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中醫傷科 副主任醫師 張為

  各種暴力或慢性勞損等原因所造成的肌腱、韌帶、筋膜、關節囊、關節軟骨及其他各種軟組織的損傷,統稱為傷筋。筋的範圍比較廣泛,傷筋是傷科最常見的疾患。

  一、傷筋病因

  (一)外因

  外因主要指外力的傷害,與外感六淫之邪關係密切。根據外力的性質,一般可分為直接暴力、間接暴力和持續勞損三種。直接暴力、間接暴力撞擊、挫壓、牽拉、扭轉等均可引起急性傷筋;持續勞損可造成慢性傷筋。某些長期、單調、反覆的動作,積勞也可發生勞損傷筋。傷筋之後,復感風、寒、溼邪,區域性傷瘀挾痺,使傷筋病程較長,恢復緩慢,易轉為慢性傷筋。

  (二)內因

  傷筋的病因與患者年齡、體質、區域性的解剖結構等內在因素關係密切。小兒筋骨發育不全,易發生扭傷、錯縫、橈骨小頭半脫位。青壯年活動運動多,故筋肌斷裂、撕裂傷較為常見。而老年人氣血虛弱、臟腑衰憊,則關節勞損、筋肌粘連、活動功能障礙的疾病常見。體質虛弱,稍過勞累,即感筋骨痠痛,易發勞損。有些部位的解剖結構較弱或解剖結構特殊也容易造成一些損傷。如肩關節關節盂淺窄,關節前下韌帶較薄弱,故損傷的機會較其他關節多。

  傷筋疾病的發生,外因是重要條件,內因是基礎。不同的外因可引起不同的筋的損傷,但由於內因的影響,在同一外因情況下,傷筋的種類、程度和性質都可有所不同。只有這樣全面地理解傷筋的病因,審因論治,才會對傷筋的診斷、治療產生積極的指導作用。

  二、傷筋的分類

  目前常用的分類方式主要有三種:

  1、根據病程不同分類

  (1)急性傷筋:指由暴力引起的,不超過2周的新鮮的筋的損傷。

  (2)慢性傷筋:多指急性傷筋失治或治療不當,超過2周的筋的損傷。積勞成傷筋,慢性勞損造成的筋的損傷也屬此類。慢性傷筋好發於多動關節及負重部位。急性傷筋患者如果不進行及時和有效的治療,遷延日久,傷處氣血滯澀、血不榮筋,導致筋肉攣縮、疼痛、活動受限,變為慢性傷筋。

  2、根據暴力形式不同分類

  (1)扭傷:扭傷指間接暴力使肢體和關節周圍的筋膜、肌肉、韌帶過度扭曲、牽拉,引起損傷或撕裂。扭傷多發生在關節及關節周圍的組織。

  (2)挫傷:多指直接暴力、跌僕撞擊、重物擠壓等作用於人體而引起的閉合性損傷,損傷症狀以外力直接作用部位為主,多引起該處皮下組織、肌肉、肌腱等損傷。扭傷、挫傷造成的筋的損傷常多屬急性傷筋範疇。

  3、根據傷筋的程度不同分類

  (1)筋位異常:筋無裂斷而位置有改變。區域性或可有瘀腫,仔細地觸控可發現肌腱、韌帶位置有改變。

  (2)筋撕裂:有筋膜撕裂,但無筋膜、肌腱、韌帶的斷裂,不致引起嚴重功能障礙者。

  (3)筋斷裂:筋斷裂包括肌腱、韌帶及部分肌肉的斷裂,肢體正常功能喪失或出現異常活動等。

  三、辨證(診斷)要點

  急性傷筋的主要症狀是疼痛、瘀腫和功能障礙。

  1、早期

  傷後2-3天內,氣血瘀滯,疼痛明顯,區域性腫脹,瘀斑紅紫,肢體功能障礙。

  2、中期

  受傷4-7天后,瘀血漸化,氣機漸通,疼痛漸減,腫脹開始消退,瘀斑轉為青紫,10一14天,傷筋輕者,可獲康復,傷筋重者,腫脹消退亦較顯著,疼痛明顯減輕,功能部分恢復。

