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鍼灸科 主任醫師 付勇

  腦源性癱瘓(cerebral palsy,CP)簡稱腦癱或腦癱後遺症,是指出生前到生後一個月以內,各種原因所致的非進行性腦損傷。主要表現為中樞性運動障礙和姿勢異常,可伴有精神發育遲滯、癲癇、視覺、聽覺、語言和攝食等障礙。西醫學認為本病是因高階中樞神經失去或缺乏控制部分或全部脊髓、神經的能力,引起大腦對肌肉抑制作用減弱或消失所致。表現為受累部位的肌肉張力增加,反射亢進,隨意運動失調,同時尚可伴有患兒智力不同程度的障礙。從引起本病的高危因素看主要包括新生兒窒息、早產、低體重兒、異常分娩(包括剖腹產、產鉗產、吸引產)、孕期感染、病理性黃疸、保胎(孕早期陰道少量流血,用保胎藥物治療)、孕期異常(貧血、妊高症、前置胎盤、羊水流出等)、新生兒疾病、顱內出血、雙胞胎等。

  本病屬於中醫學五遲、痙證、痿證等範疇,認為先天不足或產時腦部受損所致。因人賴父母精血而成形,父母精血不充,成胎之時澆灌不足,受胎之後,氣血難以長成,出生後身體怯弱,肝血腎精不充,筋骨失養而痿弱,以至癱瘓。產時腦部受損,髓海不足,遂致癱瘓及不聰等症狀。

  診斷標準

  1、診斷條件

  ①嬰兒期內出現的中樞性癱瘓。

  ②可伴有智力低下、驚厥、行為異常,感知覺障礙及其他異常。

  ③需除外進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樞性癱瘓及正常小兒一過性運動發育落後。

  2、分型

  根據臨床特點,參考1956年美國腦性癱瘓學會分類方法修訂。

  ①痙攣型;②手足徐動型;③強直型;④共濟失調型;⑤震顫型;⑥肌張力低下型;⑦混合型(註明何種型別混合);⑧無法分型別。

  按癱瘓部位分為:①單癱;②截癱,③偏癱,④雙癱,⑤三肢癱;⑥四肢癱;⑦雙重性偏癱。

  說明:①臨床診斷需要說明何種型別、癱瘓部位、有無合併症。有明顯病因者,註明何種原因所致。②如有條件,手足徐動型還可再分為緊張、非緊張等型。

  辨證標準

  1、肝腎陰虛:肢體癱瘓,筋脈拘急,屈伸不利,急躁易怒,多動不寧,四肢抽搐,智慧低下,生長髮育遲緩,舌質紅,脈弦或弦細。

  2、氣虛血瘀:筋脈拘急,上肢屈曲,下肢伸直,強屈伸則疼痛或有軀幹四肢刺痛,面色蒼白,自汗便溏,舌質暗,脈澀無力。

  3、脾虛痰阻:肢體屈伸不利,手不能舉,足不能立,語言不利,智力低下,涎出不禁,面色萎黃,精神倦怠,少氣懶言,肌肉消瘦,舌質淡,苔膩,脈細弱。

  治療原則及選穴

  1、本病以健腦益智,疏通經絡為基本治療原則。根據患兒的具體情況可佐以補益肝腎,益氣活血、健脾化痰等。在治療中必須配合運動療法、作業療法、語言訓練等康復治療。

  2、在選穴上主要根據腦為元神之府,督脈入絡腦等理論,以頭部穴位、督脈穴位、夾脊穴等為主,可配合循經在肢體選穴,具體選穴原則如下:

  ①根據督脈入絡腦理論,選用督脈的百會、人中、風府、啞門、神庭、上星等穴位,疏通督脈,醒腦開竅,調神導氣。夾脊穴旁納督脈和膀胱經之氣,可調五臟六腑功能,強身壯腰,扶助正氣,也是常選用的穴位。膀胱經背部腧穴如腎俞、肝俞、脾俞、筋縮及督脈的大椎、腰陽關等可選用。

  ②頭針是本病常選用的方法,如下肢的癱瘓、麻木選頂中線;上下肢癱瘓、軀幹癱瘓、運動性失語、流涎選頂顳前斜線;平衡失調選枕下旁線;肢體、軀幹感覺障礙選頂顳後斜線;下肢癱瘓、麻木選頂旁1線;肩、臂、手癱瘓麻木選頂旁2線;運動性失語選顳前線等。

