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面板科 主治醫師 林建紅

  面板白斑是指面板、粘膜處出現比正常膚色淺的斑片,主要是由於面板色素減退或色素脫失素所造成的。白斑可以是先天性的,也可以是獲得性的。也可以是其他疾病的面板表現。白斑一定是白癜風嗎?還包括哪些面板病呢?

  1、獲得性白斑

  1.1 白癜風:

  根據白斑形態、部位、分佈範圍和治療反應,分兩型即尋常型(侷限型、散在型、泛髮型、肢端型)和節段型,兩期即進展期和穩定期。病理學上,白癜風主要影響表皮的黑素細胞,毛球內黑素細胞也有一定程度的受累,表現為表皮、粘膜內黑素細胞及黑素顆粒的減少或消失。

  白癜風診斷標準為:①通常在兒童期或青春期發病,表現為大小和形狀各異的脫色性白斑,周圍顏色正常或有色素增加;②皮損好發部位為面部、頸部、手背和軀幹,粘膜及周

  圍面板也易受侵犯,如眼、鼻、口、耳、乳頭、臍、陰莖、女陰和肛門;亦常見於外傷部位,白斑部位的毛髮通常也變白;③排除其他白斑性面板病;④在wood 燈下白斑區見亮白色熒光。

  1.2 暈痣:

  又名離心性獲得性白斑,以痣性黑素細胞痣周圍發生一圈黑素減退性白暈為特徵。可能與體液和細胞因子導致白暈部的表皮黑素細胞遭破壞有關。組織病理示:中央痣多為細胞痣,痣周圍白暈呈白癜風樣改變。

  1.3 白色糠疹:

  即單純糠疹,多為兒童顏面表淺性乾燥鱗屑性白斑,邊緣欠清,表面乾燥,以眉間、面頰及下頦部多見。DP 鏡下表現為皮損邊緣不明顯的淡白或淡紅色斑,表面覆少量細小灰白色糠狀鱗屑。

  1.4 特發性點狀色素減少症:

  即特發性點狀白斑,好發於軀幹和四肢,瓷白色白斑,直徑不超過1cm。此病以邊緣清楚、不繼續擴大的白斑區別於白癜風、花斑癬及繼發性白斑。有人認為本病和老年性白斑是同一疾病,研究表明進入60 歲後,老年性白斑顯著增加,可能是隨著年齡增大,面板中多巴陽性黑素細胞數目明顯減少所致。白斑面板鏡檢查呈淡白或純白色圓形或卵圓形稍凹陷皮損,發生於中老年人的胸、背和四肢。

  1.5 粘膜白斑

  (外陰白斑、男性生殖器粘膜白斑、肛門粘膜白斑):外陰白斑即外陰營養不良,女性外陰面板粘膜變性和黑素改變的慢性疾病,以外陰瘙癢、黑素脫失為主要臨床特徵,常伴皮疹。與區域性刺激、神經血管營養失調、代謝紊亂等區域性因素以及感染、自身免疫、性激素、遺傳、氧化與抗氧化等因素有關。該白斑黑素細胞數量正常,表面粗糙,有過度角化,觸之韌硬感可區別於陰部白癜風。男性生殖器白斑多見於包皮內側、冠狀溝、龜頭部位,邊界不清、形狀不規則白斑。肛門粘膜白斑常伴瘙癢。

  1.6 硬萎:

  硬化性萎縮性苔蘚是一種慢性炎症性面板病。以中老年女性多見,此病常發生於大陰脣內外及肛周,僅20%的患者出現陰部以外的皮損,多見於軀幹上部和上臂。發生於陰部的皮損常為境界清楚的白色斑片,周圍有水腫性紅斑,皮膚髮硬、發亮,劇烈瘙癢。陰部以外的皮損大多是非對稱性的呈粉紅色、象牙白色,融合性的斑疹或斑片,邊界清楚。後期斑片上出現羊皮紙樣萎縮。此病病理改變有特異性,表現為淋巴細胞浸潤,毛囊角栓,棘層萎縮,基底細胞液化變性,真皮淺層呈純一化改變。

