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脊柱關節外科 副主任醫師 程延

  提到眩暈,都會想到高血壓、高血脂、血粘度過高等內科疾病,臨床上引起眩暈的原因不止這些。國外臨床資料表明,所有頭暈患者中,約40%與頸椎有關,頸性眩暈所佔比重僅次於美尼爾綜合徵。

  頸性眩暈,目前認為主要機理是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和頸交感神經機能亢進。由於骨質增生、錯位,頸肌痙攣和異常等內外因素直接或間接對椎動脈造成壓迫,或刺激其周圍的交感神經,引起椎動脈收縮,管腔變窄,致供血不足,最終導致前庭迷路缺血,產生眩暈症狀。

  頸性眩暈臨床表現中,眩暈是最突出症狀,有旋轉感、失定位感、昏沉感等,多於回頭轉頸、起床臥床、伸屈脖子等頭頸體位改變時發生,發作時間有瞬現即逝、持續數秒的,也有長達一天甚至數天,症狀多為眩暈、頭痛,並伴有噁心、嘔吐、胸悶、心慌、出汗異常等症狀。多數人還有頸項強直 ,活動受限。此外,還常伴耳鳴、聽力下降、鼻塞、咽痛、咽喉異物感、聲音改變、視物模糊等症狀,體檢時多數患者可在後枕及肩背部找到極敏感的壓痛點。

  輔助診斷:主要有X光片、CT、核磁共振、腦血流圖、頸顱多普勒超聲、血液流變學檢查等。診斷關鍵在於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眩暈,尤其是腦血管病變和耳源性及眼源性眩暈,必要時請有關專科協助診斷。

  臨床上中醫結合理療對此病有很好的治療效果。如牽引、腦迴圈治療儀配合鍼灸、針刀、手法、藥水注射、中藥口服外用等。主要機理是調整頸椎的解剖及生物力學關係,放鬆頸部軟組織,特別是椎動脈行經過程中最易受到壓迫刺激的枕下三角區,從而減少或消除因病變造成的各種因素對椎動脈直接或間接的壓迫與刺激,改善前庭迷路的血供,往往可以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中醫結合理療,方法簡便安全,療效迅速穩定,大多數患者3-5次治療就可獲得顯效。當然,治療後保持良好的生活工作習慣,對於鞏固療效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