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國醫館 主任醫師 李豔梅

  依據證候治療未病

  中醫重視患者的“主體性”,所以中醫在診治疾病的時候,始終把患者的感覺作為診治的主要依據,通過辨析證候就可以把握疾病的本質。

  中醫對於疾病的認識依靠“四診”(望、聞、問、切)所見,儘管有望而所得、切而所得,但主要的還是問而所得、聞而所得,依靠的主要是症狀。

  中醫便可以根據身體和心裡的不舒服而進行治療。這是中醫能夠“治療未病”的長處。

  中醫的治療可以早期介入,而且越早治療,療效越好。

  中醫依靠形象思維,緊緊抓住症狀、體徵,作為治療的依據。因為“證”者,信而有徵,可以作為診治的憑證。中醫堅信“有諸內必形諸外,有諸外必根諸內”,抓住了外在的證候,也就同時抓住了內在的病機變化。

  世界衛生組織曾經發布資料說,世界上有20%的人群患有各種疾病,只有5%的人是健康的,而75%的人群屬於亞臨床狀態,也就是“亞健康”。

  “亞健康”其實是一個含糊的名稱,它把眾多的自覺身心不適,又無法找到病理證實的人群,含糊其辭地稱為“亞健康”。

  嚴格說,這些“亞健康”的人們都離開了健康的狀態,體內已經發生了某種程度的化學的或者物理、生物的變化,只是這些變化細微而複雜,還沒有形成“病灶”,還沒有達到理想的“實證”程度。全世界每年有一千多萬人死於“亞健康”、“過勞死”;幾十億人身心不適,甚至是痛苦不堪。

  中醫把追求的目標指向“未病”,當人的健康狀態發生了偏移,還未構成明顯的疾病狀態時就必須治療,故認為高明的醫生是預防疾病的發生,這才是“上工”的本事。

  因為病越輕淺,越容易獲得療效,越容易幫助患者恢復健康。所以中醫善於觀察,“候之所始,道之所生”,推崇“見微知著”,重視細微證候的捕捉,而且追求動態的“隨證治之”。

  主張要根據證候的變化“辨證論治”,藥隨證轉的“治病活法”。

  中醫治療疾病並不限於藥物,更不是隻有服湯藥一種方法。導引、鍼灸、按摩、心理開導、飲食調節、外用都是中醫治療疾病的方法。中醫治病的方法十分豐富,絕不是僅僅依靠對抗、切除與改造。

  中醫所用的藥物古人稱其為“毒藥”,中醫依靠豐富的理論與應用經驗,可以化毒為藥,變廢為寶;如果背棄了中醫理論,就有可能變藥為毒,化寶為害。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