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主治醫師 徐嘉

  神經系統疾病的特點是“疾病與障礙共存”,所以康復治療訓練護理應與搶救同期進行。神經系統疾病康復訓練護理的第一原則是無論怎樣嚴重疾病和殘廢的患者,都必須從其發病的第一天起就考慮到有朝一日他有可能會恢復其正常和令人滿意生活方式;第二原則是必須使康復護理工作儘早付諸實施,以期幫助患者恢復至最滿意狀態。

  一、良肢位的正確擺放與保持

  神經系統疾病患者的肢體在功能恢復過程中會出現痙攣,由於痙攣產生的異常姿勢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所以,患者一人院就應開始注意良肢位的擺放與保持,採用抑制異常運動模式的體位和抗痙攣的模式o

  1、良肢位的擺放 下肢屈髖屈膝,上肢肩胛骨向前伸肘腕。

  (1)仰臥位:在肩胛後方放一薄墊,糾正肩胛內旋內收,肩稍外旋,伸肘腕,手指伸展,防止手指屈曲痙攣;下肢呈膝、髖自然屈曲;踝關節保持背屈。

  (2)健側臥位:患肩前屈90°左右,手平放於枕頭上,伸肘,下肢患側膝、髖屈曲,放於支援枕上使髖稍內旋。

  (3)患側臥位:患肩前伸,伸肘前臂旋後,腕指伸展,患側下肢稍後伸,屈膝,健側下肢放於患肢前方,其下墊枕,注意患肩不能受壓,防止肩關節損傷。

  一天24小時都維持完全的抗痙攣體位實行起來不太可能,但部分抗痙攣體位必須 保持。首先考慮肩、髖關節。平臥位屈曲的膝外應放枕頭,防止屈膝位控制不住突然髖外旋造成股內收肌拉傷,不要將患手放於胸前以防上肢屈肌痙攣o

  2、良肢體位用物 普通蕎麥皮枕頭1-2個,腳下用板1―2個,墊枕2個。附神經系統疾病患者保持良肢位用的枕頭,以身高約1、70―1、75米、體重約70-75公斤的男性患者為模特。

  (1)頭部用普通蕎麥皮枕頭為宜,頭與床的角度≥15°左右。

  目的:保持呼吸道通暢。

  (2)臥位:保持體位的枕頭同樣以普通蕎麥皮枕頭為宜,身體與床的角度為100-120°左右。

  目的:保持體位,防止壓瘡。

  二、床上訓練

  1、伸肘訓練 取仰臥位。治療者一手放於肱骨遠段支援,保持肩前屈90°,同時發出伸肘指令,使患者努力伸直肘關節。患者進一步可進行主動伸肘後,令其反覆做伸曲肘、摸對側肩的訓練。肩不能控制前屈位時應給予幫助。

  2、雙上肢上舉 仰臥位,在下肢良好體位下雙手掌相觸,手指交叉相握,患拇在上(稱Bobath握手),用健臂帶動使肘伸直,做全範圍的肩前屈運動。前屈終點手掌翻轉,使患側前臂旋後,肩外旋。患肩由被動逐漸增加主動程度。手掌相觸可保持一定程度的肩外旋。這個訓練對於維持關節活動度、體會肩關節空間位置和運動覺、增強對患肢的認識都很重要。

  3、患側上肢上舉 治療者一手幫助維持患者的肘關節伸直,幫助帶動患側上肢上舉。最初的獨立活動可訓練上舉90°位的穩定控制,將上肢帶到此體位下,鼓勵患者伸肘和肩向上挺住,可用手給一觸及目標引導。待控制能力提高後進行小範圍有控制的活動,直到全範圍的活動,並能控制在任何角度。

  4、橋式運動 上肢伸直放於體側,雙下肢(立膝位)屈膝、髖,足平踏於床上,用力下踩將臀抬起並控制住,下肢保持穩定,儘可能達到充分伸髖,保持2-3秒,勿憋氣。通常最開始訓練時需幫助患者放置好下肢,在膝部給予向下的壓力,甚至幫助抬臀。因患側下肢用力時伸肌張力增高,需幫助固定膝、踝來保持穩定的體位。逐漸過渡到獨立完成橋式運動,且充分完成後可適當給予阻力。此動作變得容易完成後,可以在臀抬起後再抬起健側下肢,保持單足支撐,即單橋運動。橋式體位是一個良好的抗痙攣體位,是自理訓練的第一步。如果不能做好強而有控制的橋式運動,就很難達到充分地伸髖,而這必將影響正常的行走,另外橋式運動也為坐、站活動等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5、Bobath翻身法 由仰臥位到側臥位。雙髖、膝屈曲,雙上肢Bobath握手伸肘,肩上舉約90°,頭轉向側方,健側上肢帶動患肢伸直肘向前送,向翻身側用力轉動軀幹,同時向同一側擺膝,完成肩胛帶、骨盆帶的共同擺動,達到側臥。這一過程中治療者應站在轉向的一側,以解除患者害怕摔下的顧慮。初期可給予適當的幫助,治療者用手做目標,引導患者上肢向一側帶動或幫助擺膝。向患側翻身較向健側容易,但需注意勿使患肩受損。

  6、起坐訓練 由側臥位開始,健足推動患足,將小腿移至床緣外。患側坐起時,將健側手掌插在患側腋部支撐,用力推動軀幹,手掌邊推動邊後撤,同時軀幹用力側屈至坐起。有困難時,治療者可在膝、小腿部推壓或由頸部向上推以幫助坐起。健側坐起時用健肘支撐將軀幹推起來完成,但此動作易使本已有患側軀幹肌痙攣的情況加重,故一般能夠完成後就不需再訓練。

