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風溼病科 副主任醫師 考希良

  筆者於2008年4月~2010年4月採用中西醫結合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SLE)血液系統損害,取得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觀察病例為本院風溼科患者,均符合1982年美國風溼病協會修訂的SLE診斷標準[1]及《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中相關的氣血兩虛型辨證標準[2];並伴有血常規異常的表現(血紅蛋白 < 110g/L、白細胞 < 4.0×109/L、血小板 < 100×109/L中的一項或多項)。共61例,男7例,女54例;年齡21~58歲,以30~50歲為多;臨床表現主要為面色蒼白,神疲乏力,汗出怕冷,心悸失眠,眩暈耳鳴,氣怯聲低,氣短,腰膝痠軟或腰痛,月經量少色淡,或閉經,舌淡苔薄,脈細無力。

  2、治療方法

  予強的鬆治療,每天40mg,晨起頓服,持續2月。服藥過程中不服其他西藥,根據症狀和實驗室檢查的改善情況,每2周減藥5mg,減至20mg時維持劑量。另外,予自擬益氣補腎活血方,處方:黃芪45g,白芍30g,熟地24g,山茱萸18g,山藥、茯苓、澤瀉、丹皮各15g,當歸、生甘草各12g。如面板黏膜紅斑明顯者,加紫草、地榆各18g。每天1劑,水煎2遍,取汁400mL,早、晚各服200mL,治療2月觀察療效。

  3、觀察指標

  ①症狀體徵:採用統一表格於用藥前記錄患者乏力、心悸、氣短等臨床表現,每週記錄1次,直至療程結束。

  ②血常規:從實驗開始,每2周檢查記錄1次血白細胞、血紅蛋白、血小板,直至療程結束。

  4、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4.1 療效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2]擬定。臨床緩解:治療後主要症狀消失,血白細胞、血紅蛋白、血小板恢復正常。顯效:主要症狀好轉,血白細胞、血紅蛋白、血小板趨於正常。有效:主要症狀有所改善,血白細胞、血紅蛋白、血小板有所升高。無效:治療後症狀體徵及實驗室檢查均無改善。

  4.2 治療結果 臨床緩解48例,顯效6例,有效2例,無效5例。

  5、討論

  SLE患者血液系統受損發生率一般為50%~70%,少數病人則以血液系統病變為首發表現,主要表現為貧血、白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等。目前,各系血細胞減少的原因尚不十分清楚,多數學者認為血細胞下降與自身抗體有關。治療多用糖皮質激素,同時配合免疫抑制劑、生物製劑等,對急性期患者可取得較好療效。

  但臨床發現,西醫治療多治標而傷本,多數藥物具有毒副作用,易引發其他併發症,導致內分泌紊亂,產生骨髓抑制、生殖系統可逆或不可逆損傷等,加重皮疹、脫髮、血細胞減少等情況,故在SLE患者病情穩定期建議中西醫結合療法,主要採用強的鬆治療,同時配合中醫辨證治療,在不影響綜合療效的基礎上逐漸減少西藥的種類與藥量。

  SLE血液系統損害,多屬中醫學氣血兩虛兼腎精虧損證。臨床仍以強的鬆作為治療的首選藥物,同時配合使用的益氣養血、活血補腎方劑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醫學認為,其病機為先天不足、煩勞過度、飲食情志所傷,導致五臟虧虛、精氣損耗,尤以脾腎兩髒為要,同時又兼夾水溼瘀毒等濁邪。臨證謹守氣血兩虛為主的病機,同時兼顧水溼瘀毒濁邪,予以益氣補腎活血方。

  本方實由三方組成:當歸補血湯、六味地黃丸、芍藥甘草湯。以當歸補血湯益氣養血,黃芪須重用(可用至120g),大補肺脾之氣,配當歸養血活血,和營益陰。六味地黃丸內蘊三補三洩,既能益腎且能洩濁,填精而不留邪,腎精充則益於精血互化。芍藥甘草湯,酸甘化陰,輔助山萸肉酸收強陰。全方共奏益氣養血、補腎填精、活血洩濁之效。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