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腰椎滑脫對於醫學而言,都是“退行性疾患”,也叫“退行性變”或者“退變”。說白了,就是“老了+累壞了”,約等於頭髮變白,面板出現皺紋。衰老是人之常情,從20歲之後就開始老化。人人如此,到90歲每個人都這樣。
在我的患者中常見以下誤區—兩個極端:
一種是懼怕手術而堅決地拒絕手術,:
一種是盲目相信手術的“威力”,盼望通過手術一勞永逸的解決問題。這個短文將主要分析。
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腰椎滑脫的病因都是衰老+勞累--勞累並非就是體力勞動,而是長時間的伏案工作、開車、坐車、家務、電腦、打牌、織毛衣、玩遊戲等。例如:近年來大學生、中學生、甚至小學生因為學習姿勢不佳、玩電腦遊戲,早早出現腰椎間盤突出的現象越來越多。(北醫三院姜亮原創 引用請註明出處)北歐的人口普查結果顯示:14~18歲青少年中,9%出現椎間盤“變黑”(black disc--詳見圖片)---反映椎間盤退變(也就是老化)。這說明,椎間盤的衰老比我們以前認為的要早得多。(北醫三院姜亮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iPad等高階遊戲機的出現,將加重這一情況。
手術不可能解決疾病的基本因素--“衰老+勞累”。也就是說,手術無法根治“退變”。
手術目的是解決兩個問題:1、神經受壓(手術可解除神經受壓);2、脊柱支撐功能不足(手術植骨融合+內固定--也就是“打釘子”)
即便手術,也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衰老+勞累”。因為這個病因現在治不了,過2百年可能行。如果真的能治,就可以“長生不老”+“永遠勞動”。
下面以腰椎間盤突出手術為例,進一步說明。
1、最經典的腰椎間盤突出手術是“開窗法 腰椎間盤切除術”。這種手術是切除了突出的椎間盤,解除了神經壓迫。一般術後症狀緩解70%,術後複發率5-10%。一般切口4-5cm(因人而異,例如胖人傷口長),術後恢復1-2天出院。手術在直視下完成,手術風險較小。
因為這種手術僅僅切除了10~20%的“壞的”椎間盤,相對“好的”椎間盤還保留著--僅僅是相對。繼續以前的生活、工作方式,術後復發的可能性為5~10%。
2、第二常見的手術是“打釘子”。一般手術大一些、併發症多一些、恢復慢一些。對於必須的病例是“沒有辦法的好辦法”。即便打了釘子,這個“被固定”的節段是沒問題了,但相鄰的節段會繼續老化,一般再次出問題的可能性還是5-10%。(北醫三院 姜亮原創 轉載請註明出處)
3、“微創”是當今的熱門,種類繁多,即便在歐美也屬於嘗試階段、有待提高。(1)射頻、臭氧、鐳射--傷口1~2cm,適用於病情輕微的患者。大致目標都是讓衰老的椎間盤縮小,減壓效果間接,不可能停止“退變”。(2)椎間盤鏡--傷口2cm,身體內的操作如同切開手術,僅僅是表面的傷口減小。
國外將脊柱退變的手術稱為“買時間的手術”(buy time surgery)--買一段時間,“壞了”再來買。
英國的資料顯示: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患者手術組與保守組,5年之後的身體情況相似--區別在於,手術的患者恢復快,能夠儘早恢復工作。也就是說,症狀還忍得住,可以先保守;症狀太重、忍不住時,則須儘快手術。出現下述情況時,必須儘快、甚至急診手術:足下垂(腳腕抬不起來)、馬尾神經損害(大小便控制不了、肛門周圍麻木)、肌肉明顯無力、肌肉明顯萎縮。出現四肢麻木、無力、行走不穩、手不靈活時,應該儘早手術。(北醫三院 姜亮原創 轉載請註明出處)另外,不做手術的情況下,自己需要加強保護,避免外傷或者勞累,導致病情惡化。
當然,手術是“沒有辦法的好辦法”,也被稱為“遺憾的藝術”。打個比方,手術類似救火,不可能根治火災隱患,但是再次出現火災,還能再救。
術後出現症狀反覆時,一般是患者再次勞累或者受涼。多數是長期不注意“坐姿、活動、背肌鍛鍊”的結果。多數情況下,好好臥床休息1-2星期後,症狀可自行緩解。
少數患者症狀持續,還可再次手術。但再次手術時,手術風險、創傷會比第一次大一些。
總而言之,即便手術,自己的保護依舊重要:注意姿勢、勤活動、加強腰背肌鍛鍊。這種自我保護應該是終生的。不能臨時抱佛腳。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