  2、先天、遺傳及發育因素導致的白斑

  2.1 無色素痣(nevusdepigmententosus,ND):

  即脫色素痣,是一種少見、穩定、侷限、先天性黑素減退性疾病,分為孤立型、節段型和系統型。臨床診斷一直沿用Coupet提出的診斷標準:①白斑出生時或出生後不久發生;②白斑分佈終生不變;③皮損部位無組織學改變和感覺變化;④白斑邊緣無黑素沉著。

  在Wood 燈下是黃白色,沒有熒光。DP下白斑邊界不清,無色素加深,個別呈鋸齒狀,有時可見白毛。

  2.2 貧血痣:

  是先天性侷限性血管發育缺陷,患區血管結構正常但功能異常,對兒茶酚胺敏感性增強而處於收縮狀態,從而面板呈淡白色,一般單側分佈或侷限某一部位。貧血痣摩擦後不能引起充血反應,拍打後會不會出現區域性充血及皮損發紅,。同時,由於貧血痣皮損區面板黑素是正常的,因此,皮損周圍正常面板經玻片壓迫失血後與皮損呈相同色澤,從而使皮損消失。

  面板鏡呈單個或多發大小不一蒼白色斑,圓形、卵圓形或不規則線性,邊界不規則但清晰,可有群集的小斑疹]。

  2.3 斑駁病:

  一種少見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臨床特點是額中線三角形或菱形白斑,常合併白髮,稱為白色額發,胸腹及四肢中段對稱性分佈黑素脫失性白斑,中間夾雜黑素斑片,皮損穩定,邊界無色素加深。

  2.4 進行性對稱性色素異常:

  即特發性點滴狀黑素減少症,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臨床特點為四肢伸側尤其是手足背斑片狀對稱白斑。普通病理在黑素沉著部位的基底細胞處見黑素細胞數量增加,而黑素減退處黑素細胞數目減少。

  2.5 無色素性色素失禁症:

  即伊藤色素減少症,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先天性神經面板病,出生時白斑存在,常伴有智力發育障礙和癲癇。本病單側(偶爾雙側)形態奇異的白斑,無自覺症狀,或伴有其他系統疾病,且出生後不久發病,不伴有脈絡膜黑素消失,可區別於白癜風和白化病。病理表現為基底細胞層內黑素顆粒減少,部分完全缺如。

  2.6 白化病:

  是一組與黑素生物合成有關的遺傳性疾病,可分為眼- 面板白化病,眼白化病,Hermansky-pudlak 綜合徵、Chediak-Higashi 綜合徵、Usher 和Griscelli 綜合徵。主要是由於酪氨酸酶缺乏或不足,不能將蛋白質代謝中介產物“多巴”轉化為黑素。該病白斑廣泛波及全身面板,毛髮白色或淡黃色,眼部缺乏黑素畏光。

  2.7 苯丙酮尿症:

  常染色體隱性遺傳代謝疾病,因苯丙氨酸羥化酶缺陷導致苯丙氨酸代謝障礙。極少數是由四氫生物蝶呤缺乏所致。新生兒期患兒無任何臨床表現,3 個月後,可出現智慧發育遲緩,頭髮、面板顏色淡,尿液、汗液有鼠尿臭味,伴精神行為異常。結合尿中苯丙酮酸水平可以確診。

  3、病原體引起的白斑

  3.1 花斑癬:

  俗稱汗斑,由糠秕馬拉色菌引起的一種面板淺角質層的慢性真菌病。成人胸、背、腋下、上臂等部位出現黑素減退斑或黃褐色斑片,表面有糠秕樣鱗屑,消退後遺留白斑。兒童則為邊緣清楚的白色斑點,表面覆極細鱗屑,前額、面頰多見。

  3.2 結核樣型麻風:

