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神經外科 主治醫師 孟強

  對於難以精確定位或癲癇灶位於重要功能區的頑固性癲癇患者,顱內電極監測是術前評估的重要手段。由於顱內電極監測具有侵襲性,監測過程中具有較高的技術要求,並有一定風險,因此對護理要求極高。我們在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採用顱內電極置入定位治療難治性癲癇32例,患者均順利完成顱內電極監測,術後均痊癒出院。具體總結如下:
  1、臨床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32例患者,男18例,年齡12~38歲,病史5~14年。女14例;年齡9~35歲,病史6~18年。均為難治性癲癇,長期服藥不能控制癲癇發作,嚴重影響了學習、生活和工作。
  1.2病例選擇,頭皮腦電圖偽差干擾,異常放電彌散;影像學所見病灶與頭皮腦電圖定位不一致;顳葉癲癇不能定側;致癇灶緊鄰功能區。
  1.3檢查方法,通過開顱手術,將電極置入腦表面及腦深部可疑區,記錄電極不同部位的發作間期及發作期的腦電活動。監測過程中,每位病例以捕捉到3次以上慣常發作為標準。我們對本組32例難治性癲癇患者顱內電極置入術後監測期間做好術後監測、併發症的預防及護理、發作期處理原則、安全護理、抗癲癇藥物的應用護理。
  1.4主要護理問題  手術併發症、顱內及傷口感染、腦脊液滲出、心理壓力增加、癲癇發作導致身體受傷、電極移位或接觸不良等。

  2、護理措施
  2.1準備階段,設單間監護,患者入室前,床單位消毒,房間用紫外線空氣消毒;床邊備好消毒液,方便醫務人員及家屬為患者操作前、後手消毒。上床欄保護患者,以防癲癇發作時磕傷、撞傷、墜床等意外發生。監測前交待患者及家屬按停藥方案停止所有抗癲癇藥物。床旁備吸氧器、吸痰器、牙墊、壓舌板、開口器、手電筒及搶救藥品等應急物品。
  2.2顱內電極置入術後,嚴密監測生命體徵變化,尤其意識狀態及體溫變化,如有異常,及時報告醫生。對於術後麻醉未清醒患者,予去枕平臥位,頭偏向一側,防止嘔吐物誤吸而造成窒息。麻醉清醒後,抬高床頭30度,利於顱內壓降低,減經腦水腫。
  2.3,預防感染,顱內電極置入術後,顱內電極與外界相通,容易引起顱內感染及切口感染。為防止併發症,特將預防措施基本歸納為:
  2.3.1患方:術後回監護病房,限制探訪人員,避免來回走動,交待家屬陪同時帶口罩。
  2.3.2醫護方:遵醫囑對有感染風險者正確、及時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術後嚴密監測體溫及病情變化,如術後5天以上突發高熱或持續高熱不退,應引起重視並報告醫生,給予藥物降溫等處理。嚴格無菌操作,密切觀察頭部敷料是否幹潔、固定,如有滲血、滲液,應通知醫生及時更換傷口敷料,必要時加縫傷口及引流管固定處。

