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風溼病科 副主任醫師 考希良

  痛風性關節炎是風溼科常見的一個疾病,本病急性發作時多出現關節劇烈紅腫熱痛,患者不敢活動,疼痛夜間加劇,常因疼痛難忍而就醫。臨床中,詢問此類急性發病患者,大多與飲食相關,常在進食海鮮、動物內臟或者飲酒後發生,或者是勞累、劇烈運動、感受寒涼後發作。

  這些誘發因素從中醫理論來講,屬於外感和內傷的因素。為何外感和內傷因素能導致如此劇烈疼痛呢,筆者認為一個重要的機制就是有毒的參與。那麼什麼是毒?毒邪致病又有何特點呢?

  1、毒的本質

  “毒”字在風溼病中應用非常廣泛,但到底什麼才是毒呢?毒有“傷害、危害”、“暴烈、猛烈”之意。《辭源》“毒”字本義有三:

  ⑴惡也,害也;

  ⑵痛也,苦也;

  ⑶物之能害人者皆曰毒。

  可見,凡是對機體有嚴重損害,使人感到痛苦的致病因子可認為就是“毒”的作用。活動性風溼病的發生既有外來之毒邪,又有內生之毒邪。外來之毒邪責之於風寒溼熱之邪鬱而為毒,內生之毒責之於臟腑功能失調所致的病理產物,如痰毒、溼毒、瘀毒等。因此,可以理解成毒乃邪氣鬱而不化久蘊而成。尤在涇言“毒者,邪蘊蓄不解之謂。”熱毒乃熱鬱不化,蘊於血中,久蘊而成;溼毒乃溼邪蘊久內釀而成。《重訂嚴氏濟生方》曰:“夫白虎歷節病者,世有體虛之人,將理失宜,受風寒溼毒之氣,使筋脈凝滯,血氣不流,蘊於骨節之間,或在四肢,肉色不變。

  其病晝靜夜劇,其痛徹骨如虎之齧,名曰白虎之病也。”結合現代醫學的研究成果,風溼病的外來之毒,至少包括外來抗原如細菌、病毒、支原體、衣原體等病原微生物;內生之毒可包括體內超量的各種自身抗體、抗原抗體複合物、血尿酸等物質。這些體內超量的物質導致人體的組織損傷,因此符合中醫“毒”的概念。

  2、毒的來源

  毒的來源分內外兩方面。外因是風寒溼熱之邪鬱而成毒。內因主要責之於臟腑功能失調,在本病中內因產生之毒即內毒有著更加重要的作用。詳細而言,內毒主要來源於以下三個方面。

  ⑴飲食不節,脾胃失調,濁毒內生

  平素過食膏粱厚味,醇酒肥甘,辛辣腥膩之品,礙胃滯脾,飲食不歸正化,而釀生溼濁。故《素問・痺論》言“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脾胃受損,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水谷精微不能佈散,阻滯中焦,釀生溼濁。為內毒生成提供基礎,成為生毒之源。溼濁停留中焦,影響氣機升降,久蘊不消,化生溼熱濁毒。溼熱濁毒隨氣流行於周身,浸淫百脈,每於關節筋絡之中糾結不行,損耗氣血,經脈阻滯而出現紅腫疼痛。即《素問・痺論》所言:“此亦飲食居處,為其病本也。”濁毒伏於血脈,日久隨機體之陰陽偏盛而化,或從陽化熱,或從陰化寒,但痛風中以溼熱濁毒多見。

  ⑵腎失開合,溼濁停積,釀生濁毒

  機體超量、異常的代謝產物,若對機體產生急劇、嚴重的損害,可謂之毒。正常情況下,通過臟腑的協調,如脾之升清、胃之降濁及腎主二便作用,機體代謝產物可及時排出體外,不致蓄積為害。若素體陰陽失衡,外邪侵襲,或七情內傷,臟腑功能失調,不能及時將代謝產物排出體外,則蘊結成毒,留而為害。其中腎失開合尤為重要。腎司開闔,開則多餘的水液和代謝產物可化為尿液排出;闔則機體所需津液得以存留體內。如《素問・逆調論》曰:“腎者水髒,主津液”。《靈樞・營衛生會》曰:“下焦如瀆”。若腎氣本弱,或濁毒內蘊,耗傷氣血,腎之氣化不利,開合無權,則濁毒留而不去,深伏血脈。同時因脾失健運,水溼不化,痰溼內生,與濁毒相合,狼狽相依,為害日甚。

