舌質暗或有瘀點,脈弦澀為淤血之徵。

  治法:理氣活血,化瘀止痛

  方藥:桃紅四物湯加減醫宗金鑑

  寒溼痺阻

  主症:痛處較瀰漫,休息或足部受涼後疼痛明顯,適當活動或足部保暖後可緩解,伴肢冷,納差,乏力。舌質淡胖,苔白膩,脈弦滑。

  病機:寒溼之邪留著,痺阻筋絡,氣血不暢,因寒性收引,溼性重著,兩邪相合,故痛處瀰漫,溼為陰邪,得陽使化,故痛處喜溫。寒溼停滯,脾陽不振,健運失司,化源不足,故,伴肢冷,納差,乏力。舌質淡胖,苔白膩,脈弦滑。

  治法:溫經散寒,祛風除溼

  方藥:陽和湯加減外科證治全生集

  肝腎不足

  主症:疼痛位於跟骨內側,呈鈍痛,行走時疼痛加重,或伴腰膝瘦軟無力,或耳鳴,舌質淡,舌邊有瘀點,苔薄白,脈沉細澀。

  病機:由於年老體衰,久病及腎、而腎主骨生髓,所以精虧則腎虛、腰失所養,故腰膝瘦軟無力,腎虛則骨不固,滋生骨刺,舌質淡,舌邊有瘀點,苔薄白,脈沉細澀為肝腎不足之徵象。

  治法:滋補肝腎,通絡止痛

  方藥:左歸丸或右歸丸加減,景嶽全書

  【特色治療】

  1、手法及理療

  推拿治療本病的機制主要是剌激骨刺部的軟組織,促使其增生物引起的炎症消散,而不是使骨刺消失。通過對全足及所有反射區放鬆及採取中重力度對足跟痛點進行治療,配合醋敷,可使骨刺、角質層起到軟化的作用。

  2、針刀療法

  小針刀鬆解術操作過程中人為造成的區域性出血或充血,反而有改善區域性血供、促進新陳代謝、加速炎症吸收的作用。有針對性地進入病變部位,對粘連組織進行切割、剝離、鬆解,解除高張力性持續牽引狀態,消除肌、筋膜緊張痙攣,降低區域性軟組織的張力,恢復生物力學的平衡狀態。

  3、經典食療

  消腫止痛飲

  1、組成:生米仁根30克,赤豆30克,木瓜9克。

  用法:將生米仁根、赤豆、木瓜分別洗淨,一併放人沙鍋中,加水500克,急火煮開5分鐘,改文火煮30分鐘,去渣取汁,分次飲服。適合於跟痛症早期者,足跟疼痛,壓痛,遠行後尤劇

  2、枸杞子20克,首烏20克,豬脊骨500克,姜、蔥、黃酒、精鹽等調料。

  用法:將枸杞子、首烏分別洗淨,豬脊骨切成塊,共置入鍋,加清水1 000毫升,姜、蔥和人,急火煮開,去浮沫,煮3分鐘,再加黃酒,精鹽等調料,文火煨1小時,分次服用。適合於跟痛症中後期,屬肝腎虧虛型,足跟疼痛,伴腰膝痠軟無力者。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