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心血管內科 主任醫師 蒲月英

  一、降壓藥物治療原則
  藥物治療降低血壓可以有效地降低心血管併發症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防止腦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和腎病的發生和發展。目前用於治療高血壓的藥物品種繁多,作用各異,但其治療高血壓時的共同指標為降低血壓。
  根據目前的認識,藥物治療高血壓應採取以下原則:
  1、採用最小的有效劑量以獲得可能有的療效而使不良反應減至最小。如有效,可以根據年齡和反應逐步遞增劑量以獲得最佳的療效。
  2、為了有效地防止靶器官損害,要求一天24小時內穩定降壓,並能防止從夜間較低血壓到清晨血壓突然升高而導致猝死、腦卒中和心臟病發作,要達到此目的,最好使用一天一次給藥而有持續24小時降壓作用的藥物。其標誌之一是降壓谷峰比值>50%,即給藥後24小時仍保持50%的最大降壓效應,此種藥物還可增加治療的依從性。
  3、為使降壓效果增大而不增加不良反應,用低劑量單藥治療療效不夠時可以採用兩種或兩種以上藥物聯合治療。
  二、降壓藥物的選用
  降壓藥的選擇主要取決於藥物對患者的降壓效應和不良反應。對每個具體患者來說,能有效控制血壓並適宜長期治療的藥物就是合理的選擇。在選擇過程中,還應該考慮患者靶器官受損情況和有無糖尿病、血脂、尿酸等代謝異常,以及降壓藥與其它使用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另一個影響降壓藥選擇的重要因素是患者的經濟承受能力和藥物供應狀況。就目前我國的醫療經濟現狀和較低的治療率而言,儘可能在一般高血壓患者中推薦使用價廉的降壓藥物。首先提高治療率,然後在此基礎上逐步提高控制率。

  根據已有的國內外臨床試驗和有關研究證據,從提高降壓療效、減少併發症、改善生命質量的角度,在我國通過降壓治療尤其大幅度地降低腦卒中的發病率與死亡率,臨床醫師可以根據具體患者的病情首先選擇利尿劑、β阻滯劑、鈣拮抗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或血管緊張素Ⅱ受體(AT1)拮抗劑,或者由上述藥物組成的固定劑量複方降壓制劑。
  (一)利尿劑
  利尿劑主要用於輕中度高血壓,尤其在老年人高血壓或併發心力衰竭時。痛風患者禁用,糖尿病和高脂血症患者慎用。小劑量可以避免低血鉀、糖耐量降低和心律失常等不良反應。可選擇使用雙氫氯噻嗪(Hydrochlorothizide)12、5mg,每日1-2次;吲噠帕胺(Indapamide)1、25-2、5mg,每日1次。呋噻米 (Furosemide)僅用於併發腎功能衰竭時。
  (二)β-阻滯劑
  β阻滯劑主要用於輕中度高血壓,尤其在靜息時心率較快(>80次/分)的中青年患者或合併心絞痛時。心臟傳導阻滯、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與周圍血管病患者禁用。胰島素依賴性糖尿病患者慎用。可選擇使用美託洛爾(Metoprolol) 50mg,每日1-2次;阿替洛爾(Atenolol)25mg,每日1-2次;比索洛爾(Bisoprolol) 2、5- 5mg,每日1次;倍他洛爾(Betaxolol) 5-10mg,每日1次。β-阻滯劑可用於心衰,但用法與降壓完全不同,應加註意。

  (三)鈣拮抗劑
  鈣拮抗劑可用於各種程度高血壓,尤其在老年人高血壓或合併穩定型心絞痛時。心臟傳導阻滯和心力衰竭患者禁用非二氫吡啶類鈣拮抗劑。不穩定性心絞痛和急性心肌梗塞時禁用速效二氫吡啶類鈣拮抗劑。優先選擇使用長效製劑,例如非洛地平(Felodipine)緩釋片5-10mg,每日1次;硝苯地平(Nifedipine)控釋片30mg,每日1次;氨氯地平(Amlodipine)5-10mg,每日1次;拉西地平(Lacidipine)4-6mg,每日1次;維拉帕米(Verapamil)緩釋片120-240mg,每日1次。一般情況下也可使用硝苯地平或尼群地平普通片10mg,每日2-3次。慎用硝苯地平速效膠囊。
  (四)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
  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主要用於高血壓合併糖尿病,或者併發心臟功能不全、腎臟損害有蛋白尿的患者。妊娠和腎動脈狹窄、腎功能衰竭(血肌酐>265μmol/L或3mg/dL)患者禁用。可以選擇使用以下製劑:卡託普利(Captopril)12、5-25mg ,每日2-3次;依那普利(Enalapril)10-20mg,每日1-2次;培哚普利(Perindopril)4-8mg,每日1次;西拉普利(Cilazapril)2、5-5mg,每日1次;苯那普利(Benazapril)10-20mg,每日1次;雷米普利(Ramipril)2、5-5mg,每日1次;賴諾普利(Lisinopril)20-40mg,每日1次。
  (五)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
  血管緊張素Ⅱ受體(AT1)拮抗劑,例如氯沙坦(Losartan)50-100mg,每日1次,纈沙坦(Valsartan)80-160mg,每日一次。適用和禁用物件與ACE-I同,目前主要用於ACE-I治療後發生乾咳的患者。

