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神經外科 主任醫師 呂健

  傳統觀念認為:原發性腦腫瘤不會向遠處轉移。但事實上,自1928年起就不斷地有關於原發性腦腫瘤遠處轉移的報道,其中絕大多數是膠質瘤。近幾年,腦膠質瘤的轉移已引起部分學者的注意。本文回顧了近年來腦膠質瘤遠處轉移的報道和研究狀況。

  一、腦膠質瘤遠處轉移的特點

  1926年,Bailey和Cushing指出:原發性腦腫瘤不會向神經軸外遠處轉移。然而,1928年,Davis就首次報道了1例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於開顱手術後轉移至雙肺和軟組織。之後,關於腦膠質瘤的遠處轉移時有報道,但均發生在手術後。1959年,Rubinstein首次報道1例髓母細胞瘤在未曾手術的情況下發生遠處轉移。1967年,Rubinstein又報道了1例星形細胞瘤在未曾手術的情況下發生遠處轉移。至1981年,12例少突膠質細胞瘤的遠處轉移被報道。1995年,Rawat回顧已有79例良性腦膜瘤的顱外轉移被報道。1995年,Huang回顧了247例發生顱外轉移的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有報道指出,中樞神經系統腫瘤中最常發生遠處轉移的依次為: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腦膜瘤、髓母細胞瘤。資料顯示,隨著治療方法和技術的進步、療效的改善以及患者生存期的延長,關於原發性腦腫瘤遠處轉移的報道逐漸增多,其中絕大多數是腦膠質瘤[1-9]。

1955年,Weiss提出了原發性腦腫瘤向中樞神經系統外轉移的診斷標準,包括:

①轉移灶的組織學特性符合中樞神經系統腫瘤;

②首發症狀由中樞神經系統腫瘤引起;

③活檢排除其他部位的原發性腫瘤;

④原發灶與轉移灶的形態學特徵必須完全相符。但1974年,Dolman報道了1例以淋巴結轉移為首發臨床表現的膠質母細胞瘤,從此Weiss診斷標準中的②被否定,而①、③、④作為原發性腦腫瘤向神經軸外轉移的診斷標準已被廣泛接受。腦膠質瘤向遠處轉移的發生率各家報道不一,約為0.4%-2.3%。據報道,腦膠質瘤從最初發現到出現遠處轉移的間隔期最長17年,最短則只有幾天,平均22.1個月[1,2]。

  腦膠質瘤轉移大多發生在開顱手術或腦脊液分流術後。文獻顯示,96%的顱外遠處轉移與手術有關,未曾手術而發生的遠處轉移只佔全部原發性腦腫瘤遠處轉移病例的8.5%-11%,在兒童中佔4%-6%,在成人中佔11%左右[1,2,6,7]。Rickert報道245例中27.3%與分流手術直接相關[2],其中常見的有生殖細胞腫瘤(佔33.3%,僅生殖細胞瘤就佔22.7%)、膠質母細胞瘤(10.6%)、卵黃囊腫瘤(7.6%)和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6.1%)。髓母細胞瘤則多見於與分流手術無關的轉移(佔69.4%)。膠質母細胞瘤行間質內放療後有0%-4.3%發生顱外轉移[11]。Dawson指出:腦膠質瘤患者接受手術次數越多,發生遠處轉移的可能性越大。部分學者認為,開顱手術破壞了大腦天然的防護系統,使瘤細胞容易進入腦膜和椎靜脈系統,隨之進入腹腔和門靜脈系統及其伴隨的淋巴系統。有學者認為,手術和放療均可促進膠質瘤轉移。關於腦脊液分流手術是否增加膠質瘤轉移的機會尚有爭議。儘管有多例腦膠質瘤於腦室-腹腔分流術後轉移至腹腔臟器的報道,但也有報道術前行腦室-腹腔分流術的髓母細胞瘤患者術後出現其他部位的轉移而腹膜卻未受累。有學者將分流手術、多次接受開顱手術、生存期長列為腦膠質瘤發生顱外遠處轉移的易患因素。

  腦膠質瘤向顱外遠處轉移的途徑目前尚不清楚。儘管原發性腦腫瘤向腦脊液播散的發生率只有5%-9%,腦脊液仍被認為可能是腦膠質瘤轉移的主要途徑,尤其對於髓母細胞瘤和少突膠質細胞瘤。但也有學者認為髓母細胞瘤以血行轉移為主。