  3、後期

  傷筋兩週以後,疼痛漸不明顯,瘀腫大部分消退,瘀斑轉為黃褐色,功能輕度障礙,約經3-5周,症狀消失,功能亦可恢復。少數患者遷延更多時日,可成為慢性傷筋。慢性傷筋的症狀則缺乏典型的演變過程。可有隱痛、酸楚、麻木、腫脹,或功能障礙,必須根據不同傷筋病種進行辨證。

  傷筋疾病檢查時要仔細確定主要的壓痛點,無論急性或慢性傷筋患者,壓痛部位往往就是傷病所在,這對傷筋疾病的診斷有直接意義。

  雖然一般X線攝片不能很清楚地顯示筋本身的損傷,但通過X線攝片檢查往往可發現傷筋後其他組織結構形態的變化,臨床上常藉以間接診斷某些傷筋疾病。如膝關節交叉韌帶、側副韌帶斷裂等可藉助X線攝片間接診斷。X線攝片還可明確傷筋疾病的同時是否伴有骨折,這對傷筋疾病的診斷和治療都有積極意義。

  另外急性傷筋尚須與風溼腫痛、溼熱流注等相區別。慢性傷筋還要與骨癆、骨腫瘤等相區別。

  四、傷筋的併發症

  1、撕脫性骨折

  由於肌腱附著點的牽拉而引起骨質撕脫。

  2、神經損傷

  隨著筋的損傷,神經可因牽拉損傷,或受損傷血腫、損傷移位組織壓迫、卡壓而產生肢體運動、感覺功能障礙,肌肉萎縮等。

  3、損傷性骨化

  傷筋疾病損傷了關節附近的骨膜,區域性血腫較大。若處理不當,隨著血腫機化和骨樣組織形成,軟組織中出現骨化現象,引起疼痛及關節功能障礙,X線攝片顯示不均勻的鈣化影。此症尤好發於肘關節,膝、肩關節也常有發生。

  4、關節內遊離體

  多為關節內關節軟骨損傷,脫落、鈣化而成。

  5、骨性關節炎

  關節軟骨軟化,深層發生裂隙,並在關節活動時被磨損,磨損較小的外圍軟骨面出現增生,在關節緣形成厚的軟骨圈,通過軟骨內骨化,形成骨贅,整個關節從而變形,關節疼痛、活動受限。

  另外傷筋失治常常會引起筋的攣縮和粘連,使關節活動受限,以致關節僵硬,日久而致侷限性骨質疏鬆或區域性的肌肉萎縮。

  五、傷筋論治

  (一)理筋手法

  理筋手法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舒筋活絡、鬆解粘連等作用。理筋手法一般以按、摩、推、拿四法為主,根據不同的情況還可選用揉、捏、擦、滾,拔伸牽引、屈曲按壓、顫抖搖晃、旋轉斜扳等手法。對急性傷筋、肌腱或韌帶完全斷裂者、診斷尚不明確的脊柱損傷、骨髓炎、骨結核、骨惡性腫瘤、妊娠期、傳染性面板病等,均不宜作理筋手法。

  (二)藥物治療

  1、外用藥物

  傷筋初期及中期,宜化瘀退腫、理氣止痛,常用藥膏有消瘀止痛藥膏等。腫見緩後或傷筋初期腫不甚者可用三色敷藥。症狀較輕者,可用紅花油等搽擦區域性,以活血舒筋。傷筋後期及慢性傷筋,疼痛持續不愈,活動功能欠利者,以通絡止痛為主,用溫經止痛膏等。還可用薰洗方煎湯薰洗患肢,有溫經止痛、滑利關節的作用。常用的薰洗方有四肢損傷洗方等。陳傷隱痛及風寒痺痛可區域性用風寒砂,有溫經散寒、祛風止痛作用。

