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神經外科 主任醫師 吳承遠

  長期藥物治療不能控制症狀或由於大劑量藥物毒付作用明顯而不能繼續接受藥物治療的三叉神經痛患者,約佔全部患者的20%,難治性三叉神經痛患者一般應當首選三叉神經微血管減壓術,這類微創根治性外科手術,(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是1970年Jannetta 醫師提出的,經後人不斷改進,目前已日臻完善。
  當前MVD手術採用顯微外科,內鏡輔助,鎖孔,電生理監測,責任血管認定等改進技術,使這項手術治癒率和安全性大大地提高,絕大多數三叉神經痛的病人,首選微血管減壓手術治療是一項科學的和明智的選擇。
  然而,尚有一部份老年三叉神經痛患者,由於高齡體弱,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腦血管疾病後遺症或者擔心開顱術而不願行MVD者,尚可因人因時制宜,選擇其他治療方法,包括射頻,球囊加壓,藥物封閉,放射外科等項治療。
  1985年10月山醫附院領導和張成主任派我去青島市跟孟廣遠教授學習“射頻治療三叉神經痛技術”。由於孟教授悉心指導及較多操作機會,使我初步掌握了該項治療方法。從此,我便開始在山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門診開展了“射頻治療三叉神經痛”的治療工作。這項醫療技術正如其他外科手術操作一樣,“看著容易做著難”。其實,“前入路卵圓孔半月神經節穿刺術”要達到“靶點精確定位並不容易。雖然大學畢業後,我已有了近20年的臨床工作經驗,但是,採用徒手(Free hand)前入路穿刺卵圓孔仍然遇到許多困難。卵圓孔部位周圍有許多重要的神經和血管,顱內有Meckel囊,鄰近有頸內動脈、海綿竇等重要解剖結構,所以進行這一操作時必須十分小心和慎重。為了掌握卵圓孔精確穿刺這一方法,我曾多次到山東醫科大學“人體解剖教研室”向老師請教,還多次去解剖實驗室觀察和測量顱骨標本、顱底結構及卵圓孔有關資料和變異。與此同時,我多次寫信請教孟廣遠教授和錢捷教授,學習他們的臨床經驗和卵圓孔定位儀的設計及製作原理等。

  1987年12月我被公派赴美國猶他州立大學醫學中心作為交換學者去訪問學習。在猶他大學期間,我一邊在實驗室進行“神經細胞移植實驗研究”,一邊去病房和手術室參加查房和參觀各種手術。其中特別關注美國醫生對“頑固性三叉神經病”的治療方法。據我觀察,美國醫生對繼發性三叉神經痛病人或年輕的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患者,一般均採取外科開顱手術,將顱內病變切除或用 Teflon隔離三叉神經根與責任血管,稱為微血管減壓術。個別病人三叉神經根部分切斷術(Daddy氏和Frazier手術)已很少施行。對於年老體弱、年事已高的患者首先選擇三叉神經射頻熱凝治療術。猶他大學醫院的醫生一般每週預約2名病人,在X線螢幕下進行靶點定位,然後拍顱底片證實靶點無誤,再進行射頻熱凝治療。一般病人治療十分順利,療效可靠。但有時也遇到疑難病例,穿刺困難,射頻穿刺針難以進入卵圓孔,醫生同樣緊張和著急得滿頭大汗。
  1989年我從美國回國後,借鑑了美國醫生的操作方法和經驗,採用國產射頻治療儀在門診治療頑固性三叉神經痛病人156例,療效也較滿意,沒有嚴重併發症。1989年9月27日,中華醫學會疼痛學分會由中科院院士韓濟生教授主持下在北京成立。我出席了首屆學術會議並宣讀了“射頻治療三叉神經痛的初步體會”論文,並當選為中華醫學會疼痛學分會委員,成為該學會奠基會員。

  1990年9月我邀請了美國佐治亞州醫學院(medical college of georgia ,MCG)的史密斯(J.Smith)教授來我院訪問並示範癲癇外科手術。在此期間,他發現我們所用的射頻儀較簡陋,他十分友好地主動將他私人購置的一臺射頻儀(Radionic)贈送給我們。從此,我們有了一臺進口的射頻治療儀和兩臺國產射頻儀,可以更好地為病人服務。病人例數不斷增多,療效可靠,並收到了大量病人感謝信,特別是受到年老體弱病人或不願開顱手術患者或者難以承受伽瑪刀昂貴費用的三叉神經痛患者的歡迎。至2000年我們已治療三叉神經痛病人多達1109例。2007年,我們在國內首先開展了射波刀治療頑固性三叉神經痛,使三叉神經痛的治療又多了一條途徑。
  為了探索前入路卵圓孔半月神經節靶點的精確定位,我們採用了先進的高科技裝置三維CT(3D-CT)和神經導航定位系統來導向或驗證卵圓孔半月神經節的精確靶點,使射頻治療技術與現代電子計算機影像技主結合起來。
  這一初步研究成果,受到醫學界重視,先後在《中華神經外科雜誌》,《中國疼痛醫學雜誌》,《中華醫學雜誌(英文版)》及《Clin J Pain》上發表,並獲得2001年山東省教育廳科技進步二等獎,先後發表SCI收錄論文5篇。
  2007年12月份,我院採用射頻治療三叉神經痛病人數量已達2700餘例,手術有效率為95%以上。這項技術受到國內同道的重視,我曾應邀到上海、西安、福建、深圳、昆明、河南、上海、河北、江蘇、新疆及我省許多醫院前來參觀和會診及操作示範和治療病人,使這項技術得到推廣造福病人。
  2008年5月中旬,香港中文大學潘偉生教授邀請我出席“香港及澳大利亞聯合科學大會”。在會上報告了“射頻治療三叉神經痛的論文”,並獲得了澳大利亞皇家外科學院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獎牌。

  總之,射頻治療三叉神經痛在部分患者中仍然發揮著良好的治療效果,以上是我二十餘年來用本方法治療三叉神經痛的點滴經驗。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