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血管外科 副主任醫師 劉楊東

  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是透析患者的生命線,隨著人口老齡化、糖尿病腎病患者增加,以及透析時間的延長,越來越多的患者開始使用人工血管內瘻透析。人工血管動靜脈內瘻較自體動靜脈內瘻穿刺更復雜,現將部分穿刺、護理要點列舉如下,今後我們還會陸續釋出相關的系列專科文章,希望為大家提供一些幫助。

  1、穿刺時機:因手術創面大,皮下組織受損多,術後肢體均有不同程度的腫脹。雖然文獻報道術後2-4周可以穿刺透析,但我們觀察到一般術後6-8周腫脹才可以完全消退,新的內、外膜逐漸形成,人工血管輪廓變得清晰。過早使用易使移植血管壓縮,吻合口狹窄,出血,感染及血栓形成,因此一般選擇術後6-8周穿刺人造血管為宜。如果人造血管通路失功能,經手術干預再通後,傷口無滲血、腫脹、術後第一天即可使用。

  2、穿刺部位:動、靜脈穿刺點距離吻合口>3cm,兩點間距>5cm.不宜在血管轉彎、弧形及皺褶部位穿刺;採取階梯式或螺旋式不定點穿刺,每次穿刺部位距上次進針0.6-1.2cm。

  3、穿刺方向:對穿刺範圍較短的人工血管,動脈穿刺為逆血流方向,可減少再迴圈率。對穿刺範圍較長的人工血管,動脈穿刺針可為順或逆血流方向,順血流方向穿刺使血流對拔針後可能存在的活瓣影響小,有利於血管針眼的癒合,靜脈穿刺針為順血流方向。

  4、穿刺方法:穿刺前摸清血管的走形、深淺,穿刺不需用止血帶。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原則,以穿刺點為中心由內向外螺旋式消毒穿刺區域面板,消毒範圍直徑大於10cm,消毒兩遍。針尖斜面向上,以40°-45°角進針,刺入面板有頓感時觸及人工血管,進入人工血管後可感有落空感,見回血後將穿刺針與面板的角度減到20°―30°,繼續血管內推進至針身全部送入,然後將針旋轉180°,使針斜面向下,固定穿刺針至恰當舒適位,嚴防穿刺針異位或脫出。對於人工血管植入較深或肥胖的患者,當不能清晰觸控到血管邊緣時,可將人工血管捏起,使其高於面板,有利於提高穿刺的成功率。應採取階梯式或螺旋式進針方法,使穿刺不固定於整個血管通路的任何區域。

  5、拔針及止血:拔針時確認針尖斜面向下,用無菌棉球壓迫穿刺點,拔針後指壓止血15-20min,壓迫點在人工血管進針處,注意不要在拔針過程中加壓,要在拔針後加壓,以免穿刺針斜面切割血管。壓迫時間不宜過長,力量適中,以能觸及近心端人工血管震顫或聽診可聞及血管雜音為宜。壓力過大易致血流阻斷,壓力過小易出血,壓迫時間過長易導致血栓形成。

  圖1 動、靜脈穿刺點距離吻合口>3cm,不宜在血管轉彎、弧形及皺褶部位穿刺

  6、日常護理:透析治療中觀察血壓變化,若血壓低於100/60mmHg要及時處理,防止長時間的低血壓致血流緩慢使血栓形成。如果發現患者內瘻肢體腫脹或者靜脈迴流壓力增高應警惕瘻血管近心端狹窄,及時告知醫生。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