  ③對症選穴:本病症狀較複雜。因發育中的中樞神經系統受損可能導致攝食困難和言語障礙。由於早期大腦損傷,使口咽運動的神經支配以及進食技能的學習受到影響,從而導致不同性質和程度的進食技能異常,幾乎所有的徐動型、失調型及痙攣型四肢癱患者均存在口咽運動和進食障礙,因此,常選用廉泉或津津玉液、頰車、地倉等,開舌竅,利咽竅,疏通口頰經筋的穴位。頸腰背軟配夾脊穴,天柱、身柱、脊中、命門、腰陽關、腰俞、脾俞、腎俞;語言遲緩配下廉泉、通裡、內關、舌三針;伴流涎配地倉透頰車、承漿。

  鍼灸處方

  推薦處方1

  治法:補益肝腎,開竅益聰。

  主穴:肝俞(⊥) 腎俞(⊥) 關元(⊥) 太溪(⊥)(補養肝腎,益元固本)

  百會(⊥) 四神聰(⊥) 大椎(⊥) 懸鐘(⊥)(益髓健腦)

  廉泉(⊥) 風池(⊥)(開竅活血)

  足三裡(⊥) 三陰交(⊥)(健脾胃, 扶後天)

  內關(⊥) 合谷(⊥) 太沖(⊥) 天泉(⊥) (通經活絡, 調和氣血)

  陽陵泉(舒筋通絡) (⊥)

  操作:對於年齡較小的患兒, 快採用快針法, 進針得氣後即可出針。年齡較大患兒,適合留針者可留針20~30分鐘。廉泉穴要求針感向咽喉及舌根方向傳導;風池穴向舌根方向深刺,針感傳向舌根方向。餘穴常規操作。

  推薦處方2

  治法:健腦益智, 疏通經絡。

  主穴:百會(│) 神庭(│) 腦戶(│)

  運動區(│) 足運感區(│) 平衡區(│)

  配穴:智力障礙配四神聰(│),語言障礙選焦氏頭針的語言1、2 、3區(│);上肢癱選俞(│)、曲池(│)、極泉(│)、外關(│)、手三裡(│);下肢癱選環跳(│)、陽陵泉(│)、足三裡(│)、三陰交(│)、解溪(│)等;頸腰軟弱無力者選督脈穴與華佗夾脊穴(│)。

  操作:從神庭穴沿皮直刺向百會、從百會刺向腦戶。頭穴快速進針,每次留針4h,留針期間,快速捻轉(200轉/min ) 3次,隔日1次。其餘配穴平補平瀉; <3歲及體弱患兒不留針,>3歲患兒留針30 min,每週針刺2次。

  推薦處方3

  治法:醒腦開竅, 活血通絡, 益精填髓。

  主穴:內關(⊥) 水溝(⊥)(醒腦開竅)

  三陰交(T)(滋補肝腎)

  極泉(⊥) 尺澤(⊥) 合谷(⊥) 委中(⊥) (疏通經絡)

  風池(⊥) 啞門(⊥)(疏通腦絡, 活血通竅)

  百會(T) 四神聰(T) (益精填髓, 益智健腦)

  頂顳前斜線下2/5(│) 顳前線(│) (利語言,止流涎)

  地倉 (⊥) 頰車(⊥)(疏調口頰經筋,止流涎)

  廉泉(⊥)(開舌竅, 利語言)

  操作:先雙側內關,直刺0.5寸,提插捻轉瀉法,捻轉頻率為120/,施術5;繼刺水溝,向上斜刺0.寸,即出針;再刺三陰交,沿脛骨後緣與面板成45度角斜刺,進針1寸,用提插補法,使患兒有屈膝表現即可,極泉穴沿經線在極泉下2寸處直刺0.5寸,提插瀉法,使患兒上肢屈曲為度;尺澤,屈肘120度取穴,直刺0.5寸,提插瀉法,使患兒屈肘為度,合谷、委中、風池、啞門均捻轉瀉法,不留針;四神聰透百會,留針60分鐘; 頂顳前斜線、顳前線採用標準頭針法,斜刺至膜狀腱膜下,接電針治療儀,留針60分鐘。

