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疼痛科 副主任醫師 趙學軍

  三叉神經痛以其疼痛劇烈、難以根治而被稱做“疼痛之王”。我院自2004年9月至2005年2月,採用“四重定位法”在確保穿刺針準確到位的前提下進行半月神經節射頻溫控熱凝術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29例,效果滿意,總結如下。
  一、資料和方法
  (一)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29例,其中男17例,女12例。年齡32~71歲,平均57.1歲。右側22例,左側7例。第Ⅱ支疼痛5例,第Ⅲ支疼痛3例,第Ⅱ+Ⅲ支疼痛19例,第Ⅰ+Ⅱ+Ⅲ支疼痛2例,病程6個月~23年,平均5年2個月。其中1例患者曾接受過兩次半月神經節射頻,另1例患者曾接受過三叉神經感覺後根切斷術。
  (二)方法:
  所有患者均先行藥物治療、神經分支阻滯或射頻,經上述治療仍不能有效控制疼痛時行半月神經節射頻溫控熱凝。採用美國GE公司生產的9600型C形臂X線機行卵園孔定位、瑞典ELEKA公司生產的LNG30-1型射頻儀進行治療。
  四重定位法半月神經節射頻溫控熱凝術操作步驟:
  (1)四重定位:①症狀和體徵定位:疼痛和扳機點位於眼裂以上者為三叉神經第Ⅰ支痛,位於眼裂和口裂之間為第Ⅱ支痛,位於口裂以下為第Ⅲ支痛。②解剖學定位:穿刺點和穿刺方向均採用宋氏改良前入路定位法[1](見圖1)。③X線定位:a、用C形臂X線機進行卵園孔定位(一般將X線發生器向頭端旋轉約30o,向健側旋轉約20o即可清楚地顯露患側卵園孔)(見圖2);b、穿刺:消毒、鋪單、正位X線透視下穿刺,若定位、定向準確,操作熟練,常可直接進孔,刺入卵圓孔時有落空感和針尖被吸住感,同時患者面部相應區域出現電擊樣劇痛(見圖3)。c、側位X線透視調整穿刺針深度,第Ⅲ支三叉神經痛的患者針尖前端不穿過顱底骨板,即針尖不進入顱內;第Ⅰ、Ⅱ支三叉神經痛的患者針尖前端穿過顱底骨板,進入顱內0.5~1cm(見圖4)。④電刺激定位:連線射頻電極,先以高頻電流刺激感覺神經,若針尖位置正確,應出現病變部位疼痛;再以低頻電流刺激運動神經,若針尖位置正確,第Ⅰ、Ⅱ支三叉神經痛應出現病變部位酸、麻、脹, 第Ⅲ支三叉神經痛應出現咬肌痙攣。

  (2)麻醉:靜脈推注異丙酚(1.5~2mg/kg)使患者意識消失後開始射頻毀損。
  (3)溫控熱凝:射頻毀損,溫度分別設定為70oC、80oC、85oC共三次,持續時間均為60s。
  待患者意識恢復後針刺面部面板和舌尖,測試病變神經支配區域的痛覺及觸覺變化,直至痛覺消失,觸覺遲鈍;若痛覺仍存在,調整穿刺針位置後再酌情射頻熱凝。

       二、結果

  (1)療效:本組29例患者,經四重定位後行半月神經節射頻溫控熱凝術,均穿刺成功,穿刺成功率100%,穿刺時間5~23min,平均15 min;術後疼痛均完全消失,術後疼痛即刻消失率100%,隨訪1~5個月無復發。
  (2)併發症:角膜炎1例,為合併第Ⅰ支的三叉神經痛患者,發生率為3.4%,經對症處理6天后恢復正常。
  三、討論
  半月神經節射頻溫控熱凝術作為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主要方法,可分為盲探法[2]、X線定位法[3]、CT定位法[4]和開放磁共振定位法[5]幾種。我們認為盲探法盲目性較大,容易損傷卵園孔周圍結構;單純X線定位法安全性和療效均優於盲探法;而CT和開放磁共振定位法費用高,難以廣泛普及。本組29例患者均採用四重定位法半月神經節射頻溫控熱凝,其穿刺成功率、術後疼痛即刻消失率、複發率均優於盲探法[2]、X線定位法[3]、CT定位法[4] 和開放磁共振定位法[5];併發症發生率低於盲探法、X線定位法和CT定位法,高於開放磁共振定位法。

  半月神經節射頻溫控熱凝術的麻醉方法傳統上有兩種,一種是穿刺到位後注射局麻藥;另一種是穿刺到位後不注射局麻藥,採取由低到高逐漸升高射頻溫度的方法。前者的缺點是:①局麻藥有誤入腦脊液和血液的可能;②通過局麻藥試驗定位三叉神經痛的支別不準確;③當需要調整穿刺針位置時,要等首次局麻藥作用消失後才能進行,使手術時間延長。後者的缺點是患者痛苦大,尤其是對於合併高血壓和冠心病的患者,更易發生心腦血管意外。
  角膜炎是半月神經節射頻溫控熱凝術的常見併發症,是因為損傷三叉神經第Ⅰ支,造成角膜反射減退或消失、抵抗力下降所致[6]。預防是關鍵,對於第Ⅱ和/或Ⅲ支三叉神經痛的治療關鍵是射頻前認真進行各項定位檢查,穿刺針的位置不能過深;而對於第Ⅰ支三叉神經痛,可行藥物治療和眶上神經阻滯或射頻,慎行半月神經節深部射頻。一旦出現角膜炎,可對症處理。
  總之,我們認為異丙酚全麻下四重定位半月神經節射頻溫控熱凝術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安全、準確、效佳,易於普及。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