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倫琴100多年前發現X線起,X線一直以醫生的能夠穿透表面看到人體內部結構變化的另一種眼光而為人類的疾病診治服務。一百多年來,X線裝置發生了巨大變化,從最簡單的X線裝置發展到數字化計算機化裝置,以及64層、256層CT系統。隨著人們對健康的重視,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隨著先進X線裝置的日益增多普及,接受X線檢查的人數將逐漸增多,據資料表明每年至少有2/3的北京人因診斷檢查接受X線照射。
雖然X線裝置日新月異,但是其基本原理仍然是100多年前倫琴先生髮現的X線,x線是一種波長很短的,肉眼看不見的電磁波,它的波長在0.006-500A(埃)範圍內,它具有較強的穿透能力。一定劑量的X線通過電離輻射,對生物細胞,特別是增殖性強的細胞,可造成細胞的抑制、損傷,甚至壞死。人體被x線照射後,視其對x線敏感程度的不同,可出現種種不同反應。細胞增殖性越高,對x線越敏感,這一作用在對腫瘤的放療中已得到了充分應用。由於X線的特性,不可否認其對正常人體組織是有損害的。根據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制定的標準,輻射總危險度為0.0165/西弗特,也就是說,身體每接受一西弗特(1西弗特=1000毫西弗特)的輻射劑量,就會增加0.0165的致癌機率。以此推算,一個肋骨骨折病人將增加約為千萬分之三點八的危險。而對其他醫學檢查來說,一般四肢做一次X光檢查要接受的輻射量為0.01毫西弗特,腹部為0.54毫西弗特,骨盆為0.66毫西弗特,腰椎為1.4毫西弗特,上消化道為2.55毫西弗特。以此推算,因為醫學檢查導致健康人群患癌的風險在千萬分之一到十萬分之一之間。
按照國際輻射防護委員會的研究結果估算,北京每年大約有350人左右可能因照射X光誘發癌症、白血病或其他遺傳性疾病。 我們以最常見的胸部檢查為例,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84年第44號出版物測定的人體器官射線劑量單次最大接受量為7.5戈瑞,超過此劑量時容易得放射性肺炎。而目前進行的X線檢查,它的劑量有多大呢?據中國醫科大學預防醫學系賈明軒等測得胸部正位攝片時肺的劑量僅為0.38毫戈瑞,兩者相差20000倍。而其他影響最大的部位面板相差也在1000倍以上。所以說,一次普通的X線檢查,對人體的危害程度並不大,無需過多的擔心。
CT也是一種X線成像裝置,同樣也具有X線輻射損害,有文章報道CT檢查的X線輻射劑量與原子彈爆炸的輻射劑量相同,但有文獻研究認為腹部CT檢查的X線輻射劑量比常規X線腹部檢查輻射劑量多1.5倍(Radiology 2004;232:126-132.)。在一項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專門研究中對多層螺旋CT容積掃描頭、胸部、腹部檢查的平均輻射劑量與歐洲規定的參考輻射劑量比較,結果顯示螺旋CT容積掃描平均輻射劑量低於歐洲標準(Radiology 2006;240:828-834.)。
放射科醫生和裝置製造商也正在共同努力減少X線檢查的輻射劑量。普通X線檢查從傳統的增感屏膠片方式逐漸發展普及計算機X線攝影(computed radiography CR)和數字化X線攝影(digital radiography DR),文獻報道可以減低30%的輻射劑量(Radiology 2005;237:691-700.);CT則經過諸如控制球管焦點運動、射線準直、病人預設、X線濾過、球管電流自動調整、投射適應重建過濾、計算機模擬劑量減少軟體等技術,也使CT檢查的輻射劑量不同程度(20-60%)減少(Radiology 2004;230:619-628.)。
綜上所述,X線檢查對人體確有損害,但造成的危害是諸多因素構成的,是否發生病理改變也是因人而異的,否則X線檢查不可能經歷100多年發展仍然對人類疾病具有不可替代的診療作用。我個人認為X線檢查的輻射是否造成不可逆的損害,與承受射線輻射劑量、檢查之間時間間隔、個人對射線的敏感性、所使用的裝置質量、檢查的種類不同均有關聯,並非X線檢查一定造成損害。關鍵是要避免濫用X線檢查、避免使用不合格或落後的裝置檢查、檢查時要注意射線防護。另外對於醫生來講要幫助病人瞭解所選擇的X線檢查到底會對病人的病情有啥作用,可以解決什麼問題,解除病人的顧慮;對於病人來講要結合醫生的介紹分析自己所接受的X線檢查的輻射劑量與要解決的疾病孰重孰輕,如果疾病要求必須接受X線檢查的輻射才能對現有的疾病有所幫助,我認為當然要先解決現有的疾病,否則為了避免將來才會發生的疾病,而放棄必需的X線檢查,使現有的疾病不能得到及時診治,甚至因此失去生命。那就得不償失了。
總之X線檢查有利有弊,合理運用、自我防護,則利大於弊。否則弊大於利。這需要醫患雙方互相理解互相信任,共同利用好“有害”的X線檢查。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