  療效評估標準

  1、應用蓋什爾法測定大運動及精細動作的發育商(development quotient, DQ)

  (1)運動功能評定:包括10個大項28個動作,即抬頭〔俯臥、仰臥、豎立位);翻身〔俯臥至仰臥、仰臥至俯臥),坐(扶坐、靠坐、獨坐),爬(俯爬、手膝爬、手足爬),跪(雙膝跪、單膝跪),站立(扶站、靠站、獨站),行走(扶走、獨走),登樓梯(扶著、抓欄或獨自上下),協調性動作(手,手、足、口,手、足和手、眼間),每項10分,總分100分。

  (2)療效評定標準

  ①顯效:運動功能評定提高20分,同時DQ提高15。

  ②有效:運動功能評定提高l0分,同時DQ提高10。

  ③無效:運動功能評定提高不足10分,DQ提高不足10。

  2、應用首都兒科研究所研製的0~6歲兒童心理精神發育量表進行智慧發育檢測,簡稱兒心量表

  量表分為5個能區,即大運動、精細動作、適應能力、語言及社交行為。

  精神發育評估分為5個等級,發育商(DQ)≥130為優秀,115~129為聰明,85~114為正常,70~84為偏低,≤69為低下。測試工具為專用測試工具箱,由經正規培訓的專業醫務人員測試。

  療效分析

  1、影響鍼灸療效的因素

  ①病情:腦癱的鍼灸療效關鍵取決於病變的嚴重程度,如腦損傷輕微,CT檢查無異常改變或僅有輕度異常的患兒,給予及時針灸治療,配合功能訓練,可獲得較好的康復。如果腦損傷較重,CT檢查可見瀰漫性腦萎縮及多發性腦軟化灶等則鍼灸有一定的改善症狀作用;如果腦損傷非常嚴重,CT顯示為腦穿通畸形等發育異常時,鍼灸療效較差。但頭顱影像學異常的嚴重程度與臨床上CP的嚴重程度有時並不一致,有部分患兒臨床表現較嚴重,而CT檢查往往正常,所以不能僅憑影像學檢查判斷CP的嚴重程度及預後,應密切結合臨床。

  ②病程:一般而言,年齡越小針灸效果越佳,病情越輕併發症越少,鍼灸效果越好。隨著年齡的增大,若得不到及時正規的康復治療,其肌腱攣縮、關節變形、肌肉萎縮等併發症也越來越多,越來越嚴重,鍼灸療效也越差。國外報道若在6個月前被診斷並給予治療,療效較好。有研究證明,0~2歲是大腦發育最迅速和代償能力最強的時期,尤其在新生兒期,大腦還處在生長髮育階段,腦損傷也處在初級階段,異常姿勢和運動還未固定化,外在刺激與強化和豐富環境對腦發育具有塑造或修剪的作用相對強一些,抑制異常的姿勢和運動模式,協助產生正常的反應,通過反覆刺激和訓練,使其逐步發展成正常的運動模式。而在2歲後,異常姿勢趨向固定化,給治療帶來很大的困難。因此,對腦癱患兒應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如此,才能保證患兒潛在的能力發揮至最大限度。一般在2歲之前是鍼灸及各種康復治療的最佳時期。

  ③病變型別:腦癱在臨床上主要分為痙攣型、手足徐動型、肌張力低下型、共濟失調型,相對而言鍼灸對於肌張力力低下型的療效要優於其他型別。從肢體癱瘓情況看,鍼灸對偏癱的療效優於雙癱和四肢癱。

  ④配合其他治療:鍼灸治療本病有一定療效,但必須配合必要的功能鍛鍊,這對於提供鍼灸療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如運動療法被公認為本病康復治療的主要手段,運動療法包括頭部控制功能訓練、上下肢功能訓練、翻身訓練、坐姿訓練、爬行訓練、直跪訓練、站立行走訓練、軀幹調節和平衡訓練等;作業治療包括進食、穿脫衣服、大小便和手的技巧訓練等。另外也要配合語言訓練等。研究表明對腦癱兒進行規定量的強化訓練可以增加肌力,改善運動,減少殘疾,因為正確運動只有達到一定量才能阻抑外周異常,才能在中樞以正確模式代替錯誤模式,有利於激發腦細胞的代償潛能。

