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副主任醫師 楊榮

  感到不舒服,覺得有病了,自然想去看醫生。就算醫生沒得治,但至少專業點,給個確診吧。這個,是大部分人來看醫生的心態。

  但,病這個東西,其實是人定義出來的,對於醫生來說,各種可以說出來感覺出來的,是症狀,而那病的名字只是個發明出來的詞,是我們對某些具體症狀組合的歸納性總結。

  問題是,現實生活中,的確有很多情況,雖然有症狀,卻是很難確診的。這種情況,學名上叫醫學上無法解釋的軀體症狀。(Medicallyunexplainedphysicalsymptoms,MUPS),其實就是「我也不知道」。這種現像還是很常見的。據估計,在英國,到普通診所就醫的病人中有一半是這種情況,而去醫院就診的病人中也佔到1/3。而在一個北美的調查中,初次因為胸痛,呼吸困難,暈眩,頭痛等去就醫的病人,只有16%能查出器官上的病變。

  1、也就是說,其實有至少一小半的病人,醫生是無法確診的。

  2、醫生也不知道該怎麼跟你解釋

  我們常聽說的,是病人得了某種不治之症,醫生在如何最好的告知病人和家屬這事上拿捏不下。但其實,大部分時候,醫生和病人面對的是另一種問題,就是醫生無法向病人解釋他得的,到底是個什麼病。

  對於醫生來說,其實怎麼樣控制病人的病情,和確診之間,並不一定要有因果關係。不能確診,並不意味著不能治,不能緩解。但對於病人來說,連個病名也沒有,無法向家人交待,回家上網進一步瞭解的機會也沒了。

  本來,醫生只要如實的告訴病人相關的情況,並做出最客觀科學的回答,就可以了。但是,這樣的回答,並不能保證能達到預想的效果。

  3、被冒犯的病人?

  前些年,愛丁堡兩家醫院的幾名研究人員,就做了兩組有意思的實驗,看醫生如何描述一個無法確診的病症,與病人的反應。

  他們在愛丁堡的一家神經醫學診所,連續採訪了近百名來就診的病人。實驗的過程大約是這樣的,在就診前,他們讓病人們參加了一個問卷調查。他們讓病人假想了一種可能的身體症狀,然後告訴病人經過檢查,一切正常,然後給了病人10個不同的確診結果,看病人的反應,並由此推出一個疾病名稱對病人的冒犯指數。

  在第一個實驗中,他們選擇了身體虛弱無力這種症狀。對於這種情況,如果沒有器官病變,古時候是用「癔症」這種說法。但是到19世紀末,另一個聽上去更科學的說法「功能性虛弱」開始被使用。到20世紀,考慮到這種症狀更可能是純心理上的作用,「心身虛弱」這個詞開始被使用。最終到20世紀末,醫學上無法解釋的軀體症狀才變成主流,直到現在。

  於是實驗者就把這幾種叫法,和其他一些叫法,甚至包括中風,多發性硬化症這樣的幾乎不可能的病放了進去。結果呢,如果醫生的回答是「這些症狀純屬心理作用」,超過九成的病人會認為被醫生冒犯了。而像癔症,心身虛弱這樣暗示病人有心理問題的名稱,也會得罪近一半的病人。就連「醫學上無法解釋的軀體症狀」這樣的說法,也有超過三成病人覺得被冒犯。反而是19世紀時發明的「功能性虛弱」只有略超過一成的病人不滿意。而如果醫生說病人得了「多發性硬化症」,幾乎沒有病人會感到不滿。

  接下來,這幾名研究人員又把實驗轉到了假性癲癇上。這些假性癲癇,也像前面提到的虛弱無力一樣,被賦予了不同的名字。比如19世紀時,醫生喜歡用「癔症癲癇」這樣的說法。而到最近這些年,非癲癇發作性疾病或心理性非癲癇發作慢慢被普遍採用。

  在愛丁堡診所的調查中,不出意外,如果醫生的回答是這些症狀純屬心理作用,有近九成的病人感到被冒犯,而有一半的病人對「癔症癲癇」意見很大。醫學界現在認為最客觀科學的「假性癲癇」,心理性非癲癇發作,和非癲癇發作性疾病,也被二到三成病人認為冒犯。反而是「癲癇」最沒有任何異議。就連被作者發明出來的「功能性癲癇」,也只有5%的病人不滿意。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