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中醫科 副主任醫師 胡興利

  “冬病夏治穴位貼敷法”(簡稱“三伏貼”)是根據中醫理論,選用一定的藥物製作成貼敷膏,在人體的穴位上進行貼敷,達到治病、防病目的中醫特色外治方法。由於此法使用方便、操作容易,患者無明顯不適感,歷經幾千年越來越為廣大群眾所接受。

  一、什麼是“冬病夏治”

  “冬病”是指某些好發於冬季、或在冬季容易發作和加重的病變,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疾病。“夏治”是指在夏天疾病的緩解期進行調理,以預防某些疾病在秋冬春季的復發,或減輕其發作的程度、症狀和次數。

  “冬病夏治”體現了中醫學傳統的“治未病”思想。中醫學的核心思想是“天人相應”, 認為人體的陰陽氣血的盛衰依季節變化而不同,疾病的發生、治療亦應隨季節變化而各異。

  一些冬季容易發生的疾病,主要是以素體陽虛,又外受寒邪為本。盛夏“三伏”是全年氣溫最高,人體陽氣最旺盛的時候,此時借天、人陽盛之時,疾病緩解之期,採用溫熱助陽的藥物(包括內服和外用)對陽虛之體進行治療,可激發人體的陽氣,增強抗病禦寒能力、祛除體內沉寒痼冷之宿疾,達到不發病或少發病的目的。

  二、什麼是冬病夏治穴位貼敷法

  中醫的多種治療方法,如中藥內服和鍼灸、刮痧、推拿等外治療法,以及食療等均具有冬病夏治的作用。穴位貼敷是冬病夏治中最常用的方法,因其方法簡便、安全、無痛,療效確切,費用低廉而深受患者青睞。由於冬病夏治穴位貼敷是利用全年氣溫最高、陽氣最旺的夏至後三伏時期,故也簡稱為“三伏貼”。

  冬病夏治穴位貼敷法源自明代張璐《張氏醫通》中記載的白芥子塗法,是將藥物敷貼到人體一定穴位,治療和預防疾病的一種綜合干預外治方法。其治療效果與貼敷方藥的配伍、炮製、製劑工藝、貼治穴位、貼治時間,以及面板反應等有一定的關係。

  三、冬病夏治穴位貼敷法適用於哪些疾病

  從古至今,冬病夏治穴位貼敷法主要適合於素體陽虛的人,用於在秋、冬、春季容易反覆發作或加重的慢性、頑固性肺系(呼吸系統)疾病。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中醫專家重點推薦的適宜防治病症是:

  1、久咳、哮喘、肺痺(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2、鼻淵、鼻鼽、喉痺(變應性鼻炎、慢性鼻竇炎、慢性咽喉炎等)。

  3、小兒體虛易感冒、反覆咳喘(呼吸道感染)者。

  4、部分骨關節病(風溼、類風溼性關節炎)。

  四、冬病夏治穴位貼敷法常用哪些藥物

  冬病夏治穴位貼敷法治療肺系(呼吸系統)疾病的常用藥物,基本均沿用《張氏醫通》記載的處方,以炒白芥子、元胡、甘遂、細辛、乾薑(或生薑汁)為基本方,或結合臨床經驗進行適當加減。防治其他病症的藥物依疾病而各所不同。

  五、冬病夏治穴位貼敷常用哪些穴位

  穴位貼敷部位一般以人體的十二經及督脈腧穴為主。

  (1)治療肺系疾病的常用的穴位:肺俞、心俞、膈俞、膏肓、定喘、中府(均為雙側)。每次選用3個腧穴(一般多選用前三個腧穴),若區域性有破潰或者瘢痕,可以選擇其他3穴。根據患者的體質、病情辨證,可加取風門、脾俞、腎俞、足三裡、大椎、天突、神闕、關元、中脘、內關等穴。

  (2)治療骨關節病的常用穴位:肝俞、脾俞、腎俞、命門。

  六、冬病夏治穴位貼敷的具體時間

  (1)什麼時間貼敷

  傳統穴位貼敷時間為農曆三伏的初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共貼敷3次。如果出現閏伏(20天),可間隔10天加貼1次。目前,在三伏期間的任何時間都可進行貼敷,但每次應間隔7~10天。

  貼敷以晴天的10:00―17:00為佳。

  (2)每次貼敷多長時間

  貼敷時間的長短,要根據患者的面板反應、個人體質和耐受能力而定,一般以患者能夠耐受為度。因貼敷的藥物(如白芥子等)對面板有較強的刺激性,因此藥物在面板留置的時間不宜過長。一般以成人4~6小時,兒童1~4小時為宜。

  一般而言,孩子越小,保留的時間宜短;天氣越熱、越潮溼時,保留的時間宜相應縮短;第一次貼敷的時間不宜太長,儘量不要把面板貼出水泡,以免影響以後的治療。如果貼敷後自覺貼藥局部有明顯的不適感或小兒哭鬧不止,不要強行留置,應及時取下。

  (3)貼敷的療程

  一般3次(如有閏伏則4次)為一個療程,每年貼1~2個療程,連續治療3年為佳。3年後可以繼續貼敷,以鞏固或提高療效。

  七、哪些人不適合冬病夏治穴位貼敷

  禁用人群:

  (1)貼敷部位的面板有創傷、潰瘍、感染者。

  (2)對敷貼藥物或敷料成分過敏者。

  (3)過敏體質、瘢痕體質者。

  (4)急性發熱性疾病及多種感染性疾病的發熱期。

  (5)咯黃色濃痰、咯血、衄血或易出現口腔潰瘍等內火較重者。

  (6)醫生認為不宜使用的患者。

  慎用人群:

  (1)孕婦。

  (2)艾滋病、結核病或其他傳染病者。

  (3)糖尿病、血液病、惡性高血壓、嚴重心腦血管病、嚴重肝腎功能障礙、支氣管擴張、惡性腫瘤的患者。

  (4)疾病的急性發作期或加重期間。

  (5)2歲以下嬰幼兒。因無法確知孩子反應,使用時必須密切觀察嬰幼兒的哭鬧情況以判斷藥物對面板的刺激性等。

  八、貼敷後的面板反應與處理方法

  (1)正常的面板反應與處理

  根據患者的體質情況、貼敷時間長短等,貼敷後可能出現區域性面板潮紅、灼熱或輕度刺痛感,或出現小水泡等反應。多數敷藥處的面板會在一段時間內遺留色素沉著。

  若貼敷部位出現水泡,千萬不用緊張。中醫認為,艾灸或穴位貼敷後面板出現水泡,其提高機體免疫力的作用會更強。一般對小的水泡,不必特殊處理,待其自然吸收,或外塗溼潤燒傷膏以減輕不適感。若出現大的水泡,應到醫院就診消毒處理,以防感染。

  (2)不良的面板反應與處理

  由於患者的病情、體質情況等原因,貼敷後可偶發區域性面板嚴重紅腫、大水泡、潰爛、疼痛,或面板過敏等一些不良反應。

  若在貼敷期間,出現範圍較大、程度較重的面板紅斑、水泡、瘙癢現象,應立即祛除貼敷藥物與敷料,並進行對症處理。出現區域性面板過敏者,可外塗抗過敏藥膏。

  以下情況需到醫院就診處理:

  區域性面板紅腫、水泡或潰爛者;出現全身性面板過敏症狀者;水泡體積過大,或水泡中有膿性分泌物,或出現面板破潰、露出皮下組織、出血等現象。

  當面板出現不良反應時,應注意保持區域性乾燥,不要搔抓區域性,不要隨便塗抹其他止癢藥品,以防對面板的進一步刺激。

  九、冬病夏治穴位貼敷期間的飲食起居注意事項

  (1)貼敷期間的飲食應清淡,應慎食海鮮、牛羊肉及辣椒、蒜、蔥、姜等辛辣刺激性食物和肥甘滋膩之品。

  (2)應慎食冷飲和冰凍食品,宜少喝酒、少抽菸。

  (3)要保持貼敷區域性清潔。去掉藥物後宜洗溫水澡,不宜洗冷水澡。對於貼敷處面板及殘留藥膏等,只可用溫水洗滌,不可用肥皂、浴液等搓洗。

  (4)貼敷期間宜穿乾淨、柔軟、寬鬆、透氣衣衫。貼藥期間最好不要使用空調,避免面板遇涼後毛孔收縮,影響藥物吸收。

  (5)要保證充足睡眠。入睡前一定要將貼敷的藥物揭除。

  (6)貼藥後不要過分活動,以免大量出汗或藥物移動脫落。

  十、冬病夏治穴位貼敷療法的主要注意事項

  (1)治療前要向正規醫生詳細瞭解自己是否適用此方法。

  (2)穴位貼敷只是治療疾病的一種手段,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治療。正在服藥的慢性病患者在進行中醫敷貼期間不要盲目減藥、停藥。

  (3)穴位貼敷是傳統中醫學中一項科學嚴謹的療法。除有適宜人群和病種外,貼敷藥物須根據疾病合理調配、製備、儲存,貼敷時要根據病種、病情辨證選穴等,故不建議市民自行買藥、調配、貼敷。

  肺腧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主治:宣肺理氣,平喘止咳。適用於咳嗽、氣喘、感冒、外感風寒、盜汗、背痛等病症,對於各種肺病有一定的作用。

  感覺:區域性按壓有酸脹微痛感。

  心腧穴

  位置:第五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主治:調理氣血,疏通心脈,寧心安神。適用於心慌心悸、冠心病、心絞痛、神經衰弱、失眠、背痛等病症,

  對於各種心臟病有一定的療效。

  感覺:區域性按壓有酸脹微痛感。

  膈俞(血會穴)位置:在背部,當第七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區域性解剖:有肋間動、靜脈後支的內側支。分佈著第七、八胸神經後支的內側皮支,深層為外側支。

  主治:嘔吐,呃逆,噎膈,飲食不下,氣喘,咳嗽,吐血,潮熱,盜汗,風疹。

  現多用於貧血,慢性出血性疾病,膈肌痙攣,胃炎,腸炎,蕁麻疹,小兒營養不良等。

  天突穴

  位置:仰靠坐位。在頸部,當前正中線上,胸骨上窩中央。

  功用:宣通肺氣、消痰止咳

  主治病症:哮喘,咳嗽,暴喑,咽喉腫痛,癭氣,梅核氣,咳唾膿血,心與背相控而痛,支氣管哮喘,

  支氣管炎,喉炎,扁桃體炎。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