  2.4監測期發作的護理,為獲得高質量的癲癇發作腦電圖,術後逐漸停用一切抗癲癇藥物,患者處於癲癇發作高危水平,在護理過程中應採取以下措施:
  2.4.1發作時立刻到患者身邊,為其採取安全臥位,保持呼吸道通暢,口腔有分泌物時頭要偏向一側,及時擦拭或吸出分泌物;立即給予吸氧,防止大腦因缺氧時間過長造成不可逆的損害。
  2.4.2患者發作初要及時掀開被子等遮擋物,顏面部、四肢儘量完全暴露於視訊範圍內,以免影響發作時錄影監控。
  2.4.3記錄發作開始時間,並詢問家屬是否屬於慣常發作,及時反饋給醫生有助於及時診斷並處理;患者在發作後清醒期追問有無先兆症狀,如心慌、害怕、胃氣上升感等。
  2.4.4強直陣攣發作時不要強行按壓患者的四肢及軀幹,以防骨折或脫位;同時注意保護患者的頭部電極線不被抓到,避免頭部敷料和電極線脫落。
  2.5對於發作頻率較低、監測週期較長患者及家屬的指導  顱內電極置入術後捕抓發作,給患者增加痛苦的同時也增加了顱內感染風險,另外腦電圖監測價格高昂,給患者帶來經濟上的壓力。術後多日未出現發作,可在醫師指導下安排患者行剝奪睡眠、過度換氣、閃光刺激等誘發手段,並協助醫生完成不同患者的監測要求,採取不同護理措施,如功能區癲癇患者,可協助醫生完成皮層電刺激,完善功能定位及病灶精確定位。
  2.6監測期的藥物調整,顱內電極置入術後患者行視訊腦電圖監測,第一天用藥物控制發作,避免過度發作,防止腦水腫形成。第二天需按有關減藥方案減藥至停藥監測,此時患者隨時有癲癇發作的可能,為防止影響腦電圖監測,禁止使用地西泮類,如發作頻繁達到癲癇持續狀態時,可給予德巴金靜推或靜滴維持;如癲癇發作不頻繁,可暫觀察、吸氧等;經過檢測已明確癲癇起源後,可適當給予地西泮控制發作。治療過程中,要密切觀察患者的呼吸情況,防止呼吸抑制。
  2.7監測期發作後護理,觀察患者瞳孔和意識狀態、有無發紺、大小便失禁以及發作後昏睡的時間、多長時間可被喚醒,活動雙側肢體,明確是否活動良好,或者是否單側僵直,並及時給予處置。部分患者在發作後期,意識完全清醒前呈現精神錯亂和自動行為等癲癇後狀態,應注意防護。
  2.8顱內電極導線的護理,患者置入顱內電極後行視訊腦電監測期間,對於致癇灶的定位至關重要。患者在癲癇發作時,意識不清,肢體抽搐或肢體不自主運動。因此,護士要做好患者發作時的防護工作,要保持電極線固定,腦電圖背景正常執行,避免患者強行牽拉電極線而致使電極移位,造成腦組織損傷或引起顱內出血;必要時使用約束帶約束四肢,防止發作時引起深部電極折斷;如出現電極線脫落應及時通知醫生。
  2.9監測時間,監測時間以7天為限,但也有認為可達數週,最多可達32天,這無疑增加了感染的危險性。我們認為,在保障傷口敷料清潔、腦電圖未提示有電極線脫落的前提下,儘可能在捕抓到患者慣常發作後,基本能定測、定位,按需完善電刺激功能定位後方可停止監測,一般7-10天為宜。
  3、結果,32例患者均順利完成顱內電極置入後腦電圖監測,置入電極無移位,顱內無感染、無出血,一例患者出現腦脊液漏。進行7-10天監測,成功捕抓到慣常發作多次,發作期症狀學及同期腦電圖均達到預期效果,定測、定位較準確。完成癲癇灶切除後均痊癒出院。
  4、討論
  顱內電極置入後行視訊腦電監測,可以準確記錄癲癇發作間期和發作期的腦電圖改變,精確定位致癲灶,為手術切除癲癇灶提供依據。然而,顱內電極置入後行視訊腦電圖監測是一種有創檢查,存在顱內出血、感染等併發症和風險,致使臨床護理的難度加大。為減輕患者壓力並減少臨床併發症的發生,護理工作中必須充分考慮潛在的各種不良因素,採取積極的應對措施,不僅需要護士有豐富的醫學護理知識,還要對患者有足夠的關心、耐心、責任心,從而給患者創造良好的心理狀態;在護理操作以及監測過程中做到規範、準確、細心、精心,準確記錄患者神經系統的各種細微變化,以確保電極置入無移位,顱內無感染,無出血,癲癇發作時不發生意外傷害,為手術提供準確診斷依據。綜上所述,有針對性地做好監測期的準備、心理護理、安全防護,仔細觀察病情變化,嚴格無菌操作,能夠避免顱內電極置入併發症的發生,為手術切除癲癇灶保駕護航。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