  典型皮損為紅色斑塊,邊緣清楚,有時可隆起,表面粗糙乾燥,上覆鱗屑,毳毛脫落。面板知覺減退性白斑是該病重要症狀之一,白斑邊緣較清楚,表面可出現稀薄鱗屑,白斑處少汗或無汗。病理表現為結核樣浸潤,晚期有朗格漢斯鉅細胞,但不形成乾酪樣壞死。

  3.3 梅毒白斑、假梅毒性白斑:

  II 期梅毒多以玫瑰疹、毛囊疹、丘疹鱗屑、膿皰疹、肛周及外生殖器扁平溼疣、口腔粘膜損害為表現,但亦可出現以多形性紅斑、面板白斑為首發症

  狀的患者,主要出現於頦頸部,常與斑疹性梅毒疹同時出現。梅毒白斑可出現類似“白癜風”樣改變,白斑可增大,互相融合,但邊緣欠清,形態不規則。梅毒血清反應陽性。

  假梅毒性白斑,皮損為淡白色斑疹,圓形或卵圓形,境界欠清,表面光滑,無炎症現象,可互相融合。與梅毒白斑不同,腰、背、腹、胸、臂為其好發部位。病理表現為表皮下區域性黑素細胞減少,某些表皮細胞輕度空泡變性。

  4、繼發性白斑

  4.1 炎症後色素減退:

  很多炎症性面板病,如扁平苔蘚的白色Wickham紋、紅斑狼瘡、銀屑病、玫瑰糠疹、溼疹、神經性皮炎、燒傷後瘢痕、帶狀皰疹和藥疹等炎症後,出現繼發性黑素減退,多為暫時的,不需治療,可自行恢復。

  4.2 職業性白斑:

  近年研究提示,苯酚、鄰苯二酚及其衍生物對苯二酚、對叔丁基鄰苯二酚、對叔丁基酚和對叔戊基酚等通過直接接觸部位的表皮,或部分通過呼吸道和消化道攝入,破壞性地作用於黑素細胞,產生白斑。

  4.3 繼發於內分泌病的黑素沉著減退:

  內分泌疾病中由於缺乏黑素細胞刺激激素,垂體機能減退症可產生白斑。

  5、以白斑為表現的綜合徵

  5.1 Marshll-White 綜合徵

  (Bier 貧血斑)、血管性點狀色斑:皮損表現為蒼白色斑點,周圍繞以瀰漫性紅色斑點或發紺,多發於四肢末端、手掌和足背,若患肢下垂一段時間,白斑更加顯著,患肢抬高白斑可消失,不受溫度影響,冬夏無明顯差異,而面板血管性點狀色斑在低溫下表現明顯。血管性點狀色斑表現為四肢末端紅斑、白斑交錯混雜的大理石樣外觀,女性多見,靜脈壓增高可加重臨床症狀,發病與寒冷直接引起小血管平滑肌收縮有關。

  5.2 Tietz 綜合徵:

  出生時全身面板出現白斑類似於白化病表現,另有完全聾啞症狀,眉毛髮育不良。近期的研究表明與小眼畸形相關轉錄因子發生變異有關。

  5.3 Ziprkowski-Margolis 綜合徵:

  先天聾啞,異色虹膜,X隱形遺傳,在先天黑素減少的面板上發生黑素沉著過度斑疹,頭髮及色素斑上毛髮白色。

  5.4 Alezzandrini 綜合徵:

  一側視網膜變性導致視力障礙,數月或數年後同側面部發生白癜風和眉毛、睫毛變白,部分患者聽覺異常。

  5.5 Waardenburg 綜合徵:

  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額部白髮,單側或雙側先天性耳聾,虹膜異色,瞳距增寬,眼球活動受限或眼球震顫,鼻根部增寬等先天性異常表現。

  5.6 Vogt-koyanagi 綜合徵:

  眼色素層炎為雙側,可出現脫髮、毛髮發白、對稱性白癜風等症狀。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