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肛腸科 住院醫師 賀應林

  肛門溼疹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面板病,以瘙癢、有分泌物滲出、皮疹呈多形性、易復發為主要特點。任何年齡的人,均可發生。在祛國醫學中,屬於腎囊風、風溼瘍、頑溼的範疇,又稱座疒弗。

  一、病因病理

  祖國醫學認為,肛門溼疹由溼熱下注,血虛夾風所致,多因髒毒濁氣下降,風熱溼邪侵襲,尿糞浸蝕,食積蟲擾或飲食失節,脾失健運,內蘊溼熱而發作。《醫宗金鑑-外科心法要訣》中記載:“此證初如粟米,而癢兼痛,破流黃水,浸淫成片,隨處可生。由脾胃熱,外受風邪,相搏而成。”如風盛瘙癢不止,溫盛糜爛流水,風溼互結,發為風溼瘍。如日久溼邪凝滯,耗傷陰血,肌膚失養,則見皮厚如革,乾枯皸裂,發為頑溼。總之,急性溼疹多因溼熱客於肌膚而成,慢性者,則多為血虛風燥或脾虛所致。

  現代醫學認為,肛門溼疹病因複雜,常見因素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變態反應:這是發病的主要原因,有內在和外在兩方面因素。如病灶感染、致敏食物等,使皮膚髮生敏感作用,加之外在因素的影響,如溼熱、寒冷、衣物、外用藥物、染料等,均可誘發致病。

  (二)疾病因素:在患病過程中,病人對過敏物感受性增高,容易誘發,如消化不良、營養失調、胃腸疾病、腸寄生蟲、肛瘻、痔、肛裂、脫肛等,也為常見誘因。

  (三)神經功能障礙及內分泌功能失調:常可因過度疲勞,精神緊張、憂鬱,失眠等誘發本病。

  二、症狀和診斷

  肛門溼疹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

  (一)急性溼疹:發病較快,初起時,患部發熱、潮紅、發癢、腫脹,分佈對稱,邊界不清楚,可逐漸向健康面板蔓延,稱為紅斑性溼疹。繼而出現散在或密集的小粒大的丘疹,形成一片,稱為丘疹性溼疹。如炎症繼續發展,則丘疹充滿漿液,變為丘皰疹或水皰,稱為水皰性溼疹。水皰感染成膿皰後,腹股溝淋巴結可發炎腫痛,也可出現毛囊炎、癤腫或發熱,稱為膿泡性溼疹。經過搔抓,膿皰或水皰破裂,漿液或膿汁流出,瘡面溼潤糜爛,滲液往往有腥臭氣味,觸之疼痛,稱為糜爛性溼疹。當滲出液乾燥後,形成粘著的痂皮,稱為結痂性溼疹。經過治療,各型溼疹的炎症逐漸減輕,患部覆以細微的白色糠秕狀脫屑,稱為磷屑性溼疹、亞急性溼疹。以上各種型別溼疹,常2~3種並存,但必有一主要症狀,從而作相應處理。急性溼疹,病程短,一般數天或2~3周,即可治癒,但易復發。

  (二)慢性溼疹:急性溼疹日久不愈,可轉為慢性溼疹。其特徵為水腫及炎症的減輕,面板乾燥增厚,呈棕紅色或帶灰色,面板彈性減弱或喪失,肛緣伴皸裂、瘙癢,面板呈苔癬樣變化,病程可綿數月,甚至數年。

  無論急性或慢性溼疹,根據病程形態的多型性、瀰漫性、變厚和浸潤、有瘙癢等,即可診斷為溼疹。

  三、治療

  (一)內治法

  1、急性期(風溼瘍):凡出現肛周面板潮紅,有紅色丘疹、滲液、糜爛結痂,明顯瘙癢或癢痛,舌苔薄白或白膩,脈弦滑數者,證屬溼熱下注。治宜清熱利溼,涼血疏風。溼重於熱者,宜用除溼胃苓湯加減;熱重於溼者,宜用龍膽瀉肝湯加減。

  2、慢性期(頑溼):凡出現肛周皮變厚,色紫暗,表皮剝脫或有皸裂;瘙癢難忍或癢痛交替發作,心煩失眠,舌苔白,脈沉細或沉弦者,證屬血生風,溼熱凝聚。治宜養血疏風,健脾利溼。選方常用:制首烏24克,白朮10克,車前草15克,澤瀉10克,白蘚皮10克,桃仁,桃仁10克,花粉10克,當歸10克,蟬蛻10克,殭蠶10克,防風10克。如脾虛,食慾減退,便溏、身軟無力者,用參苓白朮散加減,以健脾化溼。

  此外,可配合使用抗組織胺藥和非特異性抗過敏療法;如病情嚴重者,還可酌情使用皮質激素等。

  (二)外治法:

  1、對區域性紅腫糜爛,滲液較多者,用馬齒莧30克,或生皮硝10克,蒼朮20克,黃柏20克,煎水外洗,洗後用氯氧油外搽,或3~3%硼酸液溼敷。

  2、對腫脹,滲液不多者,可外用普連膏、氟氫可的鬆軟膏和中藥溼疹膏外敷。

  3、對面板增厚,粗糙有鱗屑者,用薰藥卷薰患處,每天1~2次,每次15~30分鐘,溫度以病人能耐受為宜。然後外用普連膏或可的鬆軟膏,也可外搽糠餾油軟膏或黑豆餾油軟膏。

  四、預防

  除去各種可疑病因,避免致敏物的再度刺激,區域性忌用熱水和肥皂搽洗,避免搔抓、摩擦,不吃刺激性食物,積極治療肛瘻、肛裂、腸寄生蟲及胃腸等疾病,對預防肛門溼疹很重要。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