  ⑶三焦不利,清濁相混,水道壅閉

  三焦主持諸氣,總司全身之氣機和氣化,同時又為水液執行之道路。如《素問・靈蘭祕典論》說:“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中焦功能尤為重要,若中焦泌別清濁無權,則水谷精微與穢濁不分,同注於血脈,為釀生濁毒之源。同時下焦水道不通,則多餘水液與代謝產物不能及時排出。日久脾、腎、三焦俱衰,可形成水腫、癃閉、關格等危重之證。

  3、急性發作期病因病機

  ⑴臟腑積熱,內伏毒邪

  患者素日過食醇酒厚味,膏粱辛辣,熱毒、溼熱毒邪內伏於臟腑,或由腎失開合、三焦不利等原因致濁毒不能排出體外,毒邪內伏,此為痛風發作的根本原因。如《萬病回春》所言:“一切痛風肢節痛者,痛屬火,腫屬溼,所以膏粱之人,多食煎炒,汗出當風、以水為事、久傷取冷、居住潮溼等),從陽化熱,從而形成熱毒攻於手足骨節,留滯筋脈,痺阻經絡的熱痺。

  ⑵濁毒內伏,外因觸動,毒攻骨節

  毒伏血中,若無觸動,僅暗耗氣血,為害不彰。若遇外因觸動,如區域性關節損傷、穿緊鞋、走路多、飽餐飲酒、勞累、外傷、感染、藥物、感受風寒溼邪等,則濁毒阻滯脈絡,氣血不暢。營氣欲推動血行,反而加重阻滯,所以疼痛突發而嚴重。外感六淫可誘發本病,但非唯一誘因,且本病既作,則有自身的演變規律,而不遵六經或衛氣營血傳變。如李{《醫學入門》所言:“……風寒雖因涉冷坐溼,當風取涼,然必血熱而凝澀汙濁。”醫家多泥於風寒溼三氣雜至之說,沿用祛風除溼散寒藥物,只治其標實疼痛,無根治內毒之本,可謂認識之不足。

  ⑶熱毒煎熬,釀生痰瘀

  熱痺不已,熱毒必傷陰耗氣,氣虛者不足以推血執行,則血因之而瘀。陰虛者,津液虧耗,不能載血執行,亦可致瘀。更有熱毒蒸灼氣血津液,血受薰灼則易凝結瘀塞。瘀阻於脈,又可鬱而化熱,加重熱毒。如《靈樞・癰疽》言:“營衛稽留於經脈之中,則血泣而不得行,不行則衛氣從之而不通,壅遏不得行,故熱。”溼邪為熱薰灼,凝滯為痰,痰溼循行經絡,無處不到。痰瘀互結,深入骨骱經隧之中,因而痼疾根深,病情纏綿難愈。痰瘀阻滯部位不同而有不同表現。血脈瘀阻,肌膚失養,則面板紫黯。痰瘀結於骨節筋脈則見關節周圍結節、關節腫大畸形、屈伸不利等。痰瘀結於腎,形成石淋、癃閉等證。

  4、間歇期的病因病機探討

  ⑴伏邪內蘊,待機而發

  痛風的主要矛盾在於復發,復發的主要根源是血尿酸增高,患者體內血尿酸持續增高,遇誘因則可導致急性發作。增高的血尿酸屬中醫“血毒”、“濁毒”之辨證範圍。故間歇期主要表現為血毒、濁毒內蘊,符合中醫學伏邪內蘊觀點。古人早已對伏邪致痺有所論述。清代劉吉人《伏邪新書》所言:“感六淫而即發病者,輕者謂之傷,重者謂之中。

  感六淫而不即病,過後方發者,總謂之曰伏邪。已發者而治不得法,病情隱伏,亦謂之曰伏邪。有初感治不得法,正氣內傷,邪氣內陷,暫時假愈,後仍作者,亦謂之曰伏邪。有已治癒,而未能除盡病根,遺邪內伏,後又復發,亦謂之曰伏邪。”痛風患者雖不是“感六淫而即發病者”,但應歸入“已治癒,而未能除盡病根,遺邪內伏,後又復發”之類,故痛風之“血毒”、“濁毒”也應屬伏邪之範疇。

  ⑵毒邪久留,正氣虧虛

  疾病日久遷延不愈,毒邪耗傷機體正氣則各種虛證皆可表現出來。氣虛者,精氣不足也。變證百出,表現為肢體沉重,乏力,汗出短氣動則加劇,腰膝痠軟,舌質淡,脈沉細等。腎氣虛固攝不能,精微下注;腎陽虛衰,氣虛不能化水,水溼氾濫肢體、胸腹而見水腫。氣虛不能生血,血虛無以生氣。氣虛者,陽亦漸衰,血虛者陰亦不足。陰損日久,累及於陽;陽損日久,累及於陰,最終氣血陰陽俱衰。正氣虧虛,濁毒更易瀦積,且易受外邪,加重損害。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