  三、降壓藥的聯合應用
  近年來研究認為最大程度取得治療高血壓的療效要求更大程度地降低血壓,而做到這一點單藥治療常力不能及,或是劑量增大而易出現不良反應。國際大規模臨床試驗證明合併用藥有其需要和價值。合併用藥可以用兩種或多種降壓藥,每種藥物的劑量不大,藥物的治療作用應有協同或至少相加的作用,其不良作用可以相互抵消或至少不重疊或相加。合併用藥時所用的藥物種數不宜過多,過多則可有複雜的藥物相互作用。因此,藥物的配伍應有其藥理學基礎。
  現今認為比較合理的配伍為:
  1、ACE-I(或血管緊張素II受體拮抗劑)與利尿藥;
  2、鈣拮抗劑與β-阻滯劑;
  3、ACE-I與鈣拮抗劑;
  4、利尿藥與β-阻滯劑;
  5、α-阻滯劑與β阻滯劑。
  合理的配方還應考慮到各藥作用時間的一致性。合併用藥可以採用各藥的按需劑量配比,其優點是易根據臨床調整品種和劑量,另一種是採用固定配比的複方,其優點是方便,有利於提高病人的順從性。1959年以來我國自行研製生產了多種複方製劑,如複方降壓片、降壓靜、降壓0號等等,多采納六七十年代階梯治療藥物,以利血平、血壓達靜、雙氫克尿噻為核心。因其降壓有一定效果,服用方便價格低廉,在各醫療單位,尤其人群防治中已廣泛應用多年,面對八十年代以來新藥的不斷湧現,我國對新的複方降壓藥亟待加以研究以適應新形勢的需要。  四、其他藥物治療
  治療的目標是減少總的心血管病危險性。治療高血壓病人的其他危險因素和存在的臨床疾病也同樣重要。因此,如有糖尿病,高膽固醇血癥、冠心病、腦血管病或腎臟疾病合併存在時,經治醫師應請有關專科檢查,或者對上述疾病制訂適宜的生活方式措施和藥物治療。
  (一)抗血小板治療
  阿斯匹林或其他抗血小板藥物的應用已被證明可減少冠心病和腦血管病人的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冠心病事件、腦卒中和心血管病死亡的危險。根據HOT研究,如果血壓已得到嚴格的控制,或者是高危冠心病的高血壓病人,且沒有胃腸道和其他部位出血危險,可推薦較小劑量的阿斯匹林治療。
  (二)伴脂質代謝紊亂,調理血脂質
  脂質代謝紊亂常與高血壓伴隨,並使高血壓危險性增加,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增加,伴隨冠心病和缺血性腦卒中的危險。對伴脂質代謝紊亂患者,應加以重視並積極治療。
  改善生活方式應是首要者:減少飽和脂肪酸、膽固醇、食鹽、酒精攝入、減輕體重、加強身體鍛鍊。避免使用可影響血脂的降壓藥;大劑量的利尿劑(噻嗪類和絆性)至少在短期內可升高血清膽固醇,甘油三酯;小劑量的利尿劑則可避免這類影響。β-阻滯劑能一過性增高甘油三酯,並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但仍顯示出能減少猝死和總死亡率,及防止心肌梗塞再發的作用。影響血脂比較小者有:鈣拮抗劑、ACEI、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α-受體阻滯劑,咪唑啉受體激動劑等。
  經飲食調控後,膽固醇仍增高者,首選HMG-C0A還原酶抑制劑(他汀類)治療,隨著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降低,有防治冠心病的作用。血甘油三酯增高者,可首選貝特類藥物治療,也可選用其他種類的調血脂藥物。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