  關於腦膠質瘤顱外轉移發生率低的原因說法很多,例如,顱內缺乏淋巴系統;血腦屏障和血-腦脊液屏障;顱內靜脈或靜脈竇容易因顱內高壓或腫瘤壓迫而塌陷或閉塞;神經膠質細胞只適於顱內生存;腫瘤細胞特殊的代謝需要;膠質瘤患者生存期短,在發生轉移之前已經死亡;顱內環境穩定,受到擠壓和創傷的機會相對較少。其中,生存期短被多數學者認為是腦膠質瘤遠處轉移少見的主要原因之一。事實上,隨著膠質瘤治療手段的進步和患者的生存期延長,關於腦膠質瘤遠處轉移的報道也的確在增多。此外,血腦屏障的作用也受到部分學者的重視。

  此外,有趣的是,Wiendl在2003年報道了首例原發於肝臟的“異位”室管膜瘤[10],提示:膠質瘤是否可以單獨發生在顱外其他臟器?膠質瘤是中樞神經系統獨有的嗎?

  二、腦膠質瘤的亞臨床轉移

  基於“原發性腦腫瘤不會向顱外轉移”的認識,以及器官移植供者短缺,原發性腦腫瘤患者過去一直被納入器官移植供者範圍。但近幾年,陸續出現關於器官移植受者在移植來自腦膠質瘤患者(供者)的器官後在所移植的器官(腎臟、肝臟、心臟等)內發現相同型別的膠質瘤生長的報道,原發性腦腫瘤患者能否作為器官移植供者引起爭議。

1994年,發現1例肺移植受者在移植來自一位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患者的肺之後,其縱隔淋巴結髮現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後死於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1999年,報道54例器官移植受者移植來自原發性腦腫瘤患者的器官後,9例在所移植的器官內發現與原發性腦腫瘤同樣性質的腫瘤生長,而這些腫瘤並未再向受者腦實質轉移。2001年,Schiff報道6例器官移植受者移植來自膠質瘤患者的器官後,在所移植的器官內有同樣型別的膠質瘤生長,其中5例為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1例為少突膠質細胞瘤。

2003年,Buell等報道12例器官移植受者在移植來自原發性腦腫瘤患者的器官後,在所移植的器官內發現同樣型別的腫瘤生長,其中8例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1例星形細胞瘤,3例髓母細胞瘤。Buell將惡性程度高、手術史、放射治療、全身化療列為腦膠質瘤隨所移植的器官由供者向受者體內轉移並在所移植的器官內生長的4個危險因素,無危險因素者發生腫瘤轉移的機率為7%,而具備其中1個或1個以上危險因素者腫瘤隨器官向受者體內轉移的機率為53%。

  自1987年至2003年,已有31例器官移植受者在移植來自腦膠質瘤患者的器官後,在所移植的器官內發現相同型別的膠質瘤生長,而這些腫瘤並未再向受者的腦實質播散[12-14]。因此,有學者提出:腦膠質瘤在患者體內其他臟器的微轉移灶可能比臨床估計的更常見,腦膠質瘤的亞臨床轉移可能被低估!

  三、腦膠質瘤遠處轉移的預後

  雖然腦膠質瘤轉移的發生率低,但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和預後。1976年,Roberta和German報道50例少突膠質細胞瘤患者中無遠處轉移者中位生存期8.5年,而遠處轉移者中位生存期只有32個月。1980年,Pasquier回顧72例發生遠處轉移的膠質瘤患者,其2年內死亡率達82.8%。2003年,Buell報道12例器官移植後在所移植器官內有膠質瘤轉移的受者死亡率達75%。

  四、腦膠質瘤遠處轉移的實驗研究

  關於腦膠質瘤遠處轉移的實驗研究鮮見報道。1996年,陳系古等將膠質瘤細胞懸液注入裸小鼠腹腔後在肺部形成膠質瘤的轉移灶。2003年,Bohm等報道採用PCR檢測血中GFAPmRNA以瞭解腦膠質瘤患者血液中有無瘤細胞播散,結果顯示所檢測的10例星形細胞瘤和10例膠質母細胞瘤患者外周靜脈血中均未發現GFAPmRNA,故提出腦膠質瘤的亞臨床轉移極為罕見,可能只限於某些特殊型別的膠質瘤[15]。然而,該研究存在以下不足:樣本數太少;僅在手術過程中取外周靜脈血,時間點單一,缺乏動態監測,偶然性較大;無法檢測出GFAP陰性的膠質瘤細胞。因此,該研究的結論尚缺乏足夠的說服力。2004年,WangM等對1例發生多處骨轉移的少突膠質細胞瘤進行研究發現1p19q的雜合性缺失有助於少突膠質細胞瘤顱外轉移的診斷[16]。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