  2、內服藥物

  傷筋的初期,氣血瘀阻,腫痛劇烈者宜活血祛瘀、理氣止痛,可服活血止痛湯、七釐散等;傷筋中期,腫痛漸退,治宜活血和營、舒筋活絡,可服舒筋活血湯或蠲痺湯等;傷筋後期及慢性勞損患者,治宜溫經為主,予大活絡丹、小活絡丹。對老年體弱者兼夾風寒外邪,宜補益肝腎合宣痺通絡,常用三痺湯、健步虎潛丸、補腎壯筋湯等。

  (三)鍼灸治療

  傷筋的初期可取阿是穴,以瀉法為主,可起舒筋止痛作用。

  急性傷筋的後期及慢性傷筋的患者,鍼灸治療可取阿是穴與循經取穴相結合,有通絡止痛作用。

  (四)水針療法

  水針療法作用直接、迅速,對傷筋後期及某些慢性傷筋患者具有較好的療效。常用的有當歸注射液、紅花當歸川芎注射液,直接注入病變部位及鄰近腧穴,或用適量1%普魯卡因加確炎舒鬆混懸液於病灶區域性注射。水針療法必須嚴格無菌操作,以防感染。

  (五)練功活動和固定

  傷筋患者在治療過程中,也必須遵循動靜結合的治療原則。動和靜,練功活動和區域性固定都是相對的,應根據不同的病人、病種具體靈活應用。尤其在傷筋初、中期,既要作適當有益的活動,以促進血液的流通,加速功能的恢復,又要適當限制受傷區域性的活動,以免加重損傷。

  (六)手術治療

  對肌腱、韌帶完全斷裂或肌腱、韌帶異位,手法復位失敗,可能致肢體嚴重功能障礙者,可根據傷情,考慮手術治療。

  第二節頸部扭挫傷

  頸項部是活動方向較多、範圍較大的部位,活動又較頻繁,因此發生損傷的機會也較多。頸部扭挫傷,除傷筋外,可能兼有骨折、脫位,或傷及頸髓,危及生命,所以務必仔細辨證,以免產生嚴重後果。

  一、病因病機

  頸部可因突然扭轉或屈伸而受傷。如在高速車上突然減速或剎車時,頭頸部甩鞭樣受傷,扭鬥時頸部過度扭轉或頭部受到暴力衝擊時,均可引起頸項部扭挫傷。

  二、辨證論治

  (一)辨證

  扭傷者傷後即可出現頸部一側疼痛,頸項部活動受限,在痛處摸到肌肉痙攣,疼痛可放射到一側或兩側肩部及肩胛骨內側;挫傷者區域性有疼痛、壓痛,輕度腫脹,頸項部活動受限。單純扭挫傷X線攝片常為陰性,X線攝片可排除頸椎骨折及脫位。

  (二)論治

  1、理筋手法

  術者立於坐位患者背後,左手扶住患者額部,以右手拇指、食指、中指對握痙攣的頸肌作拿捏手法以放鬆肌肉痙攣,緩解疼痛,起始手法宜輕。再以右手拇、中指輪換點壓風池、天柱、天宗,拿捏肩井等穴。繼用右手拇指、食指在患側作由上而下的按摩,可重複進行幾次。

  2、藥物治療

  以活血理氣、通絡止痛為主,常用活血止痛湯加減,症狀好轉時可服小活絡丸。外治藥以祛瘀止痛為主,區域性腫脹者外敷消瘀止痛藥膏,腫脹不明顯者可外敷三色敷藥。

  3、鍼灸治療

  常用穴有風池、肩內、肩外、肩井、天宗、懸鐘及阿是穴等,用瀉法。

  4、牽引

  傷筋後肌肉痙攣,頸部偏歪者,可作頜枕帶牽引。

  5、練功活動

  症狀緩解後練習頭頸的俯仰、旋轉動作。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