  7、擠壓肩關節 仰臥位,患側上肢充分伸肘上舉。治療者一手握住患手,手掌相對腕背伸,另一手放於肘部,保持肘伸直,將肱骨推人關節窩。同時幫助患者做前屈、外展運動。患者需注意體會此過程中的感覺,患者可進一步主動用力送肩推治療者的手活動肩胛骨,這時治療者可推壓給予阻力。此活動也可在健側臥位下進行。

  8、牽伸軀幹肌 仰臥位,患側下肢屈膝、髖內旋,治療者一手下壓患膝同時一手作用於患肩,使患側軀幹肌受到緩慢持續牽拉,以此使痙攣的肌肉放鬆,控制拇指關鍵點降低手屈肌的痙攣,可在此位置下訓練手指伸展。

  9、肘關節旋前、旋後活動 因旋前肌緊張造成旋後困難,通過利用持續牽拉旋前肌後快速牽拉旋後肌,而後馬上令患者做手掌向上翻的前臂旋後動作,治療者可順勢給予適當的助力。

  10、骨盆帶擺動 運動功能的恢復是由軀幹開始、從近端至遠端順序進行的。擺髖是早期髖控制能力的重要訓練。仰臥立膝位,雙膝一同從一側向另一側擺動。患側跟上健側髖由外旋位向內旋位擺動的過程是此項活動的難點,開始可適當給予幫助。

  11、分夾腿運動 在同上的體位下,兩髖同時做外旋到中立位的反覆運動,回位困難時可在健膝內側施加阻力,加強聯合反應來促進患髖由外旋迴到中立位,因髖控制能力差分腿時易過猛外旋損傷內收肌,因此應注意保護。進一步可進行患腿分、合活動o

  12、仰臥位屈膝運動 下肢抗重力肌痙攣造成屈膝困難,所以應進行屈膝運動。在仰臥位下膝由伸展位開始做屈膝運動,足跟不能離開床面。初期有困難可在稍屈膝位開始,治療者可幫助控制足跟不離床或稍給予助力。

  13、仰臥位床邊屈膝 髖關節始終保持伸展位,小腿放於床緣外,治療者幫助保持踝背屈,避免重力影響,活動過程中不應伴有足下蹬。此動作已脫離共同運動。

  14、俯臥位屈膝 俯臥位時髖關節為伸展狀態,向後鉤腿屈膝,用力屈膝時易同時產生足內翻、屈髖,治療者應幫助控制,伸髖下屈膝也可在站立位下進行。

  三、坐位訓練

  1、坐位平衡訓練 坐位平衡可分為三級。一級靜態平衡,這是患者最早就能進行的相對容易完成的動作。訓練時讓患者坐於椅子上或床邊,雙足平放於地上,雙手放於膝部,保持穩定,如有困難可稍加幫助調整體位。開始時患者多易向患側傾倒,可以先在Bobath反射抑制肢位下保持坐位平衡,這樣既可以牽伸痙攣的側屈肌,同時也是輔助下坐位平衡訓練。另外,也可以被動牽伸患側側屈肌。坐位平衡訓練時患者前面可放一面鏡子,以彌補位置覺障礙的影響,使患者能通過視覺不斷地調整自己的體位。靜態平衡完成後需進一步進行二級自動態平衡訓練,即自行軀幹腰部活動。訓練動態下的平衡,可讓患者去取不同方向、高度的目標物或轉移物品,由近漸遠增加困難程度。三級他動態平衡,是在靜態平衡下治療者從前、後、左、右各個不同的方向給患者施加推力,打破靜態平衡,使患者儘快調整達到新的平衡狀態。在給予推力的同時應注意保護患者,以防摔倒。通過平衡訓練不斷增強軀幹肌的控制能力,提高平衡反應水平,為站立行走做好準備。在此訓練中應誘發出患側的保護性姿勢反射,這也是一種促通。

  2、坐位下患肢持重訓練 坐位雙足平放於地面,雙上肢Bobath握手伸肘,肩充分前伸,軀幹前傾,抬頭,向前、向患側方向觸及目標物。此過程中足跟向下用力,將體重漸移至患側下肢上。訓練負重時應注意足跟不能離地,不能出現前腳掌用力下蹬的現象,更不能試圖單使健腿過度用力,因極易引起踝陣攣。

  3、坐-站起訓練 患者坐於床邊或椅子上,一般足跟距邊緣125px左右,雙足在同一水平或患足稍偏後,上肢像上述前傾持重訓練一樣,軀幹前傾雙腿負重,將重心向前移到足前掌部,伸膝伸髖,抬臀離開床面後挺胸直立。治療者可在患膝和髖部給予幫助。站起後治療者可繼續用膝頂住患膝防止“打軟”,注意此過程中應防止在站立瞬間健足後移造成健側下肢單獨負重站起的情況。治療者可用足在患者患足後抵住。軀幹前傾是屈髖的過程,而不是彎脊柱和低頭。

  4、站-坐訓練 由站立到穩定的坐下與上述相反,但更難於完成。因為,這主要是通過股四頭肌的離心性收縮來控制的,求下肢肌群更好的協調作用。開始治療者可幫助屈膝上提腰帶,控制坐下速度。

  5、坐位下屈膝踝背屈 此訓練要求屈膝過程中足跟不能離開地面。踝背屈可在坐位膝關節自然屈曲位下進行,應防止內翻。

  6、坐位下的上肢訓練 聳肩運動和上肢反射抑制肢位下的肩胛活動。上肢上舉和患肢獨立主動上舉訓練等臥位時的上肢訓練,也應該在坐位下繼續進行。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