  2、鍼灸治療的環節及機制

  現代研究表明, 腦發育越不成熟,腦的可塑性就越強,即可變性和代償性越強。現代神經康復學神經可塑性理論認為神經功能的恢復一般分為兩種情況:受損神經並未死亡可直接恢復功能;受損神經死亡後,中樞神經細胞軸突的再生,樹突的發芽以及突觸閾值的改變機制,在中樞神經系統內重新組織一個功能細胞集團的網路系統,實現功能重組,表現為皮質部功能重建或由遠處功能相近的皮質執行其功能,這就是腦細胞的代償性潛能。所以,神經可塑性理論對針灸治療小兒腦癱治療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根據神經發育原理,大腦在出生後2~3年內發育最快,有證據表明,若在此期給予良性刺激,可促進腦結構發育和功能代償。因此,鍼灸治療本病的環節和機制包括:

  ①促進腦細胞的代償:針刺作為一種物理刺激,必然引發中樞神經系統的反應,這種正性的刺激促進了腦電活動和神經遞質的分泌, 激活了有關腦細胞的代償功能,改善了腦幹功能,使外周資訊能順利地到達大腦皮質,有效地調節了大腦皮質功能。有研究觀察到針刺能改善腦動脈血流速度和腦地形圖,從而改善腦組織血液供應,改善中樞神經細胞功能,增強智力,改善患兒運動功能和認知能力,促進康復。

  ②調節肌肉張力和肌力:針刺通過神經-肌肉反射,增加肌力,協調張力,改善肢體的運動平衡和協調性,減少殘疾。針刺通過刺激神經系統,經大量、多次資訊刺激傳遞促通了神經傳導通路,既加速了腦細胞的修復、發育,又抑制了異常姿勢反射和異常運動模式,促進正常運動的發育,助肌力恢復。

  ③改善迴圈:針刺通過神經-血管反射途徑具有良好的促進血液迴圈作用,增加腦和肢體的血液迴圈,尤其是痙攣型腦癱患兒四肢因長期痙攣而發生肌肉的供血供氧障礙,營養代謝障礙,肌細胞的變性,四肢運動、感覺神經脫髓鞘變性等,這些障礙是影響腦癱患兒肌力恢復的外周主要因素,針刺可減輕肌肉痙攣,改善血管的壓迫,促進血液迴圈。從而改善了四肢肌肉、神經的營養代謝,起到了良好的肌力恢復作用。有報道,腦癱腦組織壞死區的周圍尚存在著相當範圍的可逆性損害區帶,此處腦組織蒼白、水腫、血管內小血栓形成或官腔變細,供血不足導致腦神經細胞喪失功能,但尚未發生壞死-即臨界神經細胞,頭針療法是通過針刺刺激大腦皮層相應運動投影區,改善區域性血液供應,增加腦細胞的營養,恢復臨界細胞的功能。

  預後

  腦癱的康復是一項長期緩慢而複雜的過程,因此,要確立治療長期性的觀點,家長必須堅持不懈,持之以恆,其連續治療時間最短不能少於3個月,並且要將日常生活與康復訓練相結合,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康復的質量。腦癱的預後主要取決於腦損傷的程度和治療的時機。年齡越小,症狀越輕,病程越短,正確的治療越及時,預後越好。一般而言2歲前的治療與其後的治療在預後上有很大的差異。年齡越大,症狀越多、越來越重,恢復機會就越小。所以,腦癱要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CP合併癲癇有可能使患兒的運動障礙及認知障礙進一步加重,因此發作越頻繁,CP的康復預後效果越差。CT無異常改變或僅有輕度異常的患兒給予及時治療及功能訓練,均可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復,預後較好;瀰漫性腦萎縮及多發性腦軟化灶等則提示預後不良;而CT顯示為腦穿通畸形等發育異常時亦能提醒患兒家長避免作無效治療。當然也有部分患兒形態改變與臨床表現不一致,因此,判斷預後也應結合臨床。

  本病重在預防,小兒CP的病因多種多樣,大部分高危因素是可以預防的,因此,及早做好圍產期的保健工作,可降低CP的發生率。CP的治療是一長期的綜合過程,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CP患兒的活質量,儘早發現和處理癲癇、聽覺障礙、視覺障礙及智力低下等合併症,進行綜合康復治療